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過籃球場,我都喜歡駐足,喜歡欣賞籃球愛好者們奔跑、傳球、跳躍、投籃的精彩瞬間,細細體會拼搏中凝聚著的蓬勃向上的力量。有時候,我會突發奇想:籃球架的設計,不高不低,跳一跳夠得著;三分線的界定,不遠不近,瞄準目標精準投籃,這其中是不是也蘊含著什么道理呢?
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發現籃球架理論被稱為“洛克定律”。因為籃球架的高度設定得恰到好處,既是一個需要奮力一躍方能觸及的挑戰,又是一個在合理范圍內可以達成的目標,挑戰性跟合理性達到了完美平衡。所以,洛克定律認為:目標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應該不切實際。一個像籃球架一樣“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能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應該像籃圈一樣,不高不低,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才是有效的。
啟示一:目標要科學合理
記得兒子去年第一次參加英語六級考試,他的心理預期是獲得520分以上,結果成績出來才466分。說實話,當時我有點小失望,覺得差距有點大。兒子只是淡淡說了一句:“過了就好,還有考不過的呢。如果再多做對一兩道題,也就達到目標了,我再考一次試試?!痹捳f得雖然輕松,但是我知道第二次備考前他做了很多努力。英語單詞的線上打卡、耳機里的真題聽力、英語讀物的日常積累,都是他努力爭取的印記。第二次六級考試結束后,兒子說感覺發揮不是太好,寫作還行,但閱讀題很難。聽他這么一說,我也就沒抱太大期望,還安慰他說,沒事兒,反正已經過了。2月底出分的那天早晨,微信響起,打開一看,500分的成績單讓我收獲了一份意外的驚喜,當即封了一個紅包以作獎勵。兒子還是淡淡回了一句:“再多對一道題就好了,再刷一次,爭取下次拿到520分?!?/p>
比起兒子的淡定,我的情緒變化是比較大的。第一次期望值高,沒達到心理預期有點小失望;第二次期望值降低,反而覺得結果有點小驚喜。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我以別人家的孩子六級可以達到600分以上的標準來衡量他,恐怕到最后不只是我失望,還可能會讓兒子半途而廢。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并接納孩子的能力水平,創造寬松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家長和孩子從焦慮中解脫出來。
作家畢淑敏曾在《恰到好處的幸福》一書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期望太高了,達不到,就會心生怨恨和沮喪,長此以往,就會喪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沒有動力和目標,得過且過,也會讓人萎靡不振。所以,合理的期望是一種正確評估,有助于我們在愿望和實際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啟示二:學會分解目標
記得兒子小時候不會跳繩。我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先教他搖繩,再教他掌握好起跳的節奏和時機,并及時鼓勵:“萬事開頭難,別著急,媽媽相信你一定會跳好的。”在我的鼓勵和幫助下,當他很艱難地“邁”過了一個后,我高興地說:“能跳一個了,已經很棒了。再試一試,看能不能再連續多跳一個?”半個小時的練習,他只連續跳過了兩個,雖然只是兩個,但實現了零的突破,帶給他極大的自信心和戰勝自我的勇氣。
在后來的練習中,兒子逐漸掌握了跳繩技巧,越跳越靈活,可以連續跳很多個,耐力也得到了訓練。有時候,我們娘倆隨著音樂一起跳,親子關系越來越和諧,減肥效果也很明顯,真是一舉多得。
中考前夕練習體育加試項目,兒子也是采取“小步子邁進法”。練習長跑,由最初的5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從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到呼吸節奏逐漸平穩,從成績不及格到可以拿滿分,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去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這讓兒子很有成就感。
對孩子建立合理期待,讓他“跳一跳夠得著”,家長需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能力水平等的基礎上,積極溝通,準確把握他們的成長方向。此外,家長還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斷調整期望值。只有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