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繪本對幼兒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傳統語文教育內容與幼兒認知水平存在差距,預期教學效果未能充分實現,這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反思。幼兒繪本憑借精美的圖畫、生動的故事及簡潔明了的文本,有效彌補了傳統語文教育在幼兒階段的不足。當前,繪本多元閱讀教學模式因具有創新性與有效性,在學前教育領域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實踐路徑。教師可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加深對繪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體會兒童文學的美學價值,進而逐步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助力其全面發展。
一、營造書香氛圍,潤澤幼兒心靈
(一)完善文化設施,拓寬閱讀渠道
教師在構建優質繪本閱讀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科學合理的閱讀空間創設,不僅能為幼兒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還有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其主動探索繪本世界,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打造開放式繪本館
教師可依據實際場地條件與幼兒年齡發展特點,打造開放式繪本館。在空間設計上,采用柔軟坐墊、色彩鮮明的書架及趣味裝飾元素,打造溫馨且富有童趣的閱讀場景,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閱讀活動。館藏繪本的選擇充分遵循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內容豐富、插圖精美,涵蓋自然探索、社會認知、情感理解等多元主題。同時,教師可在繪本館定期組織故事分享會、圖書漂流等豐富的閱讀活動,通過互動式、體驗式的閱讀模式,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為幼兒閱讀啟蒙奠定基礎。
2.創設班級創意閱讀角
班級創意閱讀角的創設以幼兒年齡特征、學習興趣及教學階段目標為依據,突出班本特色。教師通過創設充滿童趣和創意的游戲故事墻、故事樹、故事屋等多樣化閱讀載體,能為幼兒提供多元的繪本閱讀與表現空間,鼓勵他們以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參與繪本閱讀,分享閱讀體驗。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背景音樂營造沉浸式閱讀氛圍,并結合道具制作與情境體驗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啟發想象力與創造力。這種沉浸式的閱讀環境,不但有助于培養幼兒持續閱讀的習慣,而且能在充滿尊重與關愛的氛圍中,引導幼兒樹立積極的閱讀態度,將閱讀轉化為愉悅的學習體驗,促進其情感、認知與社會性的協同發展。
(二)構建書香家庭,培養閱讀習慣
在幼兒閱讀素養培養體系中,教師作為家園共育的橋梁,在家庭閱讀環境創設中發揮關鍵指導作用。教師通過系統化指導,可助力家庭構建優質閱讀生態,促進幼兒閱讀習慣養成與認知發展。
首先,構建個性化家庭閱讀空間。教師可依據幼兒興趣與認知特點,指導家長設計家庭閱讀角,融入主題裝飾以增強空間吸引力,進而激發幼兒閱讀主動性。其次,明確閱讀設施配置標準。教師可基于人體工程學原理,倡導家長購置適配的桌椅、書架和臺燈等設施,營造舒適閱讀環境。再次,完善圖書資源供給。教師可結合《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家長推薦科普、文學等領域的分級書目,滿足幼兒不同認知階段的多樣化閱讀需求。最后,構建親子共讀的長效機制。教師可倡導家長每日設置不少于30分鐘的親子共讀時間,通過共同選書、互動討論等方式,搭建情感聯結與知識傳遞的雙重通道。上述教師指導家庭閱讀環境創設的模式既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與自主思考的能力,又能將閱讀轉化為家庭生活的重要文化實踐。
二、創新教學方式,挖掘教育資源
(一)開展觀察閱讀,培養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基于繪本的觀察閱讀教學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通過科學篩選適宜的繪本,引導幼兒深入觀察文本與畫面,能夠幫助幼兒發現其中的教育價值,促進其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發展[1]。
以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的教學為例。該繪本以簡潔的敘事、夸張的表現形式,展現了鱷魚與牙醫從恐懼到克服心理障礙的過程,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特點,具備豐富的教育元素。首先,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多維度畫面觀察。教師先指導幼兒仔細觀察角色表情細節,如觀察鱷魚瞪大的雙眼、驚恐的神態,以及牙醫緊鎖的眉頭、緊張的眼神,幫助幼兒直觀感知角色內心的恐懼情緒;再引導幼兒關注角色動作,如鱷魚蜷縮顫抖的肢體、牙醫小心翼翼的操作姿態,使幼兒通過動作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過程。其次,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角色與情節的對比分析。一方面,分析不同身份的相似情緒反應,幫助幼兒建立“恐懼情緒具有普遍性”的認知;另一方面,對比角色在故事前后的心理轉變,引導幼兒理解勇氣與堅持的意義。再次,教師解讀繪本的色彩與細節語言。教師引導幼兒分析繪本中色彩的象征意義,如紅色傳遞緊張情緒、綠色暗示舒緩狀態,使幼兒通過視覺符號理解故事的情感脈絡;同時,引導幼兒關注畫面中的細節元素,如鱷魚的牙齒特征、牙醫的工具配置等,這些細節不僅增強故事的真實性與趣味性,還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觀察與表達素材。最后,教師創設互動式語言表達情境。在觀察活動結束后,教師設置開放式討論環節,鼓勵幼兒結合觀察發現,分享對角色情感、故事情節的理解。教師采用積極反饋策略,尊重幼兒個性化表達,通過正向激勵提升幼兒表達自信,逐步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與邏輯表達能力。
這種基于繪本的觀察閱讀教學模式,既在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審美力方面成效顯著,又在將情感教育與社會性發展目標融入語言表達訓練方面有良好表現,幫助幼兒在閱讀體驗中實現語言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體現了幼兒語言教育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價值[2]。
(二)游戲化教學,激發繪本閱讀興趣
游戲化教學是激發幼兒繪本閱讀興趣和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的有效策略。將游戲元素融入繪本教學,能夠通過情境體驗與互動實踐深化幼兒對文本的理解,培養他們表達、想象與創造的能力。
以繪本《老鼠嫁女》的教學為例。該故事幽默風趣的敘事方式和富有智慧的內容為教師開展游戲化教學提供了契機。首先,開展故事預測預熱游戲。在閱讀前,教師展示繪本封面,通過“老鼠女幾可能會選擇誰作為伴侶”等問題,引導幼兒基于封面信息與生活經驗進行猜想。這種設置懸念的方式能激發幼兒的閱讀期待,使其在后續聽故事時更加專注。其次,組織角色扮演互動游戲。教師為幼兒提供簡易道具(如動物頭飾、象征性配飾),引導他們通過使用道具融入游戲情境,深入體驗角色情感。該環節不僅有助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還能培養幼兒在協作表演中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創造性表達能力。最后,開展故事續編創意游戲。教師通過“若老鼠女兒未嫁給貓,后續情節可能如何發展”等開放性提問,引導幼兒分組創編并分享個性化故事。此游戲將想象與語言輸出相結合,有效鍛煉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
這些層層遞進的游戲設計,將閱讀、體驗與創造有機結合,使幼兒在主動參與中深化對繪本的理解。
(三)開展創意手工,培養繪本認知能力
將創意手工與繪本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契合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的認知規律,是提升幼兒認知能力的有效路徑。通過手工實踐,幼兒能將抽象的繪本內容具象化,進一步深化對角色、情節及主題的理解。
以繪本《花格子大象艾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幼兒運用泥塑、繪畫、拼貼等多元形式,再現艾瑪的獨特形象。在創作中,幼兒通過色彩搭配與造型設計,不僅能鍛煉自身空間感知方面的能力,還能將對艾瑪樂觀性格的理解融入作品,實現審美能力與情感認知的協同發展。這種實踐過程促使幼兒從視覺感知轉向內涵思考,完成從圖像觀察到深層理解的認知跨越。此外,教師應持續優化策略,通過跨領域融合推動幼兒藝術創作與文學理解能力的發展,促進認知與創造力的提升。
(四)聯系實際生活,激發主動探索
幼兒繪本的內容往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其中蘊含豐富的常識認知與社會規則教育資源。將繪本教學與生活情境深度融合,是培養幼兒主動探索意識、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策略。
以繪本《紅綠燈》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生活化情境教學活動,通過“模擬過馬路”沉浸式游戲,引導幼兒在虛擬場景中體驗實踐規則的運用;開展“小小交警”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幼兒識別錯誤交通行為,在互動實踐中內化交通知識。此類活動將抽象的生活規則具象化為可操作的教學活動,不僅增強學習趣味性,還有效促進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發展。從教育心理學視角來看,聯系實際生活的教學符合幼兒具象思維發展特點。教師通過建立繪本內容與現實經驗的聯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夠使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逐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提升了繪本教育的有效性,為幼兒社會性與認知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3]。
三、親子共讀繪本,相伴幸福成長
親子繪本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家庭互動方式。對成人而言,親子共讀是給予情感陪伴、童年記憶的重溫以及教育反思的過程;對幼兒來說,則是知識汲取、認知探索與思維拓展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引導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繪本閱讀,加強親子互動,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表達意愿與自信心。在此過程中,家長若能合理整合利用多元化教育資源,提升自身對繪本的解讀能力,可以顯著提升親子共讀的教育成效。
(一)把握繪本特質,培養邏輯思維
部分繪本以單一主線串聯情節,包含重復性的語言結構與敘事模式,這些特質為幼兒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載體。重復性的文本與畫面,能夠在視覺與聽覺層面對幼兒產生正向激勵作用,引導幼兒開展仿編、續編等創造性語言活動,從而培養其邏輯思維。家長可緊扣繪本主線,與幼兒共同進行深度思考與討論。
以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為例。該作品以“小背心”為敘事主線,情節重復遞進,語言簡潔,深受幼兒喜愛。在親子共讀過程中,家長可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細節,理解圖畫想表達的深層含義,感受故事的趣味與內涵。在互動交流環節,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夠反映其思維發展水平,這種交流不僅有助于幼兒梳理故事情節,還能促進他們邏輯思維的發展。
(二)開展多元化閱讀,促進深度理解
在幼兒理解繪本內容的基礎上,家長可與幼兒共同設計多樣化的閱讀延伸活動,通過表演、再創作等方式深化幼兒對繪本的理解。這些拓展性閱讀活動不僅能豐富閱讀形式,還能從審美、情感與認知等維度,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
舉例而言,家長可協助幼兒用簡易材料布置場景、分配角色,開展繪本劇表演。這種形式能夠幫助幼兒將肢體語言與文本語言有機結合,加深對故事的理解與記憶。此外,家長和幼兒還可通過剪貼、繪畫等方式,共同創作屬于他們的繪本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由幼兒口述故事內容,家長對故事內容進行適當補充與文字整理。這樣既能鍛煉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又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繪本閱讀教育中,構建家園協同的閱讀體系,實現繪本從園所到家庭的延伸,有助于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家園協同的繪本閱讀體系促使教師突破傳統教學范式,進而創新教育模式,促進閱讀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幼兒通過參與繪本閱讀活動,實現語言表達、情感發展及社會交往等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其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施嵐.幼兒繪本多元閱讀教學實施的策略[J]]快樂閱讀,2021(16):62-63.
[2]馬軍芬.在繪本閱讀中促進幼兒分享行為養成的實踐研究[J].學苑教育,2016(2):24-25.
[3」劉錦霞.開展繪本閱讀,促進幼兒發展:幼兒園繪本閱讀實踐研究[J].教師,2019(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