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天津市中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華職專”)兩個新設的綜合高中班引發報名熱潮,最終的錄取結果顯示,最低分數625.6分,最高達680分,已略高于當地公辦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并整體優于新的民辦高中。這樣的熱度也蔓延至全市:天津首批5所綜合高中招生遠超預期。今年,天津的試點校將擴至11個區14所學校,成為中職學校轉型發展的“新出口”。
而在一千公里外的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第二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龍游二高”),綜合高中的實踐已近30年。黨總支書記余孝忠展示了一組數據:去年該校招生最低分569分,與當地重點高中僅差30余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屆學生中考分差高達300分,卻通過“普高 + 體藝 + 職普融通”三條路徑實現了分層培養。該校藥學專業甚至“一專難進”,成為學生分流的主動選擇。
西南大學副教授常寶寧的調研揭示了更深層的變革:區別于20世紀90年代以普高為主體的探索,當前綜合高中辦學主體已轉向中等職業學校。四川、重慶、陜西、廣東、黑龍江等地均出現職校開設“普高班”或與普高結對辦學的模式。這些實踐共同指向一個趨勢:綜合高中不再是普高的附屬品,而是職普融合的獨立形態。
的權宜之計,而是教育理念從“注重篩選”到“注重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
在育人方式變革層面,綜合高中承載著打破學科壁壘、培養綜合素養的使命。“終身學習理念要求我們從學術性能力向綜合性素養轉化。”常寶寧引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德洛爾報告》指出,綜合高中通過課程整合,可將文化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可轉移技能和職業技術技能。更為深刻的是,綜合高中正在重塑人才培養的時間維度。“以往是‘苦三年換一生’,現在是要為終身發展奠基。”常寶寧強調,當大學毛入學率超過60% ,學齡人口持續減少,高中階段教育進入“后普及時代”,其功能將從“篩選精英”轉向“賦能全體”,綜合高中恰好為這一轉型提供了制度載體。
對區域經濟發展而言,綜合高中的價值同樣顯著。龍游二高緊扣當地產業和“新工科”發展需求設置專業,畢業生中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省級發明創造獎獲得者等杰出人才。“我們培養的不是‘穿長衫的孔乙己’,而是能扎根產業的技術人才。”余孝忠的表述揭示了綜合高中的在地化價值既滿足學生升學需求,又為地方經濟注入人力資本。這種“升學 + 就業”的雙重導向,使其區別于單純的普高或職校,成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新型紐帶。
重啟邏輯:從分流焦慮到育人重構
為何要重啟綜合高中建設?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中小學處處長龍祖勝列出四重動因:國家職教改革強化職普融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引導高中從單一分層發展轉型為分類發展;綜合高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職普融通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有利于緩解中考分流焦慮;回應百姓對普通高中升學的需求。“最終指向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他強調。
“傳統高中教育過度強化篩選功能,普職分流讓中考成為‘小高考’。”常寶寧分析,綜合高中可以延緩分流、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但綜合高中的重新興起絕非應對分流焦慮
前行挑戰:從體制障礙到認知偏差
綜合高中承載著育人方式變革的深層期待。然而,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辦好綜合高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綜合高中建設涉及管理體制、作用機制、課程、師資和學生出路等問題。”常寶寧總結,“誰來管、誰來辦、怎么辦”是制約綜合高中發展的核心問題。
首先,“誰來管”的問題懸而未決。國家頂層設計未能清晰界定綜合高中隸屬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導致管理職責在基教司與職成司之間模糊不清。這種管理主體的缺失直接造成投入機制不明,無法簡單套用普通高中(投入少)或職業教育(投入多)的模式,經費保障成為難題。
其次,“誰來辦”的主體不明。普通高中對承辦綜合高中普遍缺乏積極性,擔心影響生源且視其為職業教育范疇;職業高中雖更積極,但背后的主要動機在于解決生源問題,其實施普通高中課程的能力也存疑。
最后,“怎么辦”缺乏系統支撐。關鍵問題包括:課程設置僵化,直接沿用原“精英教育”模式下的普通高中課程,與“全面普及”模式下學生的實際需求,尤其是綜合高中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太吻合;師資結構特殊,教師需要同時具備文化課教學和職業技能教學雙重能力,師資來源與培養困難;學生出路(升學或就業)定位模糊;相較于普通高中已建立的規范化指導,國家層面尚未出臺針對綜合高中的辦學標準和質量評價標準。
社會認知的偏差同樣不容忽視。“家長選擇綜合高中更多是無奈之舉,而非價值認同。”余孝忠觀察到,即便在綜合高中,學生和家長仍將“轉向普高”作為優先選擇。中華職專校長邢紀鋼亦談到,學校的首批90名綜合高中班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后,目前僅11人表達了轉向職業教育的意愿,其余均希望通過普高通道升學。
常寶寧以“陀螺模型”闡釋:頂尖學術人才和技能大師僅是陀螺兩端尖角,占社會主體的“陀螺中部”人群需兼具學術與職業素養,但家長“用腳投票”的選擇,讓綜合高中在實踐中很容易變形為“普高替代品”。
突圍之路:從政策破壁到觀念轉身
面對深水區改革難題,各地正從不同維度尋求突破。
龍祖勝介紹,天津市推進綜合高中試點確立了三大原則:堅持整體統籌與局部試點相結合,強化市級統籌,率先出臺建設方案,推動區域行政、教研、普高與中職聯動;以生為本,通過學生發展指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能力與職業規劃等因素,自主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向;堅持試點先行,在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發展體制機制,動態優化探索路徑,指導本地區綜合高中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實施中,天津市聚焦七項核心任務:確立普職融合的特色育人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利用普職教育資源;強化素養導向的教學改革,依據課標實施教學,同時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能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創新“ 1+1+N′′ 師資聯盟(綜合高中+ 教研機構 1+N 所普高),通過招聘一批、區域內合理流動一批、自主培養一批三渠道解決師資問題,特別是利用普高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師潮汐現象”實現普通高中與綜合高中的教師互補;優化學籍管理制度,允許學生高一后雙向自主選擇;推行全員導師制,精準指導學生發展;探索增值評價體系,組建市級綜合高中聯盟共享建設經驗、共謀優質發展策略。
除了區域層面的統籌謀劃,一些學校也進行了因校制宜的探索。例如,師資方面,中華職專借助地理優勢,與僅一路之隔的市重點高中天津市第二南開學校深度共建,形成常態化跨校授課、教研。龍游二高則通過成立跨學科教研組、重構課程群等措施緩解師資結構性矛盾。
綜合高中的循序發展有賴地方和學校的實踐創新,但更深層的突破還需政策護航。
聚焦師資瓶頸,余孝忠建議為綜合高中教師設立專屬培養與評定通道,并加強實訓基地等方面的投入。邢紀鋼則認為:“招生批次與升學出口決定將來綜合高中能不能辦好。”他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試點的招生名額,天津市的綜合高中每年招生僅千余人,占比微弱。而當前天津綜合高中被劃入中職招生批次,導致優質生源優先報考普高。若將其納入普高批次錄取,生源質量將躍升。同時,普通高校和職業本科院校若向綜合高中傾斜招生,將極大增強吸引力。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綜合高中扮演了‘救火隊’的角色,一度為升學無望學生或生源困難職校解圍而存在。”常寶寧分析,現階段辦好綜合高中,要把其從“救火隊”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從政策與資源配置層面作出調整,包括:明確管理體制,厘清綜合高中在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部門間的歸屬,解決學籍管理、投入機制等問題,避免管理真空;制定實施細則,建立準入標準,明確課程、師資、投入等具體要求,防止辦成低質量職中或生源兜底班;強化投入保障,根據職業技能訓練需求,明確實訓儀器、場地等投入標準,保障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凸顯職普融通特色;等等。
“現在中職學校的發展,面對一個新的課題,就是懷進鵬部長提出的舉辦‘少而精’的中等職業教育。”邢紀鋼提到,當前,盡管轉型綜合高中的前景尚不明朗,但家長對更高層次、更靈活教育選擇的訴求愈發明確,提前轉身已成為中職學校的生存之選。同時,邢紀鋼預判了一個關鍵窗口期:未來8年內,綜合高中的存在有“很大必要性”。
常寶寧同樣堅信綜合高中的長遠價值:“當高校招生真正融合學術與職業雙軌,當‘大國工匠’獲得社會認同,綜合高中才能從‘分流緩沖帶’升華為人才培育新范式。”夾縫中的突圍,既需政策破壁的勇氣,更待社會觀念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