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小初過渡期是養成和強化閱讀習慣的關鍵期,必須充分加以利用。在思考、分析小初過渡期學生的共性特點及區域環境影響后,筆者提出了強化閱讀習慣的三階段實踐策略。
第一階段:六年級畢業至七年級第一學期期中,以繪本閱讀為主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分享習慣。繪本是童年閱讀的搖籃。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來說,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七年級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多開展繪本共讀活動,這種集體過渡性閱讀活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初,可以由班主任選定繪本,利用投影進行講述,并組織全班同學針對繪本內容進行討論。后續,班主任可以指導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突出的學生推薦并演繹繪本,帶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在共讀時,圍繞繪本內容進行主題討論,并跟進召開主題班會。繪本的文字通常較少,但畫面蘊含的信息量十分豐富,經典繪本值得反復閱讀、反復討論。例如《石頭湯》是一部適合班集體初建期組織共讀的繪本。繪本的封面采用仰視的角度,突出四個主人公,能迅速吸引學生的目光,富有懸念的情節和溫暖的結尾,更能自然地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存在對于集體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又如《米諾和熊》是一本生機盎然、充滿魅力與張力的繪本。
米諾迫切希望得到認可的心理與孩子們的心理十分契合,而他的歷險經歷特別是遇到小熊的幸運,沒有哪個孩子不羨慕、不期待。這個故事涉及磨難、付出、友誼等重要成長因素,在不知不覺間詮釋了什么是“長大”。在集體共讀后,孩子們會不自覺地聯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思考自己與同伴的關系。繪本共讀為集體討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養成閱讀分享的習慣。
第二階段:七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至第一學期末,以《讀者》《兒童文學》雜志為主的每日閱讀積累,養成讀寫互促的習慣。《讀者》中的文章多是短篇,非常適合隨時閱讀,利于學生養成每日積累的習慣。起初,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每周選取自己最喜愛的一篇文章進行摘抄,并進行觀點的提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再要求學生針對某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像讀繪本一樣,全班選定一組文章開展共讀。雜志區別于教科書和其他閱讀書目的特點是與時代同步、信息傳遞快、視角新穎。在《讀者》2020年第13期、第15期分別刊載了兩篇文章,一篇題為《公號“ZY0001\"》,一篇題為《人世間所有的春天》。前一篇講述了一位外省志愿者在武漢參與抗疫工作的事跡,時間的緊迫感和濃縮感極強;后一篇將時間跨度拉長,講述了武漢一家普通百姓在疫情暴發之前長達數十年的平常生活,進而以疫情期間的經歷為終點。兩篇文章都是以旁觀者視角進行表達,有助于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的視角,體會他人的思想、情感,用善意、敏銳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人和事。《兒童文學》中的文章大多文筆優美,每期都能找到適合摘抄的段落,對詞匯、語句、描寫技巧等的積累十分有益。摘抄本是學生自由發揮創造的園地,“摘抄本展示日”更是他們相互學習的好機會。
第三階段: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至第二學期期中,以小說為主培養閱讀思考習慣、觀察分析習慣。小說,是引人深思的“武器”。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中,小說的占比相當高。在小初過渡期,正是引導學生通過小說進行深入思考的關鍵期。教師應引導他們由關注情節,逐漸轉換到關注、分析人物,使他們初步具備比較閱讀的能力。《青銅葵花》是作家曹文軒的代表作之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小學時閱讀其作品《草房子》的體驗,要求他們在閱讀《青銅葵花》時,重點關注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活動,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為青銅、葵花、奶奶(或其他人物)寫一篇傳記,選取最打動自己的一個情節進行分享,進而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同學和家人,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