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主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數學學科知識為基礎,圍繞特定主題或問題,將數學學習內容有機整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主題式學習中,教師要從提取主題式學習主題、進行主題式學習設計、開展主題式學習實施、設計主題式學習評價四個方面建構教學路徑。
一、多元融合,提取主題式學習主題
主題是主題式學習的重要樞紐,也是開展學習活動的核心,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設定、學科大概念的確定、單元活動的設計,是整個主題式學習活動的核心支點。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綜合與實踐”領域安排了主題式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主題可以作為重點研究主題開展教學實踐。
(一)立足單元,提取主題
教材的編排都是以單元為單位的,在主題式學習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單元,遵循一體化設計的原則,優化內容,提取主題。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中有一個知識鏈接“你知道嗎?\"(黃金比)。教師可以立足單元主題,依托黃金比,融合數學、語文、美術等學科設計跨學科主題活動。活動主題可以設定為:相約黃金比。活動流程可分三個學科、三個階段。活動一:認識黃金比,由語文教師執教,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認識黃金比,進行交流分享;活動二:了解黃金比,由數學教師執教,借助黃金比,引導學生梳理本單元比的相關知識,關聯建構比的知識。活動三:描繪黃金比,由美術教師執教,引導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黃金比。
(二)打通學段,提取主題
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是逐步進階的,不少知識都會劃分到幾個學段供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主題式學習,緊扣知識的本質或思想方法,在不同的學段適時開展主題式學習,打通“隔斷墻”,建立“承重墻”。例如,在“購物中的數學\"主題式教學中,涉及觀察商品標簽、模擬購物活動、計算總價和折扣等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購物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價格計算、折扣計算等數學問題。學生深入理解數學運算的概念和應用,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分享經驗,共同解決問題,并以海報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包括購物清單、價格計算過程等。
二、素養導向,進行主題式學習設計
素養導向下的主題式學習設計強調以培養核心素養為中心,通過設計具有內在邏輯和聯系的主題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題式學習設計注重知識的整合與關聯,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知識點的孤立狀態,將相關知識點整合在一個主題下,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種整合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例如,在\"水是生命之源\"的主題式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融合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美術等學科。
【活動目標】
數學目標:基于水資源使用和浪費的真實情況調查,進行數據統計與整理,制訂節水方案,增強數據意識和應用意識。
科學目標:了解淡水資源的分布、儲備及處理方法,通過實驗感知浪費水的嚴重性。
道德與法治目標: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形成保護資源的責任感。
美術目標:通過制作節約用水宣傳海報和標語,培養審美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
【活動流程】
課前調查:開展“淡水資源知多少”“我們浪費了多少水”的調查。
項目開啟:探討淡水資源的緊缺性,感受浪費水的嚴重性。
提出驅動問題:作為節水大使,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法,分類梳理研究內容,擬訂研究計劃。
調查與分析:調查居民的用水情況,包括用水量、用水習慣等;使用統計和運算等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制訂節水方案:小組討論節水方案的內容,并制訂節水方案;小組匯報展示節水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
宣傳與推廣:制訂節水方案的宣傳和推廣方案;制作節約用水宣傳海報和標語,撰寫節水倡議書;開展節水宣講會,向全校師生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活動評價】
過程評價: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果評價:評價學生的調查報告、節水方案、宣傳海報和標語等成果的質量與創意性。
自我評價: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和不足。
通過這樣的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三、學為中心,開展主題式學習實施
以“學為中心\"開展主題式學習主要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首先,“學為中心\"的理念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認知特點來展開,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反思構建來獲取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主題式學習中,這一理念體現得尤為明顯。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特定主題進行深人探究。其次,主題式學習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和情境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零散的知識點,更需要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學生學習應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進行,以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因此,“學為中心”的主題式學習注重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應用。最后,實施“學為中心\"的主題式學習,教師需要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需要設計具有挑戰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必要的學習指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時,教師可以設計主題式學習活動“比的單元整合與拓展一一黃金比”,將活動分為四個流程(如圖1):
(一)引出\"黃金比”,“數”眼看生活
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觀察生活中的三種事物形態,感覺哪一個更協調、更美,引出\"黃金比”。
(二)借助“黃金比”,統整單元知識
以大任務驅動、大問題結構為導向,設計三個學習任務。任務一:借助\"黃金比\"0.618:1,回顧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與“比\"相關的知識。以此梳理相機呈現意義、名稱、聯系、性質、化簡、解決問題等;任務二:請同學們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入手,量一量、算一算、找一找,哪些物品的設計符合了“黃金比\"之美?并依據“黃金比\"判斷高跟鞋的高度是否合適。任務三:結合“黃金比\"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或圖案。
(三)升華“黃金比”,進行情感教育
出示人生數軸。如果把這個數軸看作人一生的長度,假設你已經80歲(2023年全國人均壽命為78.6歲),你會有什么感悟?在人生黃金時期(50歲左右)內的“黃金比”是多少歲?(30歲左右)30歲的“黃金比\"又是多少歲?(18歲)。18歲“黃金比”( 11~12 歲)也就是你們現在的年齡。教師出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四、以評促學,設計主題式學習評價
主題式學習評價強調真實性、情境性和多元性,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主題式學習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評價目標】
知識與技能:評價學生是否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如概念、公式、定理等,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評價學生能否運用數學思維方法(如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分析和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態度,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評價內容】
主題內容掌握:評價學生對當前數學主題內容的理解深度和廣度。
學習方法運用:評價學生能否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如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等)進行數學學習。
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評價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態度與參與度: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與同學、教師的互動情況。
【評價方式】
觀察法:教師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聽講狀態、回答問題情況、小組合作情況等。
作品展示法: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制作作品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教師根據作品的質量和創意進行評價。
口頭測試法:通過口頭提問和回答的方式,評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思維能力。
同伴評價法: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自我評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得失,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總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從課堂的指導者轉變為課堂的合作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通過主題式學習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海良.數學主題式學習如何提取主題[J].小學教育教學,2023(12).
[2]王永春,張珈瑞.小學數學主題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小學數學教育,2023(7-8).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