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放下焦慮,用“三心”傾聽、陪伴、引導,以“二意”賦予溝通與學習以溫度與深度,每一顆沉默的種子,終將在屬于自己的季節里綻放光芒。
7歲的李小凱(化名)是一個胖胖的男孩。當你主動跟他打招呼時,他會偷偷地看著你卻并不作聲。爸爸在邊上說,這孩子就是內向、膽小,干什么都不主動。緊接著,爸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跟我打招呼,結果孩子越發往后躲閃。
李小凱小時候一直跟著奶奶在農村老家生活,只有過年時才會和爸媽一起生活幾天。爸爸發現孩子越來越內向,于是一年級入學前把孩子帶到身邊。剛開學時,爸爸經常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說孩子常常背地里做些惡作劇。爸爸也發現兒子過于敏感且自卑,于是帶著孩子前來咨詢。
拼圖游戲
一場微小的“自我突破”
“李小凱,我這兒有一套拼圖,是一幅海綿寶寶的畫,我們玩拼圖吧!”在與孩子建立初步信任后,我用溫和的語言發出邀請。
孩子看到海綿寶寶的圖片,眼睛亮了起來,一改膽怯的神態,開心地說:“好啊,我要玩拼圖。”他滿心歡喜地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卡片倒在桌子上,并像模像樣地看了一下盒子上的圖片,準備拼接。他拿起兩張紙片,按照上面的形狀接在了一起,反過來看了一下,發現圖形對不上,然后又試著做了幾次相同的動作,都對不上。猶豫一會兒后,他開始慢慢地抓起桌子上的紙片,往盒子里塞。我問他:“你不是要玩拼圖嗎?怎么又放回盒子里了?”他說:“我不想玩了。”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指出,當一個人反復經歷失敗且無法獲得支持時,會形成“再努力也無用”的消極認知。而父母長期的缺席與爸爸命令式的溝通,進一步強化了他的退縮行為。
我知道他是遇到困難想要逃避退縮了。于是,我耐心地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快速把圖拼好吧!”孩子遲疑了一下,輕聲說“好”。我看了一下紙片背后,于是啟發他:“你看這紙片后面是什么?”他看了一下說:“是字母,還有數字。”看著幾百上千的小紙片,我和他說:“你看這些小紙片后面的第一個字母,有A、B、C、D。我們先把這些分類,分別放在桌子的四個區域。”感受到我在幫他,孩子又把裝回盒子的小紙片拿出來,開始進行分類。過了一會兒,他的動作開始變慢,我問他:“怎么啦?”他輕輕地說:“你和我一起做吧!”于是,我加入了小紙片分類的“工作中”。
中間有好幾次,孩子失去耐心了不想動,還抓著紙片玩起來。我就引導他:“我們先把這一堆分類……你看,這一堆被我們消滅了……還剩下3堆了,加油……李小凱,你是主角噢,我是來幫助你的……”在我不斷的“威逼利誘”下,我們終于把這些紙片分好類了。
其間好多次,我都有些擔心:孩子是否能堅持?會不會一甩手不動了?還好,他沒有“徹底”地“逃避”。過了第一關,我們開始進入第二關,準備把帶A的紙片進行正式拼接。仔細看了一下說明書,這個拼接還是有難度的,于是,我主動挑起了大梁:“李小凱,你把A—001、002,A后面有兩個0的紙片找出來給我好嗎?”孩子立馬又進入想要大展身手的狀態,可是沒多久,他又沒耐心了,開始玩起了紙片。對于剛拼接好的幾塊紙片,想翻過來看看是否有圖畫呈現。看到他沒耐心時,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緒,不斷地鼓勵、表揚他,還不斷地講道理:“如果你現在放棄了,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費了,而且也看不到拼好的海綿寶寶……”
從開始到拼A字母的圖,經過了一個多小時,拼到一半時,孩子又說不想拼了。我突然想給他一點“責任”,于是說:“李小凱,想要拼海綿寶寶這幅圖的事是你決定的,但是現在你想放棄,這可不行。如果你一開始就說不想拼,那我們就不做,既然你決定要拼這張圖,過程中遇到困難了,我們就想辦法解決,一個個問題解決了,就一定能成功。如果你半途放棄了,前面做的事就等于白做了。”被我這么一說,他又開始慢慢動起來找紙片。我和他相處的這個過程,感覺像是在鋸樹,你來我往,磨啊磨。好在經歷了將近2個小時,我們終于把帶A字母的紙片拼出來了。當他看到拼出來的部分圖片,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我不失時機地說:“李小凱,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遇到困難了,我們要怎么做?”他很認真地說:“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堅持,如果放棄就什么都沒有了……”
“三心二意”
破解孩子成長困境的鑰匙
李小凱的案例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許多孩子并非缺乏潛力,而是缺少被“看見”與“賦能”的機會。家長若想幫助孩子突破自卑與畏難,需遵循以下“三心二意”的原則。
用心傾聽。在快節奏時代,孩子的內心世界常被忽略。李小凱的父親習慣用命令代替對話,無形中切斷了情感流動。依戀理論強調,安全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家長需停下手中事務,專注傾聽孩子的煩惱與快樂。例如,當孩子說“同學不和我玩”時,不必急于給出解決方案,而是用眼神和點頭回應:“聽起來你很難過,可以和我多說說嗎?”這種接納的態度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是被重視的”。因此,家長要用心去打破孩子情感隔離的堅冰,讓情感在親子關系中流動起來。
用心陪伴。在互動中重建彼此的信任。李小凱在拼圖中多次想要放棄,但通過我的耐心引導,他最終體驗到“堅持”的價值。這印證了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孩子的行為模式源于觀察與模仿。父母需成為“腳手架”——在孩子遇到難題時提供支持,而非越俎代庖。例如,當孩子學騎自行車摔倒時,與其責備“怎么這么笨”,不如說“我小時候也摔過很多次,我們一起找找平衡的技巧吧”。
用心引導。從“外部驅動”到“內在動機”。李小凱的父親總以命令要求他“打招呼”“拼快點”,這種專制型教養雖短期見效,卻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在動機(如興趣、成就感)比外部壓力更能激發持久的行動力。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例如,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可帶他參觀畫展,討論色彩搭配,而不能強行要求“每天必須畫兩小時”。
接下來,我們說說“二意”。
一是有意思地溝通,讓道理“活”起來。對孩子而言,枯燥的說教遠不如故事和游戲有吸引力。在拼圖過程中,我通過“分類消滅敵人”“你是超級英雄”等比喻,將困難轉化為挑戰。家長也可借鑒這一策略,如用動畫角色類比情緒管理(如“生氣像火山爆發,我們可以深呼吸讓它冷卻”),或用家庭桌游培養規則意識。
二是有意義地學習,超越分數的成長。李小凱的父親只關注“孩子是否聽話”,卻忽視了他對海綿寶寶的強烈興趣。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領域,家長需拓寬教育視野,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培養同理心,通過體育運動鍛煉毅力,甚至允許他在廚房“搞砸”一頓飯——這些經歷遠比機械刷題更能塑造健全人格。
讓教育成為一場靜待花開的修行
李小凱的故事并非特例。在咨詢室中,我見過太多孩子像他一樣——因長期被否定而蜷縮在自卑的殼中,又因一次耐心的陪伴逐漸舒展枝葉。作家畢淑敏曾說:“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而“三心二意”的本質,正是以愛為土壤、以理解為雨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擁抱挑戰。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追逐“標準答案”的競賽,而是一場靜待花開的修行。當我們放下焦慮,用“三心”傾聽、陪伴、引導,以“二意”賦予溝通與學習以溫度與深度,每一顆沉默的種子終將在屬于自己的季節里綻放光芒。
(作者系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銀川鄉張家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