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場館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學習場景,是培養學生現實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以“慧童廟會·年味博物館”活動為實踐載體,依托校園空間重構與文化符號解碼,積極探索場景賦能的育人模式。
空間進階:深度學習的場景構建
從知識建構的角度看,場館學習是基于空間設計的序列活動,學生經歷層層推進的學習過程,從表層認知走向深度理解,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從知識應用的角度看,學生要先通過空間中的真實情境,了解知識背景,進行知識內化,鞏固知識應用,形成“輸入一加工一輸出”的學習閉環。
在“慧童廟會·年味博物館”活動中,我們將學校操場分為“年味兒展起來”“年味兒玩出來”“年味兒秀出來”三大主題區。“年味兒展起來”集中展示與年相關的習俗和文化;“年味兒玩出來”讓學生通過操作、互動等方式體驗有關“年”的習俗,使“展出來”中的知識“動”起來;“年味兒秀出來”讓學生創作和應用前兩個展區的相關知識與經驗,并在實際創造中予以深化。校園版“年味博物館”的空間重構,不僅打破了學科界限,還通過“沉浸式體驗一實踐操作一反思總結”的遞進學習,使學生對春節文化從符號認知升華為情感認同。
資源融通:環境協同的系統構建
首先,在學科融合上,打破邊界進行資源整合。以場館為載體的資源整合,需要做好學習資源之間的互通和學習方式之間的貫通。在資源的處理上,要連接學習資源、兼顧學科特性、關注各學科學習方式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習變得“可視”、可操作。
其次,在人力協同上,對多元主體進行角色賦能。基于場館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不斷拓展學習時空、學習內容、學習資源以及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角色一一基于學習分工的不同,學生可以是場館打造者、場館解說者、場館探究者等,在不同的角色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在場館學習中,教師、場館工作人員等共同參與,和學生形成學習互動,真正實現“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
最后,在技術賦能上,借助數字工具適配場景。通過數字化手段開展開放式溝通,搭建多元展示平臺,暢通家校社協同交流渠道。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數字化的及時性和智能性,做好學習過程的實時反饋,強化基于人工智能的交互功能等。
例如,在“年味兒玩出來”的“詩詞剪紙”項目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解析《元日》詩意;美術教師指導學生將“爆竹聲中一歲除”轉化為剪紙圖案;勞動與體育聯動的“舞龍燈籠”任務中,學生需先制作竹制燈籠骨架(勞動),再設計舞龍動作路線(體育)。同時,通過二維碼鏈接至“云端展廳”,家長可掃碼查看孩子的剪紙作品并留言互動;學生在三個展區打卡體驗獲得積分,并通過積分獲取抽獎的機會等。通過這樣的項目實施,學科之間的知識得以打通,跨學科協作使知識學習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極大提升。
評價轉向:素養導向的生態構建
“場館 +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和跨學科實施的評價要與學習過程相結合,依據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歷程,進行針對性、形成性、系統化的反饋。教師要通過學生行為的變化,推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據此指導教學改進。
“慧童廟會·年味博物館”場館學習評價表,圍繞學習準備、學習過程、學習結果三個方面設置,包含學生、場館相關人員、家長等多個評價主體,以此保證評價的多元、多維與多樣,同時促進“場館 °+ ”跨學科學習中各學科評價的完善,讓基于場館的跨學科學習發揮最大育人功能。
“慧童廟會·年味博物館”活動以場館為依托,通過場景浸潤、資源協同與生態重構,探索了一條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創新路徑,為學校管理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推動了學校育人方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