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39;F270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審計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審計對象信息化程度持續攀升,審計證據逐漸以電子數據為主導形態,審計方式也正向數字化審計的方向加速轉型。在此過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改變著企業的治理模式,通過端到端流程治理重塑業務流程,實現戰略匹配與價值驅動,進而提升整體管理效率。與此同時,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ⅡIA)提出的三線模型,也從傳統“三線防御”體系向強調“平衡風險與價值創造”的新模式演進,內部審計從合規導向轉向戰略協同。鑒于這一背景,本研究分析了新三線模型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機制,旨在豐富風險管理理論體系,為企業內審數智化轉型提供參考,助力實現審計全覆蓋與實時預警,為內部審計在公司戰略目標實現、價值創造等方面提供全新視角和思路。
二、新三線模型的發展演進
新三線模型是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對原有三道防線模型進行修訂后推出的新模型。三道防線理論最早出現在歐洲風險管理協會聯合會(FERMA)和歐洲內部審計協會聯合會(ECIIA)。
2010年,2個聯合會聯合發布了《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執行第8號公司法指令第41-2b條款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就公司內部控制、內部審計和內部監督等方面提供了指導[1]。《指南》指出,三道防線中的第一道防線由運營管理部門和內部控制組成,旨在通過采取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來評估、控制和降低風險;第二道防線由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負責,其內部包含風險管理部門、合規部門和其他部門,共同促進并監督運營管理部門高效地執行風險管理策略,并責成其提交風險管理相關信息;第三道防線由內部審計部門擔當,該部門需遵循風險導向原則,獨立評估公司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并對前兩道防線所執行的風險管理工作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三道防線理論提出后,FERMA和ECIIA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涵蓋意見函、立場公告及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闡釋和補充了該理論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具體運用。
2013年,IA發布立場公告《有效風險管理和控制的三道防線》,強調在公司治理過程中,應平衡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另外,三道防線理論對組織分配和協調風險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徑,并突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2]。同年,美國科索委員會(COSO)發布了修訂后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引入了三道防線理論,提升了三道防線理論的影響力,促進其更廣泛的傳播。
2020年7月,IIA對“三道防線模型”進行了修訂,并正式發布了全新的“三線模型”,其應用范圍已從單純的風險管理轉變為聚焦于組織的整體治理[3]。相較于原三線模型,新模型有如下主要改進: ① 注重價值導向,平衡風險管理,強調風險管理的價值創造功能,摒棄舊模型僅以防御風險為核心的理念。 ② 重新界定第二線及其職能,第二線主要為風險管理提供專業知識與支持服務,其核心職能在于為風險相關的事務提供專業知識、支持、監督并提出合理質疑,提升在中小型企業的適配性。 ③ 強調了第三線的獨立性,但明確提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意味著完全孤立”,需要與管理層保持定期互動,與各項職能部門溝通協作,與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注重價值保護[4]
三、新三線模型與流程治理
新三線模型強調各項職能部門應深入溝通、緊密協作、戰略協同,將利益相關方的訴求放在首位,致力于共同為組織創造價值并加以保護[5]流程治理被業界認為是確保組織內部流程高效、合規且可持續優化的系統性管理活動,其核心在于通過規范化和動態調整流程助力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兩者在以下方面具有一致性: ① 目標一致性。兩者都致力于提升組織的治理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并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② 職能與職責的互補性。新三線模型明確組織管理層負責第一、第二線職能的建設,采取行動實現組織目標;流程治理則致力于打通現有業務管理的痛點與堵點,打破組織間壁壘,實現高效運營和管理,形成訂單到交付的端到端價值鏈,有助于管理職能的交融、完善與互補。 ③ 對風險管控的共同關注。新三線模型與流程治理均將風險管理視為核心關注點,通過識別核心價值流程,對重點風險進行管理與監控,實現價值創造及保護。 ④ 持續改進理念。流程治理通過鼓勵組織不斷審視和改進自身的流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新三線模型則是通過內部審計的反饋和建議,推動組織在治理和風險管理方面的不斷優化。
在新三線模型中,流程治理是連接第一線和第二線職能的關鍵環節。流程治理利用業務流程建模標注(BPMN)構建端到端可視化流程圖,采用流程Owner機制,打破部門間的壁壘,通過技術疊加與數據持續驅動,完成生態協同,便于組織效能提升與成本優化。在實際應用中,流程治理和新三線模型可以相互融合,共同為組織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組織可以在流程治理的過程中,借鑒新三線模型的職能和職責劃分,明確各個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具體職責。同時,也可以利用內部審計的監督和評估功能,對流程治理的實施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以確保其持續改進和優化。
四、流程治理視角下的內審數智化體系構建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的蓬勃發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迎來新機遇。通過運用數智化技術,可以實現對審計數據的實時采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展示,提高審計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同時,數智化技術還可以為內審人員提供審計建議和解決方案,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6。將內部審計融人到流程治理中,可以實現對流程的全面、深人審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不斷推動流程的優化和完善。運用流程治理思維,構建內審數智化體系,有著堅實的理論支持和清晰的建設邏輯。在流程治理視角下,內審數智化體系的建設有助于延長其端到端流程的價值鏈條,將第一線、第二線的信息延長至審計監督的第三線,利用可視化信息工具,實現跨系統流程鏈路追蹤,推動智能監測體系的持續改進,完善風險監控脈絡,延伸風險治理觸角,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擴大審計覆蓋面。
為此,本研究基于新三線模型理念,結合流程治理思維,構建“組織戰略協同-信息技術賦能一內審生態重構”的內審數智化平臺,踐行內部審計獨立而不孤立的原則。主要模型如圖1所示。
(一)內審數智化前臺:數據集成與信息共享
傳統審計面臨信息共享不充分、數據傳遞延遲等現實問題,導致審計效率低下、審計覆蓋面不全。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健全審計數據庫,集成各類系統數據接口,打破信息孤島,全面接入第一線的業務數據,建立清晰的業務流程、數據流程以及系統流程。首先,明確接入的數據標準與數據規范,界定需接入的信息范疇;其次,進行數據接口歸集,鏈接各核心業務系統數據,如制造執行系統(MES)、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供應鏈管理(SCM)系統、倉庫管理系統(WMS)、質量管理系統(QMS)、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等,形成客戶訂單到產品交付的端到端價值鏈,實現核心價值業務流程數據的全面接人,然后進行數據的有效傳輸與妥善存儲,以完成信息共享機制的構建。
(二)內審數智化中臺:數據處理與風險預警
內審數智化中臺是審計數智化系統的核心。一方面,該模塊建立起了企業業務端到風險控制端的緊密聯系,實現第一線與第二線的耦合。在實務工作中,第一、第二線的職責本身存在著交叉的可能,業務流程嵌入了內部控制的活動要點,為業務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專業支持或監督功能。另一方面,通過智能化數據處理技術以及風險預警模塊輸出相關異常數據,又形成了第二線與第三線解耦的過程,延長了端到端流程治理價值鏈條,使風險控制端轉向評價咨詢端,推動整體業務的協同發展。
首先,需要對集成的數據進行整合和清洗,以確保數據質量,避免出現因數據過載引發后續數據無法分析的情況。其次,構建相關預警模型,將企業的授權規則、合規控制、關鍵風險點管控措施等納入模型中,設定預警觸發條件,明確業務鏈條的基本合規標準。最后,通過關聯分析、聚類算法等方法挖掘潛在風險點,如異常交易或舞弊跡象,并輸出異常數據進行風險預警。此過程將前臺接收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有效融合了業務端與風險控制端的信息,而且通過對異常風險點的精準定位,又將前端數據進行拆解,形成關注焦點,從而降低了系統整體耦合度,提升風險管理的精準性和效率。
(三)內審信息化后臺:獨立監督與咨詢評價
內審信息化后臺對應著新三線模型的第三線,同時,也將前述已完成的端到端業務流程進行價值鏈延長。此部分內容是內審人員工作的核心。首先,對前述的異常數據進行深入核查,剖析異常成因,分類制定相應解決方案,按照影響金額大小、性質惡劣程度進行相關后續操作,開展相應審計作業流程。其次,進行獨立確認,執行審計業務的線上可視化追蹤流程,此部分亦可能涉及審計線下工作與線上工作的融合。最后,形成審計報告,審計系統對審計缺陷進行持續追蹤,并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完成對審計缺陷整改的閉環管理。管理層及治理層可以根據審計結果對內部控制設計進行改善,或者對執行缺陷進行追責通報。內部審計人員可定期對年度審計工作的經濟效益進行核算與評估,包括通過審計發現并追回的違規資金或損失金額(追贓挽損金額)及改善審計流程所帶來的降本金額或效益增長金額,凸顯內部審計的咨詢功能,助力企業價值提升。
(四)其他支持功能
內審數智化系統涵蓋知識管理、人員管理、系統管理等模塊。 ① 知識管理模塊,系統建立了審計數據庫,持續擴充數據庫資源,并積累建模資源,不斷提升內審人員專業理論與實務操作能力。 ② 人員管理模塊,建立組織人員畫像體系(包括內審人員),用以記錄其基本信息、履職經歷、在司表現、舞弊風險傾向等,對評分較低的人員予以重點關注。同時,系統建立了內審人員績效考核以及獎罰機制,以促進人才隊伍的健康發展。 ③ 系統管理模塊,為確保信息安全,通過設立防火墻和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等措施,定期進行安全漏洞測試。此外,系統引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系統的迭代升級,從而有效擴大審計檢查的覆蓋面,提升檢查效率。
五、結論及啟示
內審數智化轉型是依靠技術工具對審計思維和流程的重構。其本質是通過數據與技術的結合,使審計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從“被動發現問題”升級為“主動預防風險”從“審計問題點”擴展到“審計問題域”從“事后審計\"轉變為“實時審計”從“合規檢查\"到“價值增值及保護”。企業需結合自身條件,分階段推進技術部署,并同步優化組織流程和合規框架,助力內審職能從“監督者”向“咨詢者\"轉型,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內審與企業發展的深度協同。
參考文獻:
[1]Guidance for boards and audit com-mitte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art41-2bof the8thdirective[R].FederationofEuropeanRisk Management Associationsamp;European Confederation of Institutes ofInternal Auditing,2010.
[2]The three lines of defense in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S].The Institute ofInternal Auditors,2013.
[3]TheIIA's three linesmodel-anupdate of the three linesof defense[S].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20.
[4]白華.公司治理的三道防線理論:沿革與探微[J].會計之 友,2024(23):2-10.
[5]李海濤,張卓.新時代國有企業治理內部審計賦能對策:基 于價值創造和價值保護原則[J].財會月刊,2024,45(3): 81-88.
[6]張天培,趙卉,王健,等.內部審計數智化:建設動因、邏輯機 理與實踐路徑[J].財會通訊,2025(1):138-145.
責任編輯:田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