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78一),女,福建省閩侯縣第六中學。
在我國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貫穿始終,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承擔著傳授數學知識的任務,還肩負著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重任。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高中數學課程既能貫徹落實黨的育人方針,又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相比,數學中的思政元素更為隱蔽,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強行融入思政教育,就容易導致課堂出現割裂的情況,使學生難以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對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數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內容的熏陶。
一、高中數學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大思政”中課程思政的要求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重視思政教育工作,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思政課本身,而應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做好課程思政工作是落實“大思政”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重視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教育中[1]。在此背景下,依托高中數學課程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意義重大,高中數學教師應主動肩負起開展思政教育的重任,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實現思政素養的發展。
(二)高中數學新課標的理念導向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要將數學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2]。由此可見,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僅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還要深入挖掘和運用相應的思政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以及精神品質,這樣才能有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當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重構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
如今,社會更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對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將高中數學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運用思政元素時,需要引入跨學科教育理念和生活化資源,讓學生的成長與時代需要接軌。
二、高中數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數學成就:培養文化自信
數學成就不僅是數學知識體系的瑰寶,還是激發學生文化自信的源泉。我國在數學史上有著巨大的成就,如《九章算術》中的數學理論、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等,這些都彰顯了中國人民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智慧[3]。通過深入挖掘這些數學成就,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在數學領域的深厚底蘊,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會認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會主動為國家的數學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二)數學精神:樹立前行榜樣
數學精神主要指數學家們在探索數學真理過程中展現的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精神品質。從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到現代數學家陳省身,他們無一不是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數學的海洋中探索,從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數學家展現的堅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等精神品質,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師可以將這些數學家的故事引入數學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家的精神力量,從而為學生樹立前行的榜樣,激勵其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前進。
(三)數學概念:映射思政理念
高中數學知識與思政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聯想理解相應的思政理念。例如:在學習集合知識時,教師可以講解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要關注集體利益;在學習函數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人生發展軌跡的元素,通過講解函數的單調性、極值等知識,讓學生認識到人生是有起伏和變化的,只要每天努力學習,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種將數學知識與思政元素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思政素養。
(四)數學應用:增強社會責任感
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經濟分析、工程設計、醫學診斷等領域都離不開數學的支撐。通過展示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案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例如,在學習統計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增長問題等,并讓他們在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這些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僅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高中數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教學運用策略
(一)立足課前導入,引入數學故事
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課前導入環節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是聯系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橋梁,還是激發學生興趣、滲透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蘊含思政元素的數學故事導入新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教師可在相應教學中引入如下內容:(1)古人在《周髀算經》中提出了勾股定理的初步形式,比西方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定理早了數百年。這一成就不僅展示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深入觀察,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數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2)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的計算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這一成就不僅是當時的世界之最,還為后世的數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4]。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此外,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富有教育意義和啟發意義的數學故事并在課堂上分享,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學習“斐波那契數列”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并講述這一數列在自然界、建筑物以及藝術品中存在的故事,從而讓其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與自然環境、人類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逐漸形成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質。
(二)結合知識特點,進行思政熏陶
在運用高中數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時,教師需要結合數學知識特點,對學生進行常態化薰陶,以此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找到數學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確保思政元素能與數學教學有機融合。
例如,在講解集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集合的知識講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入消防員為了滅火、抗災、保護群眾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真實案例,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5]。教師通過這樣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小我”與“大我”意識。
又如,在講解數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脫貧攻堅等思政元素融入例題中,讓學生認識到黨對人民群眾的承諾并非空話,有無數基層干部在一線為人民服務,開展各項基礎建設工作,從而增強學生對黨的認同感。
(三)開展項目活動,了解知識應用
高中數學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階段性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有機結合,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究,讓學生明白文化知識學習與社會建設發展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學完“統計”的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節約用電,綠色環?!睘橹黝}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創設情境:我市為了鼓勵居民節約用電,計劃采用階梯收費的方法,請大家科學選取樣本,調查居民一個月的用電量,并嘗試制訂較為合理的階梯收費標準。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發放問卷、查找資料等方式搜集數據。之后,學生要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制訂合理的階梯收費標準。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融入可持續發展等思政內容,讓學生認識到階梯收費能引導人們節約用電,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項目討論和評價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階梯收費的情況,以此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對人民利益的重視。
(四)引入社會熱點,展現社會情況
將高中數學課程與社會熱點相結合,是展現數學時代價值、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搜集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能夠反映時代發展特點的社會熱點,并將其與數學知識融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講解橢圓的方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播放衛星繞天體運行的視頻,并講解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情況,將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內容引入課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又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雄安新區的地標建筑的圖片、杭州灣跨海鐵路橋建設圖片以及先進的航母戰艦圖片等引入課堂,讓學生觀察圖中的點、線、面之間的關系,了解我國的發展成就。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社會熱點設計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社會的發展情況,培養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函數建模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作業習題中引入與酒駕有關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嚴查酒駕的必要性。
(五)重視教學評價,培養數學精神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還是培養學生數學精神、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精神,教師要在教學評價中關注學生解題過程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對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應該及時指出,并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教師可以設置具有挑戰性的數學任務讓學生自主完成,并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學生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反饋和評價,以此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優秀的數學家學習,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和研究成果,感受他們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和不懈探索的奮斗精神。
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還可以在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奮斗方向,形成“為祖國的發展而讀書”的觀念,以此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
結語
在高中數學教育中,知識和能力決定了學生能走多遠,而思想和道德品質則決定了學生的前進方向是否正確。教師將思政教育與高中數學課程有機融合,既符合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要求,又符合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規律。教師必須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出發,對高中數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和有效運用。在運用思政元素時,教師應當將其融入數學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實現數學知識講解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此有效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偉.課程思政融入高中數學教學有效路徑研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24教育教學創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24:1-3.
[2]李盼剛.芻議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C]//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二屆教育建設與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2024:1-7.
[3]趙文博,“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探索與實踐:以“函數概念的發展歷程”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5(6):3-6.
[4]葛彬.課程思政融入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路徑探析[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4(37):51-53.
[5]陳旭洋,孫愛慧,郝連明.課程思政視角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路徑研究[J].數學之友,202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