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5)01-0023-09
一、引言
數字技術的更迭換代正在加速推進教育數字化,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能力是順應數字時代要求、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性任務。2022年3月,國家網信辦、教育部等四部聯合印發《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指出要“促進全民終身數字學習”、“加強數字社會文明建設”1];黨的二十大報告亦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標志著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我國普遍共識,培養高水平人才成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共同任務。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3],是革新技術賦能教與學范式的關鍵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4]。作為鄉村教育的關鍵支撐力量,鄉村教師在數字素養上的水平和表現,直接決定了鄉村教育數字化進程走向。在教師教育教學領域的研究中,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基于此,本研究選擇了4省中的鄉村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對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現狀進行全面評估,進而針對現有情況提出改進建議,為提高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有關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涵、框架體系、評價研究等方面,為理解鄉村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角色和挑戰提供了豐富視角。不同地區對數字素養內涵的不同理解,制定了不同的數字素養框架體系。目前,全球范圍內有幾種具有重大影響力并被廣泛應用的教師數字素養的框架體系。如,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師信息通信技術能力框架》(ICTCompetencyFramework forTeachers)[5]、2017年歐盟發布的《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EuropeanFrameworkforthe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6]和美國發布的“教育工作者數字素養標準”(ISTEStandards:ForEducators)。不同的教師數字素養框架體系涵蓋了認知、技能、道德、情感等基本要素,內容逐漸豐富,對知識點獲取、應用、創新的逐步遞進,對教師數字素養評價機制同樣具有指導意義。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評價研究,重點包括評價模型和評價工具兩個內容。評價模型多基于已有的教師數字素養框架體系,國外學者關注教師使用教育技術、教學和學習、專業發展和通過數字能力支持學習者的數字能力,其他研究人員強調教師將技術應用于學生成果評估或授權學生使用技術來增強學習的能力[8]。國內學者強調建立評價機制[9,探索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育方式。在評價機制方面,自評問卷被認為是最常用的評估工具,在快速了解教師數字素養的整體狀況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國內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水平以及其背后的根本問題上。在對國內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后發現,目前國內關于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研究,或基于歐盟的《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或我國的《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來設計調查問卷,現狀研究結果,如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整體處于中等水平[10],數字意識相對薄弱、數字資源利用觀念滯后[11],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不夠強[12]等,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專業指導[13],培訓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僵化[14]等。可見,國內在教師數字素養的調查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本研究同樣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擴大樣本規模,數據覆蓋多個省份、不同層級教師,選取鄉村教師進行針對性分析,充分考慮我國鄉村教育的實際需求和特點,對問卷進行了本土化優化。歐盟《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簡稱:DigCompEdu)的推出對歐盟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具有深遠影響。DigCompEdu由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以及學習者的勝任力3個大方面統領,劃分了專業參與、數字資源、教學與學習、評估、賦能學習者和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6個勝任力域,總共涵蓋了22種不同的能力。為描述數字素養發展水平的不同,DigCompEdu參考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模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CEFR)提出了教師數字素養進階發展模型,范圍從A1到C2,即A1為新手(Newcomer)、A2為探索者(Explorer)、B1為綜合者(Integrator)、B2為專家(Expert)、C1為領導者(Leader)、C2為開拓者(Pioneer)[15]。DigCompEdu具有靈活性,適用于不同教育背景和技術條件,全面反映教師所需能力,滿足多樣化需求。其分層遞進結構提供具體指標,為教師指明清晰發展路徑,利于評估和提升數字素養。本研究利用DigCompEdu的全面性、靈活性及實用性等優勢,分析我國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現狀,為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提供有力支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為了更深人地掌握調查對象的數字素養水平,本研究選擇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問卷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其一是關于教師的基礎資料,涵蓋了性別、教齡、職稱、教育背景、授課年級、所教授學科以及所在地域等信息;另一方面是關于數字素養的評估,所使用的問卷評估標準基于歐盟在2017年推出的《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DigCompEdu)。結合了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對問卷進行了適當的刪減,評價指標體系是依據已有標準編制的,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最終用于調研的問卷一級指標包括專業化參與、數字資源、教學與學習、評估、賦能學習者和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六個領域。另外,通過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測六個潛變量的收斂效度AVE均大于0.5,組合信度CR均大于0.7,且潛變量下的觀測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在0.649至0.893之間。同時,問卷具有高信度(克隆巴赫系數為0.966,大于0.8)和良好的結構效度,各維度以及總體之間均有顯著相關性。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全國范圍內11個省份的網絡調研,調研對象為各省學校教師。所獲得樣本覆蓋47個區縣300余所學校,從總樣本中抽取鄉村教師樣本,涵蓋4省份20個區縣180余所學校。鄉村教師的區域樣本集中分布在中部湖北省和江西省,東部浙江省次之,湖南省樣本數較少。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方式,共回收教師問卷3587份,其中鄉村學校教師有效問卷1315份。研究對象基本信息詳見表1。
三、研究結果
(一)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現狀
通過對調查對象整體的數字素養水平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有關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狀況的具體數據(見表2)。結果顯示,在數字素養總體上,鄉村教師處于中等發展水平( M=65. 46 , SD= 23.660),根據歐盟制定的教師數字素養進階發展模型,可以將我國鄉村教師當前所處的數字素養層次大致定位在中級整合者(B1)級別。這表明多數鄉村教師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數字技術運用能力,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較為熟練地使用數字工具和資源,然而,在選擇最合適的數字工具以及如何將這些工具深度融入教學策略方面,鄉村教師仍需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深化理解和掌握。
1.專業參與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專業參與素養強調教師能夠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溝通、協作和專業發展,從而促進個人職業發展。具體可以解釋為四個關鍵要素,即組織溝通、專業協作、反思實踐以及數字化支持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鄉村教師在“組織溝通”和“專業合作”兩個方面的表現較好,說明鄉村教師能夠借助數字工具與其他教育同行進行專業協作、交流溝通,共享知識與經驗,共同推動教育實踐創新。相對來說,鄉村教師在“反思實踐”( M=2.27 ,SD=1.344 )和“數字化可持續發展”( M=2. 39 ,SD=1.154 )兩個方面素養水平得分較低,說明鄉村教師不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自我反思或批判性評估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促進個人及所在團隊的專業成長。
2.數字資源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數字資源素養側重教師查找、創建和共享數字資源的能力,共包括選擇數字資源、創建和修改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數字資源三個子素養。鄉村教師的“共享數字資源”素養得分較低,說明鄉村教師可能不熟悉如何使用數字技術工具來分享數字教育資源,或者是沒有分享數字資源的意識。同時,要考慮到鄉村教師是否會對敏感內容和數據進行保護,如電子考試或學生的成績,是否在分享資源時尊重資源版權等。“選擇數字資源”素養得分相對較高( M= 2.69, SD=1.172 ),說明鄉村教師能夠識別、評估和選擇用于教學和學習的數字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
3.教學與學習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教學與學習素養側重教師在教學活動與自身學習過程中管理、協調數字技術使用的能力。該素養的教學能力是整個框架體系的基礎,具體包括教學、指導、協作學習和自我調節學習四個要素。鄉村教師在指導學習者“自我調節學習”素養方面得分較低( .M=2.28 , SD=1.163 ),說明鄉村教師在幫助學生利用數字資源規劃、監控和反思學習進展方面的能力不足,個性化及集體性的指導和支持不夠。“教學”素養得分相對較高,說明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和情境下,鄉村教師能夠有效地協調數字技術的使用,提升教學干預效果的數字策略,并利用數字工具和服務增強與學習者的互動。
4.評估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評估素養強調教師使用數字技術與數字化戰略加強評估的能力,具體包括評價策略、分析證據、反饋與計劃三個要素。根據調查結果,鄉村教師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對學生相關的學習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直接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展,為學生提供即時反饋,并將數據分析結果用于教學決策。“評價策略”素養得分較低( M=2.17 , SD=1.171 0,可能的解釋為,由于鄉村學校在在線平臺和教育軟件等數字技術建設方面的缺陷,鄉村教師不能輕松跟蹤每位學生的表現,了解他們在哪些領域遇到困難或表現出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更準確地評估教學效果。
5.賦能學習者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賦能學習者素養側重教師利用數字技術來增強個性化教學以及促進學習者的積極參與的能力,具體包括可及性和包容性、差異化和個性化、積極參與學習三個素養要素。相對于“個性化”和“學習者積極參與程度”兩個素養,鄉村教師的“包容性”素養得分較低( M=2.19 , SD=1.160 。這說明鄉村教師可以通過個性化學習路徑、互動式內容和即時反饋,利用數字技術來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參與,例如在探討主題、試驗不同選項或解決方案、理解或想出創新解決方案。
6.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素養處于中級整合者(B1)階段。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素養著重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創造性、負責任地使用數字技術來進行信息獲取、溝通交流、內容創作、增進幸福感以及解決問題。該領域包括信息和媒介素養、數字交流與協作、數字內容創作、負責任地使用和數字問題解決四個要素。鄉村教師培養學生“信息和媒介素養”得分較低( M=2.08 , SD=1.149 0,說明在利用數字技術來培養學生的數字能力、提高學生數字素養方面,鄉村教師存在明顯不足,或是鄉村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影響教師對學生信息和媒介素養的教學效果。
(二)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差異性分析
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內在的主觀因素和外在的客觀因素兩大類。內在的主觀因素包括教師的個人興趣、學習態度、技術接受度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外在的客觀因素則涉及學校提供的技術支持、培訓機會、教學資源以及政策環境等。本研究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對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進行了深入的差異性分析,更全面地理解影響教師數字素養發展的因素,并為制定有效的提升策略提供依據。根據變量的不同類型,分別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來探討這些因素對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鄉村教師的現狀,本研究首先使用全樣本數據,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針對城鄉教師進行差異性分析,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在數字素養的總體水平以及各個數字素養維度上,城市及城鎮教師均優于鄉村教師,且均差異顯著( .plt; 0.001)。由此看來,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存在極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本研究使用鄉村教師數據,探究鄉村教師數字素養在性別方面的差異,結果如表4所示。不同性別教師在總體數字素養水平和不同維度的素養之間均未顯示出顯著差異。男教師數字素養(M=65.45 , SD=24.101 )基本與女教師數字素養(M=65.46 ,23.460)水平相差無幾,也不存在刻板印象中的男教師的數字素養優于女教師的情況。
最后,使用鄉村教師樣本數據,探究鄉村教師數字素養在教齡、學歷與學科方面的差異。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教齡在“4年內”( M=69.26 ,SD=23.858 )的教師在數字素養能力顯著高于教齡420 年以上”的教師( M=61.81 , SD=22.963 。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總體數字素養水平上,還在各個數字素養維度中表現明顯。具體來說,在“評估”和“賦能學習者”這兩個關鍵維度上,“4年內”教齡的教師與“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在“數字資源”( F=3.78 , Plt;0.05 )和“賦能學習者”( F=3.46 , Plt;0.05 )這兩個維度上,不同學歷的教師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的事后比較結果顯示,本科學歷教師( M=66.54 ,SD=23.822 )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顯著高于專科學歷教師( M=63.27 , SD=23.360 0。對教師的任教學科分析結果顯示,教師的學歷在數字素養總體水平及其六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教學與學習”( , plt;0.001 )和“評估”0 F=7.10 , plt;0.001 )兩個方面。文科與綜合學科教師在數字素養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然而,理科教師( M=63.92 , SD=23.233 )在“數字資源”“教學與學習”、“評估”、“賦能學習者”、“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這五個維度以及總體數字素養水平上,與文科教師( M=68.34 , SD=24.097 )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時會受到所教學科的影響,從而影響教師的數字素養發展水平。
(三)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相關變量
本研究通過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對教師數字素養的相關變量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5)顯示,教師數字素養以及六個子維度在工作滿意度、自我效能感之間均呈顯著相關,工作一家庭沖突與“賦能學習者”、“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之間不存在相關性,與其他維度均存在相關性;職業倦怠與“促進學習者的數字能力”之間不存在相關性,與其他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性。其中,工作一家庭沖突與“教學與學習”( Φr=-0.068 , plt;0.05 )和“評估”( Δ.r=-0.063 , plt;0.05 )相關性較弱,工作滿意度( r=0.114 , plt;0.001 )、自我效能感( r= 0.176, plt;0.001 )以及職業倦怠( Φ.r=-0.096 ,plt;0.001 )與教師數字素養相關性較強,工作一家庭沖突與教師數字素養的相關性稍差( 'r=-0.077 ,plt;0.01 )。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證調研我國4省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現狀,發現其總體處于中等水平。性別非關鍵影響因素,教齡則更顯著。年輕教師因開放心態及更多培訓機會而表現較好;年長的教師可能偏好傳統教學方式或缺乏專業發展,使其數字素養水平低于年輕教師。學歷是影響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的重要因素,高學歷通常意味著更強的學習能力與接觸先進技術的機會。此外,任教學科也影響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理科教師由于課程特性需頻繁使用數字工具,因此數字素養更高。研究還表明,工作滿意度和自我效能感與數字素養正相關,而工作一家庭沖突、職業倦怠則相反。這表明鄉村教師的心理狀態對數字素養有積極的影響,需要關注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人幸福感。
(二)研究建議
針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整體情況以及鄉村教師群體在各維度的差異性表現,提出以下建議。
1.知識供給,為鄉村教師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
首先,立足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設計梯度化的學習內容,提供匹配的數字化知識。通過全面了解鄉村教師現有的技術水平和興趣點,可以將他們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或者年輕教師與老年教師兩個組別,針對每個層次和組別提供相應難度的學習內容。對于初學者,重點放在基礎技能學習上,如計算機操作及辦公軟件使用等;中階學員則可深人學習多媒體制作工具的應用及教育資源的利用;而高階者更應注重編程思維培養、數據驅動教學決策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通過“反向傳幫帶”形式,鼓勵年輕教師與老年教師結成學習互助伙伴,幫助老年教師更快適應新技術。
其次,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平臺,完善數字素養教學與學習資源供給機制。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高質量教育平臺,鄉村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需深入挖掘其潛在價值,并根據本地實際需求進行優化升級,不斷更新和完善覆蓋各學科領域的教案模板、互動式課件以及視頻教程等教育資源。“一師一優課”等特定主題項目為鄉村教師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參考案例。在此基礎上,應鼓勵更多鄉村教師參與到優課制作中,鍛煉數字化教學能力,貢獻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創新想法。此外,積極召集國內乃至國際上數字成熟度較高的中小學學校和教師加人數字資源的研修活動,共同開發精品課程,促進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最后,面對鄉村教師群體,構建本土化、差異化的課程體系。從課程內容角度,數字素養提升課程主要涉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根據本地鄉村教師數字素養現狀,設置科學的學習課程,從基礎到高級逐步深化,涵蓋必備的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如常用辦公軟件的操作、網絡安全等,并逐漸引入新興技術領域,如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同時,指導鄉村教師親自嘗試并熟悉各種教學工具和平臺,例如設計微課、利用PPT增強課堂互動性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此外,可以鼓勵高等師范院校開設鄉村教師數字素養訓練營,提供專題數字技能培訓課程,并整合課程資源于公共免費服務平臺或軟件,讓教師鄉村按需索取,幫助每位教師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有效學習。
2.服務優化,加強鄉村教師針對性能力培訓
首先,創新鄉村教師的數字化培訓體系。培訓應具有高度的針對性,根據鄉村教師的任教經歷、學歷背景以及現有的數字技能水平,將教師分為不同的培訓群體,并為每個群體制定相應的數字能力標準,確保培訓內容更加貼合每位教師的實際需求。基于標準開展分層培訓,對達到標準的教師進行認證,表現優異者給予物質獎勵或精神表彰,以此激發其積極性。同時,明確指出未能達到規定標準時可能面臨的后果,促使每位鄉村教師充分認識到提升自身數字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實際行動加以改進。從而進一步實現精準培訓,滿足不同教師的發展需求,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其次,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培訓模式。如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在線學習平臺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樣化的網絡研修機會,使他們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獲取到最新的教育資源和技術支持,提高培訓的可及性和效率。此外,實行一對一幫扶政策,讓高數字素養人才進校培訓鄉村教師,并定期解答每位教師的疑惑。同時,派遣數字成熟度低的鄉村學校教師前往數字成熟度高的學校進行定崗實習,充分研究和考察,返校后為全校教師進行數字素養培訓,從而全面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推動鄉村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最后,完善數字素養提升的支持機制。一方面,針對教育平臺培訓方式,建立教師線上互助模塊,設立搜索欄、分類、主貼、評論、回復和問答等形式,幫助鄉村教師充分探討數字素養提升方式和教學融合應用方式,化解數字化教學困惑。另一方面,設立名師工作室,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教學研討活動,分享成功案例。此外,可以開展定制化的工作坊或研討會,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為教師們解答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分享最新的教育技術趨勢和發展動態。同時,根據鄉村教師的需求靈活調整主題和形式,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從中受益。
3.環境升級,為鄉村教師營造數字化培育氛圍
首先,將智能技術融入教學環境,搭建數智教學空間。《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了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的發展目標\"[16],為加快鄉村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不能滿足新一代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教師素養發展。通過利用智能技術創建智能教學平臺、互動學習工具、數據分析與反饋、安全與隱私保護以及評估與改進等,可以構建一個高效、互動、個性化且安全的智慧教學空間,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有效的教學體驗。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鄉村學校的建設資金及精力投人,在保障基礎設備建設基礎上,配好配齊數字化軟硬件設備,對各類智能化設施優化升級。從而讓教師利用數字化教學空間進行教學創新,學生利用智能化學習設備開展數字學習,進一步促進鄉村教師數字素養能力提升。
其次,創建一個開放、包容的數字化人文環境。為了促進鄉村教師積極接納新技術并有效利用其進行教學創新,鄉村學校應當致力于宣傳數字技術在鄉村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激發鄉村教師對新技術的熱情和學習態度。可以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工作坊等形式,讓教師們了解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成功案例,展示數字技術如何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參與度以及優化教育資源分配。同時,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定期收集教師的意見反饋,鼓勵教師提出數字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正向的改進建議,增強鄉村教師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此外,鄉村學校要有意識地營造規則型倫理氛圍,制定技術應用倫理制度,加強教師對知識產權和教育法律法規的認識。社會要大力弘揚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之風,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宣揚數字化教育轉型的思想,如舉辦相關論壇、發布政策文件、開展宣傳活動等,在潛移默化中深化教師、學生及家長對數字化的認知,為鄉村教師創造更加寬松和支持的教學環境。
最后,改革評價機制,激發鄉村教師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適應教育數字化,需要全面、多元的教育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為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綜合能力,同樣需要適切性的評價機制。根據已有的數字素養體系,結合鄉村教育的實際發展現狀,制定對應的教師數字素養評價量規,更準確地衡量和促進教師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或將教師數字素養能力納入教師評價體系,定期評估鄉村教師在數字化教學方面的表現,并將其作為晉升、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將鄉村教師的數字倫理培育融入評價體系之中,構建教師數字倫理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共同體內的倫理對話與分享,共同提升數字倫理素養,確保鄉村教師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對于在數字素養提升方面表現出色的教師,應給予物質獎勵或者精神上的認可,比如頒發“年度最佳數字化教學獎”等榮譽稱號,以此樹立榜樣作用,有效激勵教師積極投入到數字技術的學習與應用中去,帶動整個教師團隊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EB/OL].(2022-03-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3/02/content_5676432.html.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面推進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EB/OL].(2022-04-25).https://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4/t20220425_621410.html.
[4]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23 (3):1-11.
[5]UNESCO ICTCompetency Framework forTeachers[EB/OL].(2018-03-26).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5721.
[6]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ducators(DigComp-Edu)[EB/OL].(2020-12-26).https://ec.europa.eu/jrc/en/digcompedu.
[7]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B/OL].(2017).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educators
[8]Lan Anh Thuy Nguyen,Anita Habok(2023).Tools forassessing teacherdigital literacy:Areview.Journal ofComputers in Education,11(1),305-346.
[9]彭澤平,鄒南芳.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詮釋與治理邏輯[J].中國電化教育,2023(2):118-126,141.
[10]杜巖巖,黃慶雙.何以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一一基于X省和Y省教師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4):62-69.
[11]劉月,曾妮,張丹慧.教師數字資源利用的鴻溝現象及其彌合路徑一一基于一項全國性大樣本教師數字素養調查的數據[J].中國電化教育,2023(10):106-110,119.
[12]江宏,江楠,李志輝.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政策支持困境調查研究一以重慶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3):51-54.
[13]Henny Soepriyanti,Untung Waluyo,I Made Sujana,EkaFitriana(2022).An Exploratory StudyofIndonesianTeachers’Digital Literacy Competences.Technium Social Sciences Journal,28,116-125.
[14]戴妍,劉斯琪.大數據賦能鄉村教育治理的邏輯理路、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1(1):47-56.
[15]王兆,土田園.歐盟教師數字勝任力培養路徑及啟示—基于歐盟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的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3,35 (06):114-121.
[16]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3).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An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nhancement Strategies for Digital Literacy Among Rural Teachers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a Survey of1,3l5 Rural Teachers Across 4 Provincess Fu Wei-dong,Wang Meng (Facultyof Artificial Inteligence in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China)
Abstract:Educationisthecornerstoneofanation,andteachersarethefoundationofeducation.Thedigitaliteracyof ruralteachersiscrucialtotheprocessofhigh-qualitydevelopmentinruraleducationandiskeyto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sucheducation.Basedona surveyof1,315 rural teachers acrossfour provinces,this study explores"the curent statusof digitaliteracyamongrural teachers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itsimprovement.Theresearch findingsindicatethattheoverallevelofdigitalliteracyamongruralteachersismoderate.Therearesignificant diferencesindigital literacy basedonyearsofteachingexperience,educational background,andsubjecttaught; however,nosignificantdiferencewasfound between genders.Thestudyalsorevealsasignificantco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jobsatisfaction,self-efficacy,andtheirdigitaliteracy.Furthermore,thereisarelationshipbetweenworkfamilyconflict,occupationalburnout,andcertaindimensionsofruralteachers'digitaliteracy.Inlightof thesefindings, it isproposedthat providingpersonalized learningcontent,strengthening targetedskilstraining,andfosteringan atmosphereconducivetodigital cultivationareeffective methods forenhancing thedigital iteracyof rural teachers.
Keywords:RuralTeachers;Digital Literacy;CurrentStatus;Strategies
(責任編校:周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