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菊香(1981一),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
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復雜的數學問題,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思緒容易混亂。對此,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授學生如何采用列舉法解決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向學生布置任務來驅動教學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目的在于使學生完成具體的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切身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第一,學習目標明確。教師在課前結合課標及學生學情設計導學任務,使學生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奠定知識基礎;在課中設計相應的小任務,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課后設計家庭任務,讓學生與家人共同完成,完善知識框架。整體任務設計形成閉環,不僅明確了學習目標,更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可操作性強。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會考慮到學生是否具備完成該任務的能力,能否通過完成該任務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從而確保任務的可操作性。第三,實踐性強。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第四,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在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時,學生不僅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還要與同學合作探究,在探究過程中訴說自己的思考,傾聽他人的觀點,共同完成各項任務,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1]。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使教學環節更加豐富。通過設計有趣的、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任務,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學會獨立思考,將知識與技能融入思維中,完成任務后,還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欲望。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與同伴共同探究,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思維以及協作溝通能力,有助于提升班級凝聚力[2]。通過設置有針對性的任務并引領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在完成教師設計的任務時,必然會運用到之前學過的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內化之前所學的知識,還能使學生將新知與舊知進行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系統性思維。
三、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為例
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在不同的環節設置不同的任務,引導學生逐步完成。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下簡稱“本單元”)的教學為例,探究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
(一)回顧舊知,聯系新知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過了不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之前解決問題運用過怎樣的策略,將學習過的所有解決策略融匯到一起,討論這些解題策略的優缺點,說一說什么場景應該運用什么策略,以加深學生對各種解題策略的認識。
在三年級時,學生學習過從條件出發思考、從問題出發分析等解題策略;在四年級時,學生學習過列表、畫線段圖、看示意圖等解題策略。因此,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直接創設任務一,要求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所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再進行小組討論,互相分享自己想到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如:“同學們所說的這些策略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嗎?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還可以運用什么策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邊鞏固舊知識,一邊發散思維,思考解決問題的新策略,其綜合素質會得到有效提升。
(二)創設情境,發現策略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催化劑,通過創設一個有趣的、貼合學生生活的情境,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問題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教師也可以設置一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游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新策略。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還能夠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小學生基本都知道“石頭、剪刀、布”游戲,并且喜歡這個游戲,因此教師可先進行游戲教學,與5名學生猜拳,直至分出勝負,其他學生觀察。游戲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指出其中的數學問題,并發布任務二:在觀察老師與同學進行“石頭、剪刀、布”游戲時,你發現了什么?如果下一名同學再與老師進行游戲,而他并沒有以上發現,他會贏還是會輸呢?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能輕易發現,老師與每個同學開始游戲后第一次出拳總是習慣先出“剪刀”。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需要進行思考,在小組內討論后可知,如果下一名同學再與老師進行游戲,在不了解老師是否傾向于先出“剪刀”的情況下,勝負根據同學出拳分為三種情形:同學出“石頭”,則同學贏;同學出“布”,則老師贏;同學同樣出“剪刀”,則第一局打成平手。學生完成任務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這一思考過程也是一種解題策略,稱為列舉法。因此,學生通過游戲初步了解了列舉法這一解題策略,而教師則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深化學生的理解。
(三)明確問題,學習策略
本單元學習被分成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運用列舉法解決長方形的最大面積問題,第二課時則通過列舉法解決比賽場次問題。除此之外,列舉法還可解決搭配問題、打電話問題、排列組合問題等。教師可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更深入地理解列舉法的應用。
問題情境: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對問題中的條件進行分析,學生能輕易得出“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的意思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為22米,可以圍成不同的長方形,并且圍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都是整米數,原因是木條都是1米長的。教師接著提問:“究竟有多少種圍法呢?哪種圍法面積最大?”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分析后發現:長方形花圃的周長為22米,因此長和寬的和為11米,根據原有知識進行聯想,能夠猜到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和寬的長度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那么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可以運用什么策略來解決問題。學生聯想到做游戲時運用的列舉法,教師緊接著出示任務三:1.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結果記錄下來;2.思考完畢后,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3.一共有多少種圍法,哪種圍法面積最大?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想到,可以利用列舉法將所有花圃的情形一一列出來,再求出面積。學生將各種情形通過列表(如表1)展示,最終得出長方形花圃面積最大時,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為6米和5米。
教師通過提問逐步引導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行實踐,高效地解決了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最終得出結論。在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后,教師要對其進行鼓勵,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另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4]。
解決該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回顧,并指出部分學生列舉的順序較為混亂,這樣容易重復或遺漏,強調在利用列舉法解決問題時,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列舉,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最終對列舉出的結果進行比較,選擇符合題意的那一類。
(四)練習提升,運用策略
列舉法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解題策略,能將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學生應當熟練掌握此解題策略。列舉法的應用十分廣泛,不論是數學問題、物理問題、科學實驗,還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可以運用列舉法進行簡化,從而找到最佳方案。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以下課堂練習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1.某家公交公司是1路和2路公交車的起始站。早上6時整1路車開始發車,以后每隔15分鐘發一輛車;6時10分2路車開始發車,以后每隔20分鐘發一輛車。這兩路車同時發車的時間是幾時?
2.劉強每天早上上學前都會到某家早餐店吃早餐,有三種面食、三種粥,面食分別為糖餅、包子、油條,粥分別為小米粥、南瓜粥、皮蛋瘦肉粥,劉強每天都要選一種面食和一種粥,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擇方法,分別是什么?
通過設計以上兩個課堂練習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列舉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第1題是時間問題,學生只需按照發車的規律和順序將表格補充完整,便能清晰地看到兩車何時能夠同時發車。第2題為搭配問題,學生同樣需要按照順序分配早點,并一一列舉出來。這兩個問題主要訓練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運用列舉法。運用列舉法解題時,不同問題中的“序”也是不同的,通過在不同情境中練習,學生可進一步發展有序思維,提升解題技能。
在學生完成練習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做的題目進行總結反思,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促進共同提升以及思維碰撞。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解題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有所收獲,真正掌握列舉法這一解題策略。
(五)課堂總結,鞏固策略
在本課最后,教師要引領學生對整節課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首先,回顧之前學習過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通過做游戲初步了解列舉法;再次,通過解決王大叔圍長方形花圃的問題初步應用列舉法,明白在運用列舉法時需要把可能發生的情形按照順序一一列舉出來,其中,找尋問題中的“序”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解題結果更加準確;最后,通過兩個不同情境中的練習題使學生運用列舉法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有序思維。
本節課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體會運用列舉法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互相評價,交流展示,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5]。
結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有趣的教學環節和任務,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樂學、愛學。任務驅動教學法較為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在“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有序思維。故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與實踐任務驅動教學法,致力于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東梅.任務驅動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分析[J].智力,2023(36):100-103.
[2]趙靜.小學數學任務驅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0年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0:136-137.
[3]劉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2(22):3-4.
[4]仇美玲.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2):90.
[5]潘詩琪.任務驅動探究參與豐富體驗:“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2)”磨課歷程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2(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