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4.0時代,基礎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自2003年起,與德國柏林布魯諾·波爾格小學建立交流機制,雙方開展多輪互訪。截至目前,累計超1萬名學生參與項目交流,300余名學生參與互訪活動,200多個中方家庭熱情接待德國伙伴。本文以兩校長達22年的交流實踐為案例,系統探討中小學國際化交流中課程體系構建、實施路徑優化及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等問題,為跨文化教育交流提供相關參考。
構建三維驅動的課程體系,奠定國際化交流基礎
當前,基礎教育國際化已從簡單的文化展示,邁向追求深層次系統共生的階段。基于文化生態學理論,學校構建了“文化互鑒一學科共生一全人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模型,突破了傳統交流活動碎片化的局限,為國際化交流筑牢根基。
文化互鑒:從“符號認知”邁向“價值認同”。文化差異是對話起點而非壁壘。自交流以來,兩校以文化為紐帶,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兩國著名景點、入住當地家庭、開展校園特色活動等多種形式增進學生對彼此文化的理解。雙方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從對文化符號的表面認知深入到對文化價值的認同。
學科共生:從“知識傳遞”升華為“思維碰撞”。學校通過建立“主題年”機制,持續深化課程共建。在多學科領域開展系列交流活動,讓中德學生在體驗不同課堂教學、參與學科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彼此思維方式的差異。
全人教育:從“知識單向輸出”發展到“全球勝任力\"培養。通過系列交流互訪活動,學生在文化適應與協作探究中不斷成長,不僅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更認識到尊重與包容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在此過程中,他們逐步拓寬國際視野,提升核心素養,收獲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驗。
明確階段化實施路徑,保障交流活動有序推進
在與布魯諾·波爾格小學的長期交流中,學校創新構建了“雙向三階”推進模型,有效保障了交流活動的系統性與連貫性,推動其向縱深發展。
德方來訪的三階深化。第一階段:文化體驗與情感聯結。國際教育交流的核心是打破文化壁壘,而文化體驗與情感聯結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中德交流初期,學校聚焦傳統文化與人文互動,策劃了一系列特色活動。如組織德方來華學生參觀北京故宮、頤和園等人文古跡,品嘗北京烤鴨、炸醬面等中華美食,走進小商品市場感受市井生活等。這些具象化的文化體驗與生活化的場景互動,有效消除了雙方的文化隔閡,為深化跨文化理解奠定情感基礎。
第二階段:課程學習與深度體驗。學校依次圍繞數學、體育等學科設立主題年。以數學“統計與概率”主題年活動為例,中德學生圍繞“戶外運動態度差異”共同設計問卷并開展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中方學生擅長運用系統性數據分析方法挖掘規律,德方學生則更注重實地調研與實踐感知。
雙方學生在協作中相互學習,并最終形成了互補性的研究方案,使思維碰撞轉化為跨文化理解的橋梁,推動雙方學生在學科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提升上實現共同進步。
第三階段:線上交流與深度研討。兩校在訪學中積極開展線上交流研討活動,聯合舉辦了“云端數學節”。活動中,學生們自主設計問卷、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最終完成了《中德小學生實際問題研究報告》。該報告憑借高質量的內容被收錄進柏林小學課程案例庫,充分彰顯了線上項目式學習與數學節實踐活動的突出成效。
赴德研學的系統課程。學校將赴德研學活動全面納入研學課程體系,精心設計了三個階段的課程,確保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獲得全面而深入的學習體驗,
第一階段:“安全一語言一文化”的三維預備課程。學校從三方面開展出訪德國的準備工作:一是開設生命安全教育課程,教授學生在國外旅行時的安全知識和應急處理技能;二是組織德語學習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德語的日常用語,助力在德國的溝通交流;三是強化家校合作機制,明確雙方在研學活動中的責任分工,攜手為學生的行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參觀一體驗一探究一交流”的四維研學課程。一是文化理解課程:身臨其境。抵達德國后,學生們走進當地博物館、歷史建筑與文化遺址等場所實地參觀。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德國的歷史變遷、藝術特色和社會發展脈絡,用心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不斷拓寬自身的文化視野。
二是生活體驗課程:深度感受。學生們與德方學生開展全面的學習與生活交流,融入德國學校的日常教學與校園生活。課堂上,他們親身體驗德國的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課后,積極與德方學生共同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在實踐互動中深化對德國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三是主題學習課程:實踐探究。研學時,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生物實踐研究系列主題活動,涵蓋觀察水生生物生活習性、探索陸地昆蟲生態特征等內容。活動中,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緊密協作,共同完成觀察記錄、數據采集與分析工作,并將研究成果精心繪制成海報,進行總結展演。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有效鍛煉,科學探究精神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四是活動交流課程:收獲友誼。在研學活動的尾聲,學生們精心籌備并呈現了扇子舞、“才藝串燒”等節目,向德方師生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加深了兩國學生之間的友誼。
第三階段:“總結一展示一交流”的三維分享課程。從德國研學歸來后,參與研學的學生在升旗儀式上分享在德國的見聞、感悟與學習收獲。他們還通過制作照片墻、撰寫研學報告等形式,將研學成果傳遞給其他同學。
建立可持續保障機制,確保交流活動長期發展
制度保障:為交流活動保駕護航。自2003年起,學校與布魯諾·波爾格小學達成隔年互訪的約定,持續開展校際文化交流研學活動。學校歷任校長都高度重視中德交流工作,為保障活動的系統性與連貫性,逐步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一是制定課程對接標準,明確雙方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內容與目標;二是成立教師協作小組,統籌負責課程設計、學生管理等交流活動的具體組織與協調工作;三是精心規劃每一次交流方案,對前期籌備、活動開展及后期總結等各個環節進行周密安排。
資源整合:家校社協同助力交流。一是家庭參與。學校組織200多個家庭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熱情接待德方學生,為其搭建起深入了解中國家庭文化的橋梁,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家庭文化體驗”課程,讓德方學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與溫暖。
二是社會聯動。學校依托“泉·美”美育體系,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學校金帆民樂團、銀帆管樂團等藝術社團多次遠赴德國演出,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融合德國當地的藝術特色,讓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在2024年中德建交52周年之際,學校在柏林舉辦了文化展演活動,活動中巧妙融合中國傳統音樂與德國音樂元素,收獲廣泛好評。此外,學校還借助校史劇演繹、非遺課程體驗等多元形式,將中國文化融入交流項目,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三是線上交流。學校與布魯諾·波爾格小學推出“云端交流2.0模式”,借助網絡平臺打破時空界限,開展線上課程交流、文化分享、學術研討等活動,推動中德雙方學生的交流向更緊密、更細致、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22年的實踐探索證明,真正的教育國際化應當以文化共情消解隔閡,以學科交融激發創新活力,以全人教育理念塑造具備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展望未來,學校將啟動“中德未來教室”共建計劃,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跨文化學習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