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
文言文語言精練,表達方式與白話文不同。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可以根據文言文內容進行充分的想象與積極的探索,獲得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意識的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也有利于拓寬他們的視野,為教師后續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使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培養審美能力,深刻體會文字之美。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不斷學習,會逐漸對傳統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在以往的文言文閱讀課堂上,不少學生僅注重理解文言文的字詞含義,而忽視對文言文內在含義以及精神實質的體會,導致學習效果不夠顯著。對此,教師應當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在積累文化知識的同時,逐漸獲得鑒賞水平和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陋室銘》《愛蓮說》的共同特點
(一)托物言志
《陋室銘》依托陋室,言明“惟吾德馨”。在作者劉禹錫的筆下,整篇文章通過描寫陋室環境及人物等,展現了陋室主人高雅的情致。結尾處的“何陋之有”更是使文章富有深意,達到情志交融的境界。
《愛蓮說》依托蓮花,意在贊美其“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作者周敦頤通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語句描寫蓮花的形象,將蓮花人格化,抒發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比喻巧妙
《陋室銘》一文中以山中有仙(有仙人居住的山才稱得上是名山)、水中有龍(有蛟龍潛藏的水才顯得神異)來說明陋室因主人的品德而不再簡陋。由此可以看出,“山”與“水”比喻的是陋室,“仙人”與“蛟龍”比喻的是有君子之風的作者本人。
《愛蓮說》一文將菊花比喻成隱逸者,將牡丹比喻成富貴者,將蓮花比喻成君子者;并采用對比的手法,凸顯蓮花的高潔品質,以此展現作者自己的高尚品格。
(三)結構完整
《陋室銘》全文圍繞“陋室不陋”這一主旨,以虛襯實,描寫陋室。完善的文章結構使得學生可以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惟吾德馨”的意趣。
《愛蓮說》全文結構清晰,比喻、對比、排比的手法運用得恰當合理,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即以愛蓮為文章的主要線索,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疑問,來表達對知音難覓的感慨等。
三、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以《陋室銘》《愛蓮說》為例
《陋室銘》和《愛蓮說》這兩篇文言文都強調道德修養應擺脫物質的束縛,意在引導學生堅守原則,使學生在不斷探索與思考中,逐漸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兩篇文章的創作背景以及內在情感,引導學生主動閱讀,使學生在增加知識儲備的同時,獲得道德品質與閱讀素養的顯著提升,進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巧設課前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導入是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師應當對該環節給予充分的重視,為正式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在導入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對文言文形成一定的理解與認知,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在講授《陋室銘》和《愛蓮說》時,首先,教師可以以“銘和說都是文言文的文體”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了解這兩種文體的寫作特征。然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播放輕柔的音樂,營造契合這兩篇文章的意境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考教材中的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自主翻譯文言文的具體內容,以鍛煉文言文閱讀與解析能力[1]??梢?,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文言文形成初步了解,為后續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二)創設對話情境,改善學習氛圍
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工作時,應當積極創設對話情境,使學生圍繞文言文進行對話,提高自身認知水平[2]。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明確對話的目的,深入探究文言文內容,使學生可以在不斷提問、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逐漸解決自己存在的疑問,進而獲得文言文感知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陋室銘》和《愛蓮說》這兩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體會文言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理解作者所贊美的高尚品格,使學生的道德品質獲得提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對話,精準地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如對于“陋室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作者說‘陋室不陋’?”這兩個問題,學生需要仔細閱讀《陋室銘》,再從文中找尋答案。又如,對于“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這個問題,學生可以結合《愛蓮說》中對于菊花、牡丹的描寫展開交流,獲得對于作者所表達情感的感知。
(三)強化朗讀訓練,提高語言能力
閱讀是翻譯的基礎。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保障學生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為此,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朗讀訓練,使學生正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以及特定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3]。在誦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使自己的聲調有高有低、語速有快有慢,從而獲得翻譯能力與朗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學生朗讀《陋室銘》時,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例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此為學生示范如何斷句。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對文言文剩余的內容進行斷句處理,改善自己的朗讀效果。然后,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教學,引導學生找尋“之”字在某幾篇文言文中對應的語句,如“何陋之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友人慚,下車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并討論“之”字的多種用法。之后,教師可以檢查學生對上述語句的斷句情況,并加以糾正。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配樂朗誦,使學生提升語言能力。
(四)優化教學課件,突破學習難點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文言文基礎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更好地完成對文言文的理解與翻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課件,充分發揮電子教案的獨特作用,讓學生在探索字詞含義的過程中,精準掌握整篇文章的結構,理解與文章有關的知識。
在講授《陋室銘》和《愛蓮說》時,教師可以將原文與譯文呈現在教學課件中。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與積極互動[4]。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教學課件上重點標注出同一字詞在不同段落中的意思,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學習技巧,使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文言文基礎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獲得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
(五)嘗試品詞析句,培養審美觀念
學生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他們能仔細推敲文中蘊含的道理。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言文進行品析,找出文言文中的關鍵語句,深入探究這些語句所傳遞的情感,從而學會鑒賞文本。此外,教師需要啟發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出發,深刻體會劉禹錫所寫的“惟吾德馨”的含義與周敦頤塑造的君子形象。
對于《陋室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了解以下內容:“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描寫了苔痕蔓延到陋室的臺階上,使得臺階的顏色變成了綠色,草色映入竹簾,使得室內的顏色變成了青色,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以此說明陋室環境的清幽;隨后,作者運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句說明來陋室的都是有學識的高雅人士[5]。對于《愛蓮說》,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全文圍繞“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個關鍵句,描寫了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及香氣、風度氣質,借此表達作者自己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可見,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內容,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
(六)結合時代背景,體會精神品質
文言文學習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人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不同,這也使得古代與現代的語言特點與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現代教育思想引導的次數較多,已然形成一套現代的語言體系,因此對于古代人所用的語言會遇到一些理解上的障礙。為了助力學生對文言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教師應當結合時代背景,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所創作的文章中展現的精神品質。
在學生學習《陋室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任通判,內心充滿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憑之情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了《陋室銘》?!痹趯W生學習《愛蓮說》的過程中,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大致了解周敦頤的生平,即周敦頤是北宋理學家,從小喜愛讀書,家鄉的人們對他的評價為“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并告訴學生《愛蓮說》是處在暮年時期又抱病在身的周敦頤賞花品茗時所創作的。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可以總結道:“兩位作者都在文中借事物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并且,兩篇文言文所體現的人生態度與理想追求對后世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文言文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迎難而上,積極探索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學習,使學生形成多種能力與品質。此外,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文化素養,優化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鳳燕.統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情志觀”教學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2]耿紅衛,姬璐晴.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54-57.
[3]金小霞.信息化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原則和路徑[J].中國新通信,2023,25(24):188-190,223.
[4]陳新元.部編版初中語文孝文化選文及教學策略研究[J].漢字文化,2023(24):130-132.
[5]聶玉群.“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究[J].漢字文化,2023(增刊1):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