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背景下,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全面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科普類作品的閱讀。
一、緣起: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審視
相較于文學類作品的整本書閱讀,學生對于科普類作品的閱讀興趣不高,閱讀主動性較差。筆者對學校四年級1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 38.7% 的學生能完整讀完一本科普類作品,而文學類作品的完整閱讀率達 72.5%o 在閱讀動機方面,僅 21% 的學生表示會主動選擇閱讀科普類作品,遠低于故事類作品。這一數據印證了科普類作品在學生閱讀結構中的邊緣化現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由于科普類作品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語言偏專業、生澀,學生閱讀意愿不強。二是教師對于科普類作品的導讀經驗不足,部分教師缺乏科普類作品教學相關培訓,教案多側重知識灌輸,忽視策略指導。調查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術語難懂、沒有任務驅動無法堅持,凸顯出教師教學設計與學生需求的脫節。
二、尋繹: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的價值辨析
學界普遍認為,科普類作品的閱讀價值體系呈現知識傳遞、思維發展與素養培育的三重維度,其學習目標已從單一知識獲取轉向思維方法建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更將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納入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方法理解科學知識,形成跨學科閉環。由此可見,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對于學生的科普知識拓展和科學素養培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于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的實施需要教師構建差異化的實施路徑。
低年級興趣啟蒙階段:教師采用場景化閱讀策略,如將科普類作品《神奇校車》中的虛擬場景轉化為“實體科學角”,引導學生通過多感官參與(觀察磁鐵吸附、聆聽聲音振動等)建立科學感知。
中年級方法習得階段:教師依托科普類作品《十萬個為什么》設計“問題轉化機制”,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一分類歸因一實驗驗證一結論表述”的完整探究過程。
高年級思維拓展階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如模仿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實證研究方法,完成《校園昆蟲記》的觀察記錄與數據分析,培養系統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這種階梯式設計實現了科普類作品閱讀功能的三重躍升:從知識載體到思維工具,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從學科學習到生活應用,最終達成新課標提出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三、實踐: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的實施路徑
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與科普類作品的科學性、邏輯性特征,筆者嘗試構建以學習任務群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以《十萬個為什么》一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情境化任務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以及多維評價機制,探索提升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教學效能與趣味性的實施路徑。
(一)研讀教材讀本,制訂閱讀目標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價值與新課標中提及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核心素養相呼應:一方面通過文本細讀構建科學認知,另一方面通過表達分析掌握科普類作品的文體特征,實現“從讀到寫”的能力遷移。整本書閱讀任務的設計,要求教師深人研讀科普類作品,從作品中挖掘教學價值,從而確定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內容。
《十萬個為什么》人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其科學性與文學性并重的特質,契合新課標“跨學科學習\"與“語言運用”的要求,既能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又能提升語言鑒賞能力,達成“知識一能力一素養”的三維目標。
基于以上教學價值以及學生年齡特點,筆者設計了如下閱讀目標:一是能制訂閱讀計劃,運用猜想、提問、比較、聯結、思辨等閱讀策略進行閱讀。二是能提出問題,并運用學到的方法解決問題和理解科技術語,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科學知識。三是賞析語言表達特色,合作仿寫《我們的屋內旅行記》。四是能在交流中分享閱讀快樂和閱讀成果,激發閱讀興趣。
(二)創設閱讀情境,明確閱讀任務
針對科普類作品故事性弱、語言專業化帶來的閱讀障礙,新課標倡導依據“興趣先導”原則來設計活動。教師可以設計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組織師生共讀、生生互評的合作式學習,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習得科學閱讀策略。
新課標在第二學段提出,學生要“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創設閱讀情境: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來一次“室內的科學旅行”,在科學的世界里遨游,探究身邊的科學,然后仿寫一本《我們的屋內旅行記》吧!筆者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從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三個方面出發,設計以下三個子任務(如圖1)。
活動1:制訂計劃,有序閱讀我是科普信息員活動2:運用方法,智慧閱讀一活動1:查一查:讓“?”變“!”來一次“室內的科學旅行” 我是科普研究員 活動2:做一做:讓科學走進生活一活動3:繪一繪:讓知識融會貫通一活動1:開展“小小科普講座”我是科普推薦員-活動2:仿寫《我們的屋內旅行記》
這三個學習任務緊扣新課標要求,構建了“認知一實踐一表達\"的素養發展鏈,引導學生從閱讀與鑒賞的角度看懂科普類作品“提出問題一給出證據一得出結論”的寫作思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書中的科學概念,并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探究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與大家分享,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培養了獨立思考能力。
(三)設計多樣活動,有序推進任務
【任務一】我是科普信息員
1.制訂計劃,有序閱讀
筆者選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上下冊)。這套書包含四個生動有趣的專題,分別為“鐘表的故事\"“書的故事\"“屋子里的旅行\"\"燈的故事”。筆者制訂了循序漸進的閱讀計劃:每周重點研讀一個專題,并組織交流分享會;同時,指導學生做好每日閱讀規劃,通過記錄閱讀進度等方式,幫助他們養成持之以恒閱讀的習慣(見表1)。

2.運用方法,智慧閱讀
導讀課上,教師可以先分享一些閱讀方法,如觀察封面、了解作者、查看目錄、閱讀導讀等,讓學生對整本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了幫助學生真正讀懂、讀透科普類作品,教師還可以采用批注閱讀法開展教學,先在課堂上示范如何作批注,教學生使用不同符號標記重點、記錄疑問、寫下感想。等學生掌握方法后,再讓他們在課外自主閱讀時實踐運用,邊讀邊批注。最后,通過定期舉辦“批注分享會”,讓學生展示、交流各自的批注成果。這種循序漸進的批注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能讓其在互動中深人體會科普類作品的獨特價值。
【任務二】我是科普研究員
1.查一查:讓\"?\"變成\"!”
學習了“閱讀提問策略”單元后,學生已經學會如何使用問題清單及時記錄自己的疑問,然后帶著問題進一步閱讀。因此,筆者先布置學生自主閱讀一遍《十萬個為什么》,再讓學生完成第二遍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引導學生運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查找資料、請教別人\"等方法解決疑問、拓展知識(如圖2)。

2.做一做:讓科學走進生活
學生閱讀科普類作品,可以將書中內容與個人經歷、知識背景建立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為什么加入酵母后面團就會發起來?”“牛奶為什么會變酸?”“陶罐是如何制成的?”這些問題很感興趣。筆者鼓勵學生動手實驗,研究自己身邊日常事物中蘊含的科學奧秘,培養學生形成“發現問題一研究問題一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思維品質。
3.繪一繪:讓知識融會貫通
書中介紹了很多事物的發展史、制作過程或它們之間的區別,學生可以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如圖3),拓展其思維空間,加深其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任務三】我是科普推薦員
1.開展“小小科普講座”
《十萬個為什么》中蘊含著大量貼近日常生活的科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科普講座”舉辦知識競賽、開展“最強大腦\"挑戰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檢驗其閱讀成效。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自主探究書中沒有涉及的科學問題,培養持續探索的科學精神。
2.仿寫《我們的屋內旅行記》
《十萬個為什么》是科普類作品的經典之作,作者的創作“密碼”是什么?和其他科普類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學生要想賞析作品中寫得最精彩的內容,感悟寫作特色,探秘寫作“密碼”,可以從標題、說明方法、語言風格等角度進行品析,然后結合自己的探究,仿寫《我們的屋內旅行記》,并將全班作品匯編成冊,班內互相傳閱。
(四)制定評價量表,評估閱讀成果
新課標強調整本書閱讀評價應關注全過程,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態度、方法和成果。為此,筆者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通過課堂觀察記錄閱讀表現,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追蹤閱讀進度;采用讀書筆記展評、小組分享會等形式評估學生的理解深度;設置創意寫作、實踐應用等任務考查遷移能力。這種融合過程性與成果性的評價方式,既能全面反映學生的閱讀素養發展,又能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見表2)。

過程性評價聚焦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可通過量表,從文本感知、內容理解、文學鑒賞三個維度進行評估,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閱讀過程表現,又培養反思能力。例如,通過“閱讀計劃表”定期進行交流、展示,能讓學生堅持閱讀,培養閱讀習慣;問題清單、思維導圖經過交流、整理后,可以張貼在作品欄里,做實驗的圖片及過程也可以圖片的形式在班內展示,讓學生進行評價,體驗閱讀的成就感。
階段性評價關注學生的閱讀遷移力、閱讀創新力的測評,以開放性和激勵性為原則,設計階段性評價量表,采用匯報展示、分享交流的形式,以自評、師評、生評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例如,“小小科普講座\"需要學生面向全體同學進行講解,筆者設計了如下評價標準:一是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言流暢、普通話標準。二是科學知識講解清楚、明白。三是講解富有趣味、引人人勝。四是精神飽滿,舉止自然大方。
總之,開展科普類作品整本書閱讀,教師需以任務群為載體,立足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設計階梯式實踐活動,通過明確的目標導向、豐富的任務驅動和多元的過程評價,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中提升科學認知與語文核心素養,最終實現知識積累、思維發展和語言能力的協同進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沈麗君.讓學生成為積極的閱讀者[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6).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