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4-0061-03
【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4.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職業院校雙師團隊高水平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ZJCX/2022/10)、2024年度無錫市科學技術協會軟科學研究課題“協同創新共建視角下無錫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KX-24-C077)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其保護與傳承對構建全球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從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到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這些數字化手段不但拓寬了非遺文化的展示方式,還深刻改變了非遺的傳播路徑。同時數字化技術在賦能非遺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此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更好地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數字化技術賦能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一)增強非遺的保護能力
傳統的非遺形式以口頭傳承和行為表演為主,容易受到時間流逝、傳承人減少及地理空間限制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流失風險。數字化技術的引入為非遺提供了持久性的保護手段。例如,通過高清影像記錄、音頻采集、文字存檔等多模態存儲方式,可以保存瀕危語言、傳統工藝、民間音樂等的細節特征,構建可追溯的數字化檔案。3D建模技術能夠以高度還原的形式記錄非遺工藝品的結構和細節,避免其在自然損耗或意外破壞中遺失。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則可以逼真地再現傳統儀式和民俗活動,為公眾和后代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確保非遺文化的完整性和代際延續。
(二)促進非遺的傳播與普及
數字技術使非遺文化的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全球受眾都能接觸到非遺文化。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以及在線展覽,非遺文化能夠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觸達年輕一代和海外觀眾,擴大其影響力。如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直播平臺展示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拉近大眾與非遺的距離。在線非遺博物館和數字展覽館也為公眾提供了隨時隨地了解非遺的途徑,幫助增強文化認同感。
(三)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產業化
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其可持續傳承的重要動力,而數字技術為非遺的跨界融合和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全新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分析非遺文化的視覺圖案、音樂旋律或工藝結構,為現代設計、時尚創作及影視藝術提供靈感。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挖掘非遺文化的消費需求,為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供依據。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在非遺文化產品的交易中確保產權透明,推動非遺相關的文化經濟生態發展。傳統刺繡通過數字化設計可以融入現代服飾設計,形成兼具傳統文化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通過這種創新賦能,非遺文化能夠在保持原有精神內核的同時,與現代社會需求深度融合,實現自身的煥新與復興。
二、數字化技術賦能非遺文化的主要問題
(一)技術與文化的適配性不足
數字化技術在非遺領域的應用仍處于不斷摸索的階段,技術的進步與文化內涵的傳達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脫節。許多數字化項目過于關注技術的前沿性和視覺效果的炫目,而忽視了非遺文化的深層內涵和歷史價值。如一些數字化展示為迎合大眾娛樂需求,過度依賴華麗的視覺特效和震撼的音效,這些手段往往與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相悖,未能忠實呈現非遺的原貌和精髓。同時,技術標準的缺乏和應用的不一致,使得同一項非遺項目在不同的數字平臺和設備上呈現出迥異的效果,增加了文化傳承的困難。如一些非遺項目在高清數字化呈現時可能因為技術手段的不當,失去了原本的藝術魅力或精神深度,從而影響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了避免這種文化失真,需要在技術研發過程中注重對非遺文化的深入理解,確保技術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二)數字化資源分配不均
在非遺數字化進程中,資源的分配往往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極大影響,導致數字化工作的差異化。發達地區和經濟強勢文化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資金投入和專業人才,進而推動高質量的數字化項目,確保傳統文化在現代技術環境下的良好呈現。而邊緣文化的非遺項目,面臨著技術設備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和資金支持匱乏的困境,許多具有獨特價值的非遺項目無法得到充分的數字化保護。這不僅造成了文化遺產的流失,也加劇了全球文化的不平等現象。這種數字化鴻溝危及了文化多樣性,也破壞了全球文化平等和共享的目標。為了實現更加公平的數字化保護,亟須建立更加平衡的資源分配機制,為貧困地區和邊緣文化提供技術支持與資金援助,推動全球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知識產權與倫理問題
隨著非遺文化的數字化,知識產權保護和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數字化后,傳統文化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但也面臨著未經授權的商業化利用和版權爭議的問題。一些非遺資源在未得到文化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被用于商業用途,導致文化群體的權益受到侵害。不僅削弱了文化持有者的經濟利益,也可能對他們的文化表達和身份認同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非遺文化的數字化過程中往往涉及特定社區的傳統習俗、信仰和社會價值觀。如果忽視這些倫理因素,數字化內容的制作和傳播可能會引發文化群體的不滿,甚至引發社會沖突。如一些民族的傳統祭祀或儀式在未經充分尊重和理解的情況下被數字化傳播,可能會被視為對文化神圣性的不尊重或侵犯。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普及也為盜版和數據濫用提供了可乘之機,盜版的非遺數字資源降低了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破壞了文化持有者與技術開發者之間的信任。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非遺數字化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嚴格遵循文化倫理準則,確保技術應用的合規性和文化尊重。這不僅能保護文化持有者的利益,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共享。
三、數字化技術賦能非遺文化的路徑
(一)加強政策引導與資源支持
加強政策引導與資源支持是實現非遺文化數字化的重要路徑之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政策制定方面,政府應出臺全面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政策,明確數字化優先領域和實施步驟。例如,可優先支持瀕危非遺項目的數字化保護,同時為跨區域非遺資源整合提供框架指導,以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專項資金支持方面,設立非遺數字化專項基金,重點向資源匱乏的地區傾斜,用于購買先進設備、培養數字化技術人才以及推動數字化內容傳播。還可為貧困地區的非遺傳承人提供免費的數字化記錄設備,或資助社區主導的數字化項目,提升數字化覆蓋率。知識產權立法與保護方面,通過立法明確數字化非遺資源的知識產權歸屬,合理劃分文化持有者與技術開發者的權利,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非遺數字化成果的所有權和傳播路徑,防止數字內容被濫用。數字化資源共享機制方面,建立國家級或區域性的非遺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開發涵蓋3D模型、音視頻記錄、文獻資料等的開放式數據庫,為研究者、教育機構和公眾提供規范化的資源共享服務,推動非遺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傳承。通過政策的全面引導和資源的有效支持,可以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賦能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升技術應用水平
推動非遺文化數字化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跨學科合作機制、技術標準化與普及化體系,以及定期培訓與技術交流的渠道,從多方協同提升數字化水平。跨學科合作機制至關重要,應鼓勵文化學者、技術專家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數字化項目。文化學者負責提供非遺的深度解讀,確保數字化內容的文化準確性;技術專家開發適配工具與方法;非遺傳承人則監督數字化成果是否符合傳統習俗。例如,在制作傳統舞蹈的3D影像時,舞蹈傳承人可指導動作的精準性,學者則解讀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而技術專家確保影像的高質量呈現。技術標準化與普及化是保障數字化成果一致性和互操作性的關鍵。應制定非遺數字化的技術標準,如3D建模精度、音頻采集質量及數據存儲格式,確保不同平臺間的無縫對接。同時,通過向基層文化工作者提供便攜式3D掃描儀、高清攝錄設備及技術培訓,推動技術設備的普及化,讓更多非遺項目實現高質量數字化記錄。此外,定期培訓與技術交流能夠持續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通過舉辦培訓班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數字化技術領域的專家分享經驗,促進AI圖像修復、VR文化場景重建等新技術的實際應用。這種多方協同與能力建設的路徑,將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注入強大動力。
(三)推動多主體協同合作
政府作為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協調者,應充分整合各方資源與力量,推動多主體協同合作,實現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政府可設立非遺數字化聯合工作組,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明確目標與分工,協調不同部門和領域的合作。政府應積極對接企業的技術與平臺支持,鼓勵科技企業開發專門服務于非遺保護的數字化工具,如高清掃描儀、文化內容管理系統(CMS)以及增強現實(AR)應用,同時在主流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開設非遺專區,讓更多用戶了解和接觸非遺文化。如騰訊和字節跳動通過其平臺成功展示并推廣了中國非遺項目,為數字化保護提供了良好示范。此外,政府需高度重視文化持有者的核心參與,將其意見貫穿于數字化工作的全流程。非遺傳承人作為文化內涵的最權威詮釋者,可監督數字化成果是否忠實于傳統。如在記錄傳統工藝時,傳承人可指導技術團隊捕捉關鍵制作步驟,確保記錄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通過協調這些關鍵主體的共同努力,政府能夠有效推動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
推動非遺數字化的國際標準化是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步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文化遺產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可以推動非遺數字化技術標準的全球化制定。例如,在數據格式、文件命名、元數據描述等方面建立統一的標準,確保各國數字化成果能夠在全球范圍內互通共享。這一標準化進程能夠為非遺資源的跨國合作和傳播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經驗交流與技術分享方面,國際間的互動至關重要。通過舉辦國際非遺數字化論壇,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分享成功案例和技術方法,促進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和經驗傳遞。如日本的傳統能樂表演通過高清數字化和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文化記錄的高還原度,這一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尤其是在如何提升數字化技術還原度和文化表達方面??鐕沁z合作項目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具有跨國特性的非遺項目,諸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跨國聯合申報非遺,可以由相關國家聯合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再比如,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可以共同創建一個數字化平臺,展示各國的非遺文化資源,加強文化認同,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最后提供發展中國家援助是全球非遺數字化工作的關鍵一環。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應為資源匱乏的地區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支持。通過國際援助項目,為發展中國家的非遺數字化工作提供設備、培訓和技術指導,幫助這些地區實現文化的平等保護和多樣性傳承。這些國際合作和標準化措施將推動非遺數字化向全球范圍擴展,促進全球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與傳承。
四、結語
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帶來了挑戰與問題。在數字化賦能非遺文化的實踐中,只有平衡好技術與文化的關系,注重資源的公平分配與文化持有者的權益保護,才能實現非遺的可持續傳承與創新發展。未來,需要多主體協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陶武龍,陳思渝,劉嘉俊,等.數字化賦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創”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4(11):14-20.
[2]王建梅.數字人文背景下歐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山西檔案,2024(11):100-102+109.
[3]王康媚.面向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非遺檔案價值再造研究[J].山西檔案,2024(01):86-88.
[4]譚志云,李惠芬.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傳承的邏輯機理與創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01):142-150.
[5]姚國章,劉增燕.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實踐借鑒[J].東南文化,2022(06):179-185.
作者簡介:
周夏怡,女,苗族,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教育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