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25)03-0026-10
中國共產黨人有著深厚的文化情懷,這種文化情懷內生于黨的實踐創造中,深刻影響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建設,由此形成了一脈相承并與時俱進的文化理論成果。毛澤東以學貫中西的知識體系和融通古今的深邃視野,對中國文化建設事業進行深入思考,形成了毛澤東文化觀。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舉旗定向,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論述和指示批示,在豐富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深人研究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觀的歷史繼承與當代創新,有助于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脈絡,有利于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觀的歷史繼承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觀的歷史繼承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代際傳承,集中體現了理論維度上對文化戰略地位的延續,價值維度上對文化建設人民立場的賽續,方法論維度上對辯證處理古今中外文化的承續。
(一)傳承毛澤東關于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的基本論斷
毛澤東基于對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關系的深刻洞察,強調激發文化正向效能,重視文化對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驅動作用。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63-664。這里,毛澤東將文化提升至關鍵的位置予以考量,充分肯定了文化對于政治、經濟的影響及指導作用。為推動思想革新與革命實踐的良性互動,毛澤東將文藝工作作為中國革命的有機力量,他指出:“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21847他強調,革命隊伍要從單會搞\"武\"轉為\"文武雙全”。為推動這一轉變,他號召文化創作者平等對話、充分討論,創作先進的精神文化產品去武裝工農兵,“使他們同心同德,向前奮斗,去掉落后的東西,發揚革命的東西,而決不是相反\"2]849。同一時期,黨內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為時代吶喊、為人民放歌的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激勵著戰士沖鋒、百姓支前,切實發揮革命“宣傳隊”與\"播種機”的關鍵作用。毛澤東還特別重視文化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其思想要義是建構以工農兵為主導的新型文化形態,從而實現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有機聯動。他提出的“雙百\"方針,促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有機結合,激發了廣大知識分子的創造力,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成果和智力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范式,深度剖析了文化作為民族靈魂、精神動力及國家軟實力的重大價值。第一,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動力。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指出:“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3從這個意義上,政治引領、經濟支撐和文化滋養缺一不可,三者相融共生,合力推動社會進步。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天津時指出,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4,他闡明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內在聯系,并對文化發展提出要求,這是對文化內在作用的深刻洞見。第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競爭中,既存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硬實力的競爭,同時也存在著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厚積文化的“軟實力”,賦能發展的“硬支撐”,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顯著提升,使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可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經濟、政治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國際聲譽,在國際輿論場中占據主動地位。
(二)賽續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人民立場
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具備“大眾的\"屬性特征,詮釋了以工農兵為依歸、服務工農兵的價值導向。第一,解決了關于文化應該為什么人的問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不是服務于地主階級的封建文化,也不是服務于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文化,更不是服務于帝國主義的漢奸文化,而是以反映人民的利益與訴求為旨歸的文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精準界定了“人民\"的范疇:包括革命領導力量的工人,無產階級可靠同盟軍的農民,作為革命主力軍的士兵,以及作為革命合作對象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隨即確立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第二,回答了關于文化應該依靠什么人的問題。針對部分文藝工作者在工作中存在脫離群眾、輕視工農兵的情形,毛澤東要求知識分子要實現思想層面的重塑,要扎根到人民群眾中去,到工農兵中去,“下馬觀花”“安家落戶”,熟悉他們的方方面面,促使認識層面上“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2]851。他提出:“老百姓唱的歌,民間故事,機關里的墻報,戰士吹牛拉故事,里面都有藝術。\"[429-430在實踐中,毛澤東持續踐行文藝\"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2]863。深入人民群眾,不僅解決了文藝創作的立場問題和源泉問題,其普及與提高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人民性是貫穿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紅線,蘊含著為了人民、源于人民、服務人民的三重意蘊,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與創作導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也是文化創作主體和表達對象,更是文化成果享有主體。第一,文化創作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了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大眾的文化,要為群眾服務,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提出文藝作品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使我們的文藝作品可親可信、深入人心\"。第二,文藝創作必須深植于人民群眾之中。他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8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寶貴素材,只有深人群眾,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才能傳得開、留得住,才能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文藝作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聚焦人民的實踐創作,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第三,文化成果必須惠及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文化作品的創作者,也是評判家;而文化創造的成果也只有惠及人民,才能實現兩者的契合統一。基于此,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回答了文化“為了誰”“依靠誰”“由誰評判\"等核心問題,在文化建設的人民立場上與毛澤東文化觀具有一致性和承接性。
(三)繼承毛澤東關于融通古今中外的開放理念
毛澤東文化觀蘊含著科學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深刻理念,彰顯著融通古今中外的開放姿態。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其中蘊含著一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問題。一方面,毛澤東倡導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甄別利用。他指出:“我們應當善于進行分析,應當批判地利用封建主義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就此而論,新民主主義文化“科學的\"特征就是在相當程度上對文化復古主義的批判。另一方面,毛澤東認為:“如果不把‘外'弄清楚,對于‘中'也就不容易弄清楚。\"[640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他以“源\"和\"流\"論述了“洋為中用\"的文化觀。他強調要有批判、有區分地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避免出現“人家的短處也去學\"的情況,并指出:“不要全盤西化。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10J83。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文化觀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導向,呈現一種跳出東西方窠白的、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樣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了“辯證取舍\"和“綜合創新”的發展理念,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深植當代社會沃土,與現代生活節奏同頻共振,傳承那些蘊含深厚底蘊、彰顯時代精神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全新活力?!拔覀兗炔灰娴刂v厚古薄今,又不要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科學的態度,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5-56另一方面,始終存在和難以避開對西方外來文化的觀照,需要正確解決好“中\"與\"外\"的關系。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斷和歷久彌新,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12。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開放包容、理性審慎的姿態吸納西方外來文化,強調要“辯證取舍”和“綜合創新”,將西方先進理念為我所用,轉化為助推中國發展的深厚動力。唯有在開放中堅守底線,既能真正讓西方文化精華助力我國社會良性發展,又能展現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觀的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守毛澤東文化觀的基礎上,在時代變革中錨定發展目標,提出了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歷史演進中堅定文化自信,強調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規律,提出了“兩個結合\"的根本途徑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但不守舊、創新但不忘本的創新思維。
(一)在時代變革中錨定發展目標,提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確定文化使命,制定文化綱領并為之接續奮斗,是黨長期堅持的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了文化領域的革命目標:“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味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63,從而\"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明確了文化的使命任務后,毛澤東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揮新文化革命的促進作用,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條件。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實踐,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
推動文化繁榮是建設文化強國和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一環。文化繁榮意味著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0]54,文化創新不斷涌現,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等各個文化領域蓬勃發展、欣欣向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享有更為豐富、更富營養的精神文化食糧。
建設文化強國則是一個更具全面性、綜合性和戰略性的目標概念,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的深層次保障。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方面。建設文化強國不僅意味著有更多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激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更要求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基于文脈傳承和文明互鑒的高度,推動文化繁榮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未來指向。要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時代精神,同時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創造出更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二)在深刻理解中堅定文化認同,實現高度文化自信
毛澤東極為重視民族歷史,深知其在革命與建設進程中所蘊含的獨特價值,因此,他多次強調\"歷史總是要重視的\"[10]78。毛澤東深人探究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演進歷程,善于從歷史事件中提煉規律、淬煉觀點、汲取教訓,并創造性地運用于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堅定文化認同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他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2]。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把握歷史與現實、文化自信與國家前途命運方面,有著極為深刻的論斷與論述。第一,科學把握歷史與現實的辯證關系,強調文化自信深植于歷史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為指引,深人探究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11263,清晰地闡釋了歷史與現實的內在關聯,精準且辯證地把握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緊密聯系。第二,科學把握文化自信與國家前途命運的辯證關系。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動力。缺乏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便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3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國際格局深度調整。我們要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宏闊的時代視野和嚴謹的理論思維,深刻領悟文化自信的戰略地位,探究文化自信與國家發展內在邏輯關聯,書寫國家昌盛的絢麗篇章。
(三)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規律,提出“兩個結合”根本途徑
“第一個結合”是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偉大實踐創造,是指引黨穿越迷霧、校正航向的思想燈塔,筑牢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根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依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把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與中國“一窮二白\"的實際相結合,領導全國人民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堅持\"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第二個結合\"這一重大命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第一個結合”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而\"第二個結合\"則是對“第一個結合\"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第一個結合”突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規律,那么“第二個結合\"則著重強調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實質,更加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標識性意義。在理論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推進“兩個結合\"就是要在實踐基礎上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而創造出更多貼合中國實際、彰顯時代特色的理論成果。在實踐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結合”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堅持“兩個結合”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通過進行“化學反應\"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而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12]。
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昭示著歷史維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彰顯著實踐維度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又體現了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皟蓚€結合\"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鞏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為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自主自覺性達到了嶄新高度。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創新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文化思想汲取毛澤東文化觀的精髓要義,堅持毛澤東文化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著新時代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鮮明的理論與實踐主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建構起一個全面系統、邏輯縝密、內涵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彰顯出深刻的時代洞察力與強大的理論創造力。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當代中國語境下的豐富與拓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堅實的行動指南,也為推動全球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開拓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深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內容。毛澤東文化觀立足彼時中國社會實際,強調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與大眾性,喚起了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革命和建設的熱情,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深度融合的早期探索。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核心要義、制度保障、價值旨歸、未來愿景等重大問題。例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揭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習近平文化思想承接毛澤東文化觀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精髓,又順應新時代信息化的浪潮,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注入嶄新活力,構建起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科學體系,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新時代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洞察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境遇,極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場域。與傳統理論下的文化范疇常被囿于單一的界定相較,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毛澤東文化觀的基礎上,秉持系統性思維與全局觀念,將文化深人到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等多領域協同的層面,力求推動文化與各領域間的有機融合。例如,提出厚植生態文化理念,促使生態文明建設走深落實等;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強調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性引領作用,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等。基于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全方位地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所觀照的維度,賦予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嶄新的理論場域與實踐活力,指引著當代中國繁榮發展的新方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引領性,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21世紀的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使其煥發出蓬勃生機是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共同事業。毛澤東文化觀通過文化的力量來喚起民眾、凝聚人心,為革命建設事業服務。而作為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化篇章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無論是在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國民品格方面,還是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始終秉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理念,持續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并給出了契合時代的精準答案,深化了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始終把控著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和前進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不斷攀登新的理論高峰。當下的中國正處于廣泛且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必將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持續深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并以全新的姿態閃耀于時代舞臺。
(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如何開辟新局、如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文化的內在動力,是新時代黨領導人民進行文化建設的必答之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汲取毛澤東文化觀的同時,持續探索創新,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格局。從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宣傳思想工作規律性認識的“九個堅持”,到2023 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十四個強調”,再到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都高度表明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布局上的有機統一,具有極為鮮明的實踐性和導向性。具體地說,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注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文化名家和領軍人物等,在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推進中,體現出明體達用與體用貫通相結合的辯證法,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時間表與任務書。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筑起堅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根基。習近平文化思想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維度的新篇章,也自然體現了這一思想體系的核心立場、觀點、方法,蘊含著“六個必須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在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文化創作要扎根人民生活土壤,精準回應大眾精神訴求,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堅持自信自立,筑牢文化自信基石,彰顯中華文化主體性。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精準施策、對癥下藥。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將文化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中協同共進。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中汲取文明養分?!傲鶄€必須堅持”彼此交織、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遵循,有力詮釋了科學理論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引領作用。
(三)為推動全球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洞察全球文明發展趨勢,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注入強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4這些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念突破了地域的界限、種族的藩籬、文化的隔閡和意識形態的分野,為人類社會構建了一個共通的價值坐標。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堅定地走獨立自主道路,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其他文明。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倡導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努力弘揚全球發展中的公平性、公正性與協同性準則,努力構建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世界格局。這些舉措高度契合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背后的文化支撐與文化選擇,為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貢獻著極為關鍵的力量和智慧。
尊重文明多樣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蘊含的深邃智慧之一,對構建美美與共的“百花園\"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叭祟愇拿鞫鄻有再x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15]“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1]40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多樣性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在全球文明倡議中,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并強調尊重多元價值觀念的存在,尊重各國在道路選擇和發展模式上的多樣性,以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不同文明所蘊含的價值,不搞千篇一律與照搬照抄,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這也為各種文明在求同存異中攜手并進、共同譜寫人類社會現代化嶄新圖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啟迪。
倡導文明傳承與創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深邃智慧。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挖掘深厚文化積淀意義非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中國之所以能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重視文明傳承與創新是關鍵。在文明傳承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下為公\"等社會理想,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機理與文化底蘊。從創新維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第二個結合”的偉大產物,它實現了“魂脈”與“根脈\"的內在契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基因。這種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使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扎根于歷史土壤,又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與活力。
四、結語
從毛澤東對中國文化建設的初步探索,到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終形成,表明黨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黨的文化旗幟,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毛澤東文化觀的主動繼承與創新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強調要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途徑,指明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強調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肩負著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文化使命。要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思想引領行動,以實踐推動創新,創造更多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文化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4]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N].人民日報,2024-02-08.
[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4.
[6]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一推進浙江
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334.
[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J].求是,2024(20).
[9]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10]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1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14]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Abstract:Mao Zedong's cultural perspective stands as a pivota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accumulating profou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or China's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Since the advent of the new era,Genev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established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 while upholding Maoist cultural principles,thereby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development.This theoretical system adheres to Mao's fundamental assertion on culture's dialectical interactio wi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pheres, perpetuates Mao's people-centered stance on 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nherits Mao's openminded vision of synthesizing domestic and global cultural traditionsacross historical periods.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nnovatively proposes the \"Two Integrations\"(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principles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and it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clarifies contemporay cultural imperitives,and prioritizes the reinforcement of cultural confidence,thereby achieving creative advancement of Mao's cultural perspective.These conceptual breakthroughs have elevated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to new heights,providing an actionable blueprint for building asocialist country with advanced cultural prowess,and contributed distinctive Chinese wisdom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 Mao Zedong's cultural perspective; culture
責任編輯: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