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文化的精髓相結合,培育新時代青年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和堅定的傳承者,確保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是職業院校當前肩負的重大使命。湖湘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一種具有高尚品質、多元視角和深刻內涵的古老地域文化。它在湖湘地區乃至全國的文化演變和社會發展中有著關鍵作用。基于文化分層理論,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維度深入剖析湖湘飲食文化的內涵,挖掘湖湘飲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梳理湖湘飲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將有助于提升當前職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文化分層理論
20世紀80年代,龐樸針對文化學、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的關聯等議題,深入表達了自己對文化的見解,加速了文化研究的蓬勃發展。在探討文化構成時,龐樸先生提出了文化結構的三層次理論,主張文化涵蓋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大維度。外層聚焦于物質層面,指的是人類加工改造后的物質世界;中層則是物質與精神交織的產物,涵蓋了諸如制度、規范、法律等社會架構;而內層則深入至精神層面,涉及文化的心理面向,如價值觀念、思考模式等,這些構成了文化中的抽象思維和精神精髓。
對于湖湘飲食文化而言,其豐富多樣的菜點構成了該文化存在的基石;而相關的制度習俗則為湖湘飲食文化的成型提供了堅實保障;精神文化則是推動湖湘飲食文化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湖湘飲食文化的這三個層面以邏輯清晰的方式相互交織,它們既各自獨立,又彼此依賴、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文化整體。湖湘飲食文化的傳承展現出了多層次的特性,包含了多樣的文化表現形式,并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傳遞。因此,在探討湖湘飲食文化時,引入文化分層理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文化分層視角下湖湘飲食文化的思政元素挖掘
2.1 從物質文化品湖湘飲食的“真”和“精”
湖湘飲食文化體系的最表層是物質層面,它直接關聯著人們的感官體驗,是文化中物質元素的直接展現,同時也是制度習俗與核心價值觀念的物質化體現,構成了湖湘飲食文化的外在形態和物質基礎。湘菜作為這一層面的典型代表,屬于物質文化的范疇,它通過多樣化的菜品,承載著湘菜乃至整個湖湘地區歷史發展的深厚底蘊。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歷代湘菜大師創作了琳瑯滿目的佳肴,這些美食遠遠超越了單純的物質范疇,蘊含著湖湘飲食文化的審美追求和藝術表達。中國人對“品”的追求歷來執著,無論是古代君子崇尚的品德修養,還是現代人注重的個人品質,都是“品”這一概念在不同時代的體現。在湖湘飲食文化中,“品”的含義極為豐富,它既包括食材本身的真實與純正,也涵蓋了精湛廚藝所賦予的精致與品味。如細如銀發的“發絲牛百葉”、薄如紙片的“溜牛里脊”、神形兼具的“梳子百葉”,在品嘗這些美食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能感受到廚師技藝的高超,還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這些精美的湘菜作品,也成了直觀而有效的思政教育載體。
學校思政教育極為注重對學生“品”的塑造與培育,故而可以將飲食文化中關于“品”的深刻內涵融入思政教育資源之中。借助真誠實在的飲食之“真品”,培養學生待人以誠、行事求真的價值觀;利用精致上乘的飲食之“精品”,涵養學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風貌。
2.2 從制度文化明湖湘飲食之“禮”
文化的制度習俗層面,涉及的是規范個人自我、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以及群體間關系的文化構成,它體現在社會組織結構、規章制度及社會行為模式上,對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均發揮著制約與導向的功能。
在歷史的長河中,湖湘飲食文化孕育出了一系列飲食制度,這些制度不僅詳細規定了用餐行為,還體現在餐具使用的禮儀上,如避免“品箸留聲”“執箸巡城”“擊盞敲蠱”等不當行為。這些用餐時的禁忌時刻提醒人們要保持文雅,不可肆意放縱。此外,宴席上的座位安排也彰顯了長幼尊卑的秩序,通常地位最高或輩分最長、年齡最大的人坐在主位,其余人則按照資歷輩分依次就座。將這些飲食禮制融入當前的思政課程,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規范用餐禮儀,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念,理解并踐行長幼有序、相互尊重的原則,從而在社會交往中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提升自我修養與道德品質。
2.3 從精神文化學湖湘飲食之“思”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靈魂與核心所在,涵蓋了民族性格特質、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宗教信仰情感等抽象的精神層面活動,它深藏于文化的內核之中。作為長期歷史積淀的產物,精神文化深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中國的飲食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哲學理念與倫理道德觀念的深厚土壤之中,不斷演進發展,湖湘飲食文化同樣遵循了這一文化發展脈絡。如“天人合一”的飲食指導理念,以自然規律、秩序以及虛靜無為為契機,重視“道法自然”,的思想,滲透出隨圓就方、順應自然的飲食觀,深刻展現出傳統道家文化的價值取向;湖湘飲食文化中“和”是一個無法避開的概念,甚至味的最高審美境界就是“和”,這些通過調和所得到的味覺體驗甚至被譽為“天下之至美”。湘菜中的“五味調和”之說就是源自儒家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中庸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提出稍有偏差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施政者要把握時機、控制火候,反思施政效果,體現了“度”的重要性;茶道中常說的“靜”即探索內心智慧、尋求內心的寧靜與透徹,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和處世之道。
“合”與“和”的理念,“靜”與“度”的比喻,深刻揭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它們是湖湘飲食文化思想精髓的體現。若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獨特智慧與重要價值,從而真正認同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自覺增強對文化的自信。
3.湖湘飲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教師、學生、課程是育人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呈現離不開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學生是課程的中心,知識的傳授、思想的傳達,少不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課程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從教師、學生和課程三個維度著手,能夠系統全面地探究湖湘飲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強化湖湘飲食文化思政育人成效。
3.1 教師教的維度
3.1.1 增強主體意識,激發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要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首要任務便是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強化,是課程思政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前提。它要求教師深化對課程思政概念的理解,明確自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責任與使命,進而在日常教學中主動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推動課程思政教育的深入發展。
3.1.2 深化文化闡釋,提升教師挖掘與整合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在各類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深厚的思政理論功底,還需精通專業知識。以湖湘飲食文化為例,教師對這一文化的深刻理解是挖掘其中思政元素的重要前提。這需要教師能夠運用中國傳統哲學的邏輯,深刻剖析湖湘飲食文化中的現象與內涵,同時以立德樹人的標準來評判其中的文化思想,從而精準地提取并整合思政元素,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豐富的素材與資源。
3.1.3 創新教學設計,強化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實踐創新能力
教學設計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其理論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創新性對教學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能在思想道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上起到積極作用。在設計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挖掘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找到它們的契合點,增強學生對兩者結合的認同感,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3.2 學生學的維度
3.2.1 更新學習觀念,激發學生思政學習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要積極培養學生在湖湘飲食文化探索研究中的自主性,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動手制作、實地走訪,深入了解湖湘飲食文化。除此之外,學校也要搭建交流平臺,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加強學生對不同地區飲食習慣、人文情懷的探索。
3.2.2 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思政學習視角
對于學生而言,應通過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拓寬自身思政學習視角,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并不是單純的書本理論教育,日常生活中很多平凡的元素都是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載體。因此,學生應有意識地加強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審視,主動從多種文化體系中汲取思政教育養料,通過全面感知,提升自身思政素養。
3.3 課程組織維度
3.3.1 完善頂層設計,保障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工作的有序推進
將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整體規劃中,即針對飲食文化的融合,明確相應的融合目標、融合原則、融合方法等,通過完善頂層設計,保障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相關工作的有序推進。在教學管理方面,兼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模塊,構建全面的教學評價機制,以此切實掌握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的教育效果,并以評估數據為指導,不斷推動相關融合工作的優化,以此實現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的長效發展。
3.3.2 強化課程改革,促進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融合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方面,針對當下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實需求,通過建設湖湘飲食文化知識數據庫,并不斷完善信息交流平臺,采用全息投影等設備,生動展現飲食的歷史、“畫中的飲食”等內容,讓學生有更為直觀清晰的感受,通過系統性融合,全面發揮飲食文化對思政教育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打造線上思政課程,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使學生的課程學習更加便捷,使學生努力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創造者,由此提升思政教育與飲食文化的融合育人效率。
總結
湖湘飲食文化是物質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展現了制度與禮儀的統一,以及品位與修養的有機結合。從文化分層理論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湖湘飲食文化的思政價值,挖掘其內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這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基金項目
2022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育人視域下湖湘飲食文化育人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編號:ZJGB2022523)。
作者簡介
李娜(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主要從事飲食文化研究。
蔡魯峰(1989-),男,漢族,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主要從事烹飪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