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對高校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校思政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文化強國戰略為背景,探討了高校智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而提出相關策略,以此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不是它擁有多少文化資源,而是它是不是世界文化要素的調配中心或者說是不是世界文化樞紐。這意味著一個國家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影響力和引領力,能夠影響和引導國際文化的走向和發展趨勢。這需要該國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和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通過實施這一戰略,可以促進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高校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包括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等。它們通過教育和研究活動,不斷推動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支撐和動力。鑒于此,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討高校智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能夠鞏固和提高高校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還能夠不斷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文化強國戰略貫徹實施提供更多的創新力量。
文化強國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不僅是推動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一環,也是培養具備高尚道德情操和科學文化素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思政建設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強國戰略旨在通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人才的使命。加強高校思政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出一批批既具備專業知識又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優秀人才,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高校思政建設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政課程不僅注重傳授政治理論知識,更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大學生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這些素質的提升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此外,高校思政建設還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和深入踐行。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通過加強思政建設,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還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和踐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高校智庫的構成與其優勢分析
高校智庫是指由高校組織建立的、以高水平學術研究為基礎的智力機構。它是高校與社會、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旨在通過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等方式,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高校智庫廣泛存在于國內研究型的知名大學中,其經費一般來源于學校撥款、基金會、企業公司的資助或私人捐助,研究人員則主要是校內各學科的教師,同時還會從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聘任研究員。高校智庫在政策研究與制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深人研究國內外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為政府提供科學的政策分析和建議,幫助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高校智庫在文化建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高地,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深人研究各種文化現象,高校智庫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首先,高校智庫在推動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并傳承下去。同時,高校智庫還積極參與到文化創新的過程中,通過深入研究當代社會的文化現象,提出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產品,推動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更新。
其次,高校智庫在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理解,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同時,高校智庫還積極承擔起文化普及的責任,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等活動,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公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提高公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
最后,高校智庫還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們通過對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發展規劃,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高校智庫還積極參與到文化產業項目的策劃和實施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高校智庫參與“課程建設”的優勢分析。首先,高校智庫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經驗。作為學術機構,高校智庫依托高校的師資力量和學術資源,可以為課程建設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智庫的研究人員不僅具備深厚的學科背景,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研究能力,能夠針對課程建設的具體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建議。
其次,高校智庫具有跨學科的研究優勢。在現代社會,知識領域的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逐漸成為主流。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通常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能夠運用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為課程建設提供更全面、更深人的分析和建議。這種跨學科的研究優勢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從而推動課程建設的創新和發展。
再次,高校智庫還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與官方智庫相比,高校智庫在決策咨詢方面更加注重客觀性和公正性,能夠對政策進行獨立的評估和反思。這種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有助于為課程建設提供更為客觀、全面的分析和建議,避免陷入主觀偏見和片面性。
最后,高校智庫還具備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推廣渠道。作為學術機構,高校智庫通常與政府部門、企業界、媒體等社會各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合作。這種廣泛的社會聯系有助于將課程建設的成果和理念推廣到更廣泛的領域和人群中,提高課程建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本文認為高校智庫在文化建設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為文化強國背景下探討高校智庫“課程思政”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化強國背景下高校智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第一,政策支持與導向。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日益重視,高校智庫在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明確導向。這不僅為高校智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還為其在思政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學科交叉與融合。高校智庫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優勢。在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高校智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
第三,資源整合與共享。高校智庫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和成果,包括文獻資料、研究數據、專家團隊等。通過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高校智庫可以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
挑戰。第一,理念更新與轉變方面。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而高校智庫則更強調研究、創新和批判性思維。在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高校智庫需要不斷更新和轉變教育理念,將研究與創新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
第二,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方面。高校智庫在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時,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這要求高校智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科背景和研究能力,還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
第三,跨學科合作與溝通方面。雖然高校智庫具有跨學科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高校智庫需要加強跨學科團隊的建設和培養,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更好地發揮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
文化強國背景下高校智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更新建設理念。首先,高校智庫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強國戰略的內涵與要求,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文化強國戰略強調以文化創新為核心,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課程思政”建設則是高等教育領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智庫應站在這一戰略高度,重新審視和定位教育理念,推動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
其次,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對傳統觀念和現行政策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將研究和創新作為課程思政的核心,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際的研究項目中,以實踐促進理論學習。不僅如此,還應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第一,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高校智庫可以借鑒和引人現代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智庫可以聯合企業、社區等外部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高校智庫可以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如智能教學助手、學習分析系統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識。同時,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路徑。同時,智庫可以聯合相關部門和技術團隊,構建集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的智慧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通過平臺,教師可以便捷地獲取和更新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跨學科溝通與交流。第一,高校智庫應積極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加強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拓寬教育視野,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可以借鑒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將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入課程教學中;也可以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高校智庫還應關注國際文化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參考。高校智庫應關注國際文化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提升國際影響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智庫應加強對師資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提升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青年教師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敗。高校智庫應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承擔起“課程思政”建設的重任。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校智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做到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這需要高校智庫深入理解文化強國戰略的內涵與要求,通過多項舉措并舉,從而推動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簡介:
劉軍榮,1971年出生,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本文為樂山師范學院2021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智庫+,,, 愛國主義主題課程思政協同建設創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G2021-ZD-22。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跨喜馬拉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