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以下簡稱“中關村三小”)北校區,眼前景象讓人耳目一新。一座以福建土樓為靈感的半圓形教學樓,將師生們自然編織進流動的共生圖景。課間時分,不同年級的孩子自然結伴,不同學科的教師圍坐研討。這里沒有“班級”的物理邊界,取而代之的是跨齡共學、跨科共研的生態網絡。
這正是中關村三小踐行十余年的跨齡教育模式。2011年,跨齡教育的構想萌芽。2016年,歷經為期5年的理論搭建與邏輯推演,這座為跨齡教育而“生”的教學樓終于落成。學校以空間“變形”為契機,撬動生生、師生、師師關系變革,構建“班組群”“校中校”等靈活多元的教育組織關系,打造跨學科、跨年齡、跨班級的“真實的學習”社區。經持續實踐,形成獨特培養體系:認知上追求“差異共生”,借跨齡互動實現知識共建;能力上強調“知行合一”,將社會能力培養融入日常學習;文化上倡導“溫暖教育”,以“家庭式”師生關系營造成長共同體。校長楊剛表示:“跨齡教育不僅關注當下發展,更著眼于未來發展潛能的培育,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無限可能。”
空間重構:從“教室矩陣”到“三室一廳”
傳統學校的物理邊界被打破。中關村三小打破傳統同齡分班模式,將四、五、六年級的學生混合編組形成“班組群”,打造“三室一廳”模塊化學習空間。每個“班組群”由“3個教室 +1 個公共活動空間 +1 個衛生間”組成,教室間的物理隔斷由智能移動墻取代,學生可按需切換學習場景。教學樓共4層,每層4個“班組群”構成一個“校中校”。
當學生升入四年級來到新校區時,學校會舉行一場盛會,將新生的笑臉照片制成旗幟掛于環廊上空,讓他們迅速找到家一般的歸屬感。五、六年級的學生主動帶領四年級新生熟悉校園。副校長付雪婷說:“在此過程中,高年級學生內心所生發的并非優越感,而是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們由衷地認為自己有義務去照顧和幫助新同學,樂在其中。”日常活動中,年長學生可以作為榜樣,幫助年幼學生擴展知識視野,而年幼學生則通過提問和探索激發年長學生的深層次思考。
在這個創新空間里,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被接納,學習設施完全按照學生喜好設計,活動區滿是學生自主發明的課間小游戲。“這種設計既保留了傳統班級的管理優勢,又通過空間連通激發跨齡互動,創造出立體化的學習關系網絡。”楊剛說。
空間重構不僅是物理環境的改造,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層變革。楊剛稱,同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跨齡教育的核心在于打破年齡界限,模擬真實社會,讓學生在與不同年齡同伴的溝通協作中,提前鍛煉領導力、同理心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降低競爭焦慮,增強心理韌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師轉型:從“學科專家”到“成長導師
教師團隊的結構性變革推陳出新。每個“班組群”配備7—8名不同學科教師,數學教師與美術教師比鄰而坐,科學教師與語文教師共研教案,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過去我們各管自己學科的一攤事兒,現在備課都是跨學科頭腦風暴。與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同,課間,教師不會回到單獨的辦公室,而是在每個組群的公共空間。基于物理空間的緊密相連,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跨學科教研氛圍。”教師楊新穎深有感觸。
“這些教師組成‘班主任 + 導師’的家庭式合作團隊,共同負責‘班組群’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這樣,教師眼中有了更多學生,一名學生受惠于更多教師。”楊剛解釋道,將不同學科教師組合,旨在全方位滿足學生各種各樣的興趣點,確保學生在任何方面展現出興趣,班組群都有對應的導師給予指導。特別是在開展綜合任務課程時,這種多元導師配置的優勢更為凸顯。不同學科教師共同開發跨齡課程包,讓不同年級學生在同一項目中找到各自的“最近發展區”。教師通過“看見差異一設計參與一記錄成長一反饋優化”的閉環流程,將“關注每個學生的實際獲得”切實轉化為可操作的教育行動。
跨齡教育中,教師角色發生深刻變化:作為跨學科知識統整者,教師需突破單一學科局限,融合數學邏輯、科學實證方法、藝術審美等多元知識,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跨學科項目,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構建知識體系;作為差異化學習引導者,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年齡差異與個體特性,在項目學習時給予精準支持,既充許學生試錯,又在關鍵處予以針對性指導,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作為社會情感支持者,教師需運用“沖突轉化技術”化解年齡層溝通摩擦,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與決策能力、社會意識與責任。
教師如何應對這些角色變化?為助力教師轉型,學校構建“橫縱聯動、內外協同”的專業發展研修路徑:搭建橫縱教研體系,涵蓋同學科年級組橫向教研、跨年級縱向教研及跨學科跨年級群組教研,解決教師在跨齡教育中面臨的即時、真實、具體問題,推動其能力轉型;開展教師工作坊活動,收集典型難題形成話題,邀請專家與教師共研共商,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對接教師實踐需求,提升其跨齡教育能力。
課程創新:從“單向設計”到“多元共建”
課程是跨齡教育實踐的核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愈發多元,高度認知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職業能力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中關村三小結合這一趨勢,構建了以“大家·課程”為引領的跨齡教育實施體系,涵蓋跨齡同學科和跨齡跨學科兩個維度,形成了綜合任務課、融合性德育活動、走班選修課等六條跨齡教育實施路徑,將學習場景延伸至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民族小伙伴,讓我奔赴你”特色課程為例,它與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深度融合。各“班組群”經研討選定欲深入了解的少數民族地區。如一校一群的學生選擇“跑”向距離北京2688公里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他們每日堅持跑步,累計跑步里程,學期末合力達成2688公里的總目標,以象征“抵達”少數民族小伙伴的家鄉。教師劉霞說:“學生們在奔跑中,不僅鍛煉了身體,了解到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民族團結意識。”
跨齡跨學科的綜合任務課是中關村三小課程體系的一大亮點,這類課程通常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在“班組群的微景觀設計”項目中,不同年齡層學生展現出獨特的協作魅力。五、六年級學生憑借知識和經驗積累,向四年級學生分享微景觀生態系統知識、植物養護方法等。四年級學生在互動中接觸到系統的景觀設計知識,探索欲望被進一步激發。
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上存在差異。比如,設計微景觀主題時,低年級學生提議以“山居秋暝”的古詩意境為主題,充滿詩意與童趣;高年級學生則思考如何精準選植、巧妙布局,完美呈現主題并兼顧生態平衡。各年齡層間優勢互補,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創新。
楊剛常說,管理上萬人的學校,其細致程度要與一百人的學校別無二致。他將目光聚焦于每個學生的實際獲得,每次活動后都會隨機采訪學生,探尋他們在活動中的收獲。而畢業這個特殊節點,無疑是檢驗學生收獲的最佳時刻。六年來,學生學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樣的成長?不能僅靠分數衡量。為此,學校推出論文答辯這一“里程碑”式畢業項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與積累。論文準備階段,若學生遇到困難,學校AI智庫提供幾百位專家導師供其選擇。學生任梓溪感慨道:“曾以為論文高不可攀,如今我卻成功將其攻克,為六年學業畫上圓滿句號。”學生家長曹麗麗也為之動容:“驚喜!感動!六年時光,孩子留下的不只是作業和分數,還在深入思考、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對世界獨特的認知與理解。”
教育改革不是顛覆一切,而是通過持續的結構性創新,在認知發展與情感培育、技術賦能與人文傳承、個性成長與社會適應之間,尋找動態平衡的支點。楊剛表示:“教育是要讓學生獲得在不確定的未來中自我更新的能力。跨齡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提前給予孩子真實社會的成長樣本,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差異共生中找到生命成長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