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教學強調以大觀念為核心,通過大任務驅動的學科實踐,關注學生的能力、品格與觀念培養,而非僅僅知識、技能與分數。從時間維度來看,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教師正確理解時間與學習的關系,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觀念。教師應將單元視域與深度學習相融合,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創設單元教學情境,挖掘單元教學核心要素,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借助自主探究學習去獲取新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整合單元知識點,自主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要明晰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明確學生通過單元學習能夠學會哪些知識、習得哪些能力、發展哪些數學核心素養。然后,在課堂構建中,教師應將整體教學目標進行滲透,對單元內容進行全面細致地分析,并依據深度學習的理念,全面呈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深人理解單元中的各個知識點,并通過自主探究,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體建構完善的數學知識內容體系,實現從知識到能力再到素養的漸進式發展目標,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這個單元知識時,通過結合本單元教材的內容,筆者發現,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從圓柱體、圓錐體的概念和特點出發,對圓柱體、圓錐體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是學生通過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后,學會去解決一部分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第三個層次是從綜合觀察的角度,總結圓柱體、圓錐體的模型以及幾何圖形的特點,探索不同空間結構之間的相互關聯,不斷積累處理現實問題的經驗。這三個目標之間是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關系,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充分引領教學目標在單元教學中的實現。
在第一個層次的學習中,教師要結合生活中的圓柱體、圓錐體圖形,細分其概念和特點,并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在觀察、動手操作、互相交流中進行自主探究,在頭腦中形成對圓柱體、圓錐體的整體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第二個層次的學習中,教師要設計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具有靈活度的探究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應用圓柱體、圓錐體的側面積、表面積計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練習題中的計算是比較刻板、枯燥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剪一剪、拼一拼等,真正拼剪出一個圓柱體或圓錐體的側面積、表面積,然后逐一測量和計算;也可以開展“為圓柱體、圓錐體披上外衣”的活動,先計算出圓柱體、圓錐體的側面積、表面積,然后動手拼剪紙,并用拼剪出的紙將圓柱體、圓錐體(整體或者其中一部分)蓋上,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在第三個層次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前兩個層次的觀察和探究,抽象出圓柱體、圓錐體的模型以及幾何圖形,形成不同空間結構之間的相互關聯。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整體總結圓柱體、圓錐體的相關知識點,形成模型意識、模型觀念,發展創新意識,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二、依據知識特點,自主探索單元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點都是以例題的形式進行呈現的。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負責把例題進行講解,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傾聽,吸收其中解題方法,并應用于其他的題型之中。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自主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提升單元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經歷從真實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數,正確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并掌握其讀、寫法,并在“大情境\"中體會其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過程。
一是立足教材,合理改變。教師可在教材中給出的“A品牌汽車1\~2月銷售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以“新四大發明\"(網購、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為素材來進行引人。這樣,在立足教材的同時,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發,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其圍繞生活中真實的問題、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和自主探究。
二是個性教學,聚力滲透。教師的教學是充滿個性的,其人生閱歷、個性特征等都會影響情境的改進。只有在“知識、生活、情境\"中不斷反復展望,才可讓大情境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可創設如下的真實情境:下面兩組數據是“雙十一\"期間“天貓”網站成交總額情況及撫順地區群眾在“天貓\"網站購買數額情況,請你自主探究撫順地區群眾“雙十一\"期間在“天貓\"網站購買數額占“雙十一\"“天貓”網站成交總額的百分數。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百分數的本質是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同樣,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自主探究“高鐵\"在各國的路線覆蓋率中感受百分數與分數比較的優勢,從自主探究“掃碼支付”中感受百分數在表示部分與整體關系時、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時的異同,從自主探究“共享單車”中體會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以上情境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數學知識特點的基礎上感悟數學的魅力,使得“大情境\"在深度教學中落地生根。
三、把握單元知識結構,自主探索學習要素
在進行單元教學時,教師要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對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全面構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根據單元中的學習要素,結合對單元知識結構的理解,自主對知識點進行有效剖析,從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相關單元知識時,教師可以將正方形、長方形各自的特點及面積、周長的計算方式加以呈現,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本單元的知識連接點,以整合的方式構建本單元知識的整體結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明晰本單元的學習要素為:把握多邊形之間內在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學會結合所學知識點,去解讀差異性,掌握四邊形的一些共性特點,為后期的高效學習打下扎實、牢固的基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知識點的學習仍日處于初始階段,為此,教師應通過單元融合的方式,引領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本單元知識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數學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在實際的探索過程中,在掌握本單元的學習要素的基礎上,再結合具體的練習去攻克重難點知識,逐漸把握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體系。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開啟多元評價,實現深度學習
在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對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習得的多元評價機制,全面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說理的形式對數學概念進行分析和理解,化繁為簡,逐漸形成深入的認知。在說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促進學生立體性的整體認知,使其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方式,最終達成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測量”相關單元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說題”的方式開展單元的自主探究,借此來達成學習目標,并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先提供不同的道具,或者是讓學生自主收集一些不同長度的道具,來完成對知識點的歸納。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或者他人所選的道具進行評價,分析不同道具的優劣以及它們對知識點歸納的作用。然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分別收集不同長度的鉛筆,并測量鉛筆的長度,解釋長度之間的換算關系以及尺子的運用技巧。教師選擇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進行展示。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收集不同長度的鉛筆,用尺子在小組中進行測量,對不同長度的鉛筆進行對照與講解,并利用直尺進行測量。教師針對其講解過程中正確的地方進行鼓勵性評價,其他學生對于其出錯的地方進行及時評價,并督促相關學生進行理解和改正,直到他完全掌握了測量方法與技能。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要求他們將每一個長度的換算都進行全面講述,并著重講述尺子每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意義。其他學生對在說理過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進行提問,并由該學生進行講解,同學針對其講解情況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完全解析了測量過程與測量方法后,其他學生也就對測量這一知識點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并真正理解了數學知識的實踐方式和運用技巧,培養了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應基于新課標對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和單元教學理念的要求,認真探索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達成深度學習的方式和方法,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蔡璐.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改進策略[J].教師博覽,2024(9).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