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學會傾聽和表達,初步學會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這句話建構了由基礎技能到實踐目標的完整邏輯鏈條,體現了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路徑與社會價值。統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中“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是這一目標落實的重要載體。
新課標和新教材的使用,為教師的理念更新和教學施策提供了更為具體、細化的指導。筆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一年級“口語交際\"欄目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促進學生口語交際素養提升的評價策略。
一、分析新課標與新教材修訂情況,建構評價維度
(一)觀“學”“評”指向,明確“基本技能”與“交際策略”的雙重學習目標
以第一學段為例,將新課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通稱“上一版課標\")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口語交際\"學段目標的描述上的差別(見下頁表1)。
與目標相契合的“學業質量\"這樣描述:(第一學段)與人討論交流,注意傾聽,主動用禮貌用語回應,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遵守規則,主動合作,積極參與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
將兩者結合起來看,除了“傾聽”“表達\"等個體語言技能的學習,新課標還新增“交流”“回應”等體現人際互動的指令性要求;強調對“有禮貌\"這一類“交往策略\"的達成度檢測,具象為“主動用禮貌用語”表現描述。由此可見,新課標在啟蒙階段就明確了“個體語言技能”與“人際交往策略”的雙重學習目標。

(二)觀教材變化,細化“過程指導”與“品質養成”的雙向落實路徑
新教材沿用上一版教材的編排思路,在上、下兩冊分別安排4次“口語交際”,但在位置、順序、主題、內容等方面作了一系列修訂(見表2)。

比對修訂后的變化發現:一是學習樣本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細化過程指導。如將“踢鍵子\"替換成“跳繩\"這一更具有普及性的運動項目,指導學生選擇具有共鳴的話題展開交往。二是實踐情境更注重學生交際思維的形成,建立在不同情境中運用不同語言進行表達的意識。如《打電話》一課中,更換的交際情境更具開放維度。三是目標要求更聚焦學生交往品質的培養。如在小貼士中出現“大膽說出”“主動交流”“主動邀請\"等要點,激發交際內驅力。
(三)觀任務安排,強調“實用情境”與“育人導向”的雙翼組合價值
在“實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內容中,進一步對學生口語交際的運用情境明示,突出實用性。第一學段安排的是:學習運用文明禮貌的語言,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交流溝通,學會感恩。學習與同學、老師文明溝通;樂于分享學校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學會有禮貌地交流。從學習內容的安排來看,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的運用場域圍繞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同時通過口語交際的實踐落實“學會感恩\"“熱愛生活\"等育人價值,將能力轉化為內在交往素養。
基于上述修訂情況的梳理與分析,筆者認為,對口語交際能力的綜合評價可嘗試從“基本技能”“交際思維”“情境意識”“交往品質\"四個維度展開,契合教材的修訂邏輯,體現新課標的理念落地(如下頁圖1)。

二、聚焦評價維度,實施評價策略
(一)用好教材樣本,落實基本技能的評價
新教材中列舉的情境范例和提煉的“小貼士”要點,都可以成為學生初步展開評價的規范性樣本。實施評價時,教師要用好、用足現成的教材資源。例如,新教材一年級下冊《打電話》一課,要求學生思考“打電話應該注意什么呢”,并提供了具體的示范樣本引導學生發現。教師可借“提煉打電話注意點\"的過程,結合“小貼士\"的要點,動態生成評價標準(如圖2)。

這些生成的評價標準涵蓋了在“打電話\"這一情境中傾聽、表達、應對等基本技能的習得和運用。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如\"打電話約同學玩”,教師可用相機記錄并呈現一組學生的對話語言,讓其他學生對照評價標準,按圖索驥式地進行基本技能達成程度的評價。
(二)細化隨堂反饋,展開交際思維的評價
新教材在口語交際內容編寫中,將學生交際思維的培養隱含其中。例如,新教材一年級下冊《用多大的聲音說話》這一課,并不是機械地讓學生識記“有時候要大聲說話,讓別人聽清楚。有時候要小聲說話,不影響其他人”這樣的方法,而是引導學生在具身體驗中分析交際對象及其所處的場景,再研判確定說話的音量,培養交際思維能力。下面,筆者以這一課為例,分步開展隨堂反饋式評價,通過評價建立“先思考再表達”的思維路徑。
【第一次反饋】收集前測結果,把握思維起點
出示新教材中的學習要求,請學生思考后完成前測。教師統計前測結果,初步了解全體學生的思維起點(見表3)。

【第二次反饋】匯總生成,了解思維障礙
出示新教材情境,請學生思考后作出選擇,聚焦部分“不知道原因”的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了解思維障礙,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見下頁表4)。
【第三次反饋】聚焦成果,評價思維水平
創設系列情境任務,引導學生結合前期經驗演一演,并說說為什么這樣演(見下頁表5)。
結合三次反饋,可以測評出像小A同學那樣的、已經初步形成“先思考再表達\"的思維路徑,能結合人物、場景的特點進行多方面考慮,具備一定的交際思維。


(三)設計真實任務,嵌入情境意識的評價
在一年級的新教材中,為學生架構的交際情境比較簡單,以家庭生活情境和校園生活情境為主,便于學生遷移并應對真實情境下的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學生情境意識的評價,可嵌人真實任務的設計,對任務完成情況的考查即完成對情境意識的評價。筆者在《打電話》這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給長輩打電話問候”的任務,針對當下數字時代的真實境況,讓學生進人“語音電話\"和“視頻電話”兩種電話情境,真實撥打長輩電話,教師則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有的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在和長輩視頻電話時,學生會主動加入表情和肢體語言,拉近與長輩之間的距離,使得交流溝通更順暢。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任務路徑評價學生情境意識的建構水平。
(四)運用量規工具,達成交往品質的評價
交往品質是交際素養形成的重要標志,但它比較難以評價。交往品質的評價需觀察并采錄學生在口語交際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可結合表現性量規共同完成。結合第一學段指向的三個方面的品質維度,筆者架構表現性評價量規,為交往品質的評價提供可對照、可測評、可讓學生參與的實用工具(見下頁表6)。
評價量規的使用可以在完成多個口語交際內容學習后,進行階段性的集中評價;也可以結合具體口語交際內容進行轉化,采用菜單式檢核表的形式實施評價。例如,圍繞《一起做游戲》中“主動邀請別人\"這一條要求進行轉化(見下頁表7)。
這一菜單式檢核表提示學生交友的寬度及交際場域的廣度。同時,教師可借助此表正確看待學生交際中的情緒表達,鼓勵他們談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可追蹤原因,并根據評價結果,做好個性化指導。
三、把握評價時機,提升評價效能
(一)評在交際“進行時”,優化學習過程
語言實踐性課堂的評價目標不僅是檢驗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優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隨著語言實踐進程的推進,教師可同步進行評價,以實現用評價優化學習過程。例如,用“小貼士”中的要點作為評價指標,貫穿整個交際進程,時時用來進行方法指導、表現規范,學生的學習就會有支架,有方向。


(二)評在交際“畏難時”,促進思維認知
在學生交際畏難時融入評價,可化“障礙”為“契機”。例如,在《我會想辦法》這一課的學習中,小貼士提出“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的要求,這恰是學生的畏難點。這一課的情境是給小兔想想運南瓜的方法。教師可創設輕松的交流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試錯,不管是否合理,想法都能被“晾曬”,這種晾曬式評價會極大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匯總學生的想法后,教師可借助童話故事情境追問,“大家想到的這么多運南瓜的方法,哪些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哪些只能在童話故事里實現”,引導學生思辨學習成果,提高思維認知水平。
(三)評在交際“成功時”,助力社交延續
成功的體驗,最能幫助學生建立表達交流的自信。例如,一年級上冊《交朋友》一課的編排,契合新生進人新學校、新班級,互相不認識的現實情境。性格內向的學生,交朋友比較被動。但一年級學生天真可愛,彼此間極易成為朋友。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和學習內容,教師可聯合多個評價主體,帶領學生延展交際的場域,對主動結交的朋友進行累計式評價。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交友卡\"予以記錄,并通過點贊予以鼓勵,這樣成果的累計很快會形成評價接力。穩固的成功經驗,能幫助學生建立起穩固的自信心,為后續交際的延續奠定能力基礎
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需進一步關注評價工具的生活化適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聯動,使口語交際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社會性發展、終身溝通能力養成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丹丹.語言實踐型課堂評價的轉向、設計與實施[J].語文建設,2024(10).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