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實施方式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優化,以契合新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要求。時代的更新換代使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現出滯后性。在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背景下,具備系統性、生本性、實踐性特征,并且有助于學生素養、能力、思維全面發展的各種新型教學方法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項目式學習就是其中的一種。項目式學習是圍繞項目展開,以學習小組為主導的項目探究式學習活動,它強調學生在小組內的分工合作,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在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項目式學習被廣泛應用于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本文圍繞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和評估展開,先論述了項目式學習的特征與實踐優勢,再深入探究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和評估策略,以期為廣大小學英語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學參考。
一、項目式學習的特征與實踐優勢
隨著新課標的落實和新課改向下一個階段的推進,項目式學習在教育領域的關注度和討論度越來越高。當前,多數教師已經能夠順利實施項目式學習探究活動,但仍有一些教師還處于探索技巧與積累經驗的階段,他們設計的教學活動未能充分展現項目式學習的特征、發揮項目式學習的優勢。為了確保項目式學習的成效,教師首要任務是明確項目式學習的具體特征及其實踐優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系統化、生本性、遞進性、團隊化。
(一)更加系統化,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系統化作為項目式學習的基礎特征,強調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應先圍繞核心探究問題,串聯并整合課程中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再立足整體規劃項目實踐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在項目框架下對課程知識及技能展開整體性的探究。與系統化特征相呼應的是,項目式學習更具有構建知識體系的優勢。學生在探究項目核心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記憶、內化、掌握以及學會遷移課程中的關聯知識和技能。
(二)突出生本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生本性是指以學生為本,這一教育理念的特征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興趣、認知與能力設計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另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更大的探究空間,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思考與實踐。項目式學習中的生本性就兼具這兩種特征,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優勢,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突出遞進性,有利于學生積累經驗與認知
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規律,重視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設計的前后銜接,遵循遞進性原則,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項目式學習作為當前廣受推崇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展現出遞進性特征。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探究和思考都展現出循序漸進的特征,這有利于他們積累豐富的經驗和認知。
(四)更加團隊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小組為主導的實踐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實施分工協作、共同探究和自由討論等環節,合作解決項目核心問題。因此,項目式學習呈現出鮮明的團隊化特征,這有利于學生感知和體會團隊的力量、價值與重要性。作為需要參與社會生產的未來創造者,學生必須具備團隊精神,而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則更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
二、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在項目式學習下的教學課堂上,教師主要扮演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以及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指導者,而學生則是項目式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指導都應圍繞學生展開,既要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又要契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這為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順利高效的開展提供了保障。此外,教師在設計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時,應充分考慮學科性質,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時,首先,教師應做好課程與教材分析,基于要求設計適宜的項目主題;其次,做好課標與學情分析,基于需求制定適當的項目目標;再次,做好知識與技能銜接,基于內容設計遞進的項目任務;最后,做好探究與思考引導,基于實踐活動把控項目開展進度。
(一)做好課程與教材分析,基于要求設計項目主題
主題是方向的定位,它往往是對相關知識點的概括和總結,或是提煉某一核心問題或話題,但不管主題的來源是什么,都不能脫離課程的基本框架。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教師應先完成課程分析與教材分析,再基于課程要求設計項目主題。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Let’s be friends!”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單元,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認識英語字母以及學習最基本的英語問候方式,如,學會用“Hello”“Hi”進行問候、用“I’m...”“He/She is...”“We’re...”進行自我介紹,并學會“Nice to meet you”“Let’s be friends”等交友禮貌用語。教師結合這些知識點,設計項目化學習主題“交個外國好朋友”。這一主題的表達方式既契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認知,又能巧妙地引入這一單元的知識話題“如何用英語來問候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項目式學習的主題需要彰顯教學目的,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在這一主題下,教師可以自然引出單元內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深層目標。
(二)做好課標與學情分析,基于需求制定項目目標
目標是實踐的導向,它通常需要明確回答“是什么”“怎么做”和“何種程度”三個基本教學問題,從而為課堂教學和育人實踐明確方向。此外,目標的制定應契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因此,在開展小學英語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還應深入分析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再基于實際需求制定項目式學習目標。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4“Fun with numbers”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是:指導學生學會用英語數數或表示數量。教師參考教材單元主題“Fun with numbers”,將項目式學習主題設定為“探究英語中的數字奧秘”。雖然英語數字可以用國際通用的數字符號阿拉伯數字表示,但在朗讀這些數字時,必須采用對應的單詞讀法。因此,在制定項目式學習目標時,教師應分角度進行規劃。如,語言能力目標為:掌握重點詞匯、固定搭配和句式語法;文化意識目標為:完成對英語、漢語對數字表示與表達方法的對比、總結;學習能力目標為:找到英語數字的構成及讀音規律,能舉一反三地猜測其他數字在英語中的詞性和讀音。教師分階段設計學習目標,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做好知識與技能銜接,基于內容設計項目任務
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任務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外部驅動力。教師制定項目任務,促使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從而積累豐富的知識和探究經驗,并在完成任務后收獲成就感。在開展小學英語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立足知識與技能的銜接,基于實際教學的內容設計項目任務。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2“Know your body”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語言話題是“認識你的身體”,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表示身體主要部位的英語單詞,如head、eye、nose、ear、mouth、arm、hand、leg、foot等,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用“I have...”句型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身體部位。在項目式學習模式下,教師應基于知識和技能的銜接,將“I have...”句型與表示身體各部位的單詞相結合,并融入對身體部位的修飾詞,設計項目探究任務。如,小組中開展快速反應游戲,由一名學生負責出題,在說出一個身體部位單詞后,其他學生需要快速指出相應的部位,并使用“I have...”加修飾性形容詞來描述自己身體的部位特征。這種游戲與任務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四)做好探究與思考引導,基于實踐把控項目進度
雖然項目式學習是需要學生做主導的學習模式,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小學英語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扮演好答疑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憑借自身的專業能力輔助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并結合實踐中的觀察,宏觀把控項目開展進度。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4“What's your hobby?”教學為例。這是一個圍繞著“愛好”展開的單元,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將項目主題設定為“你有什么愛好”,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愛好”這一話題。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探究聚焦于口語對話練習,要求他們在小組內以問答方式討論個人愛好及相關故事,如“I like painting,I joined a painting group,They also love painting...”等。當學生在介紹個人愛好并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時,可能會涉及沒有學過的詞匯,此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能力給出適當的提示,以此滿足對話流暢性的需求,拓寬學生的語言視野。項目式學習是不局限于課內知識的一種學習模式,適當的課外拓展更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構建認知框架以及促進思維發展。
三、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效果評估
對項目式學習效果的評估,既要看表現,也要看成果;既要看過程,也要看結果。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構成特點,小學英語教師在評估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效果時,應將評估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總結自己小組的探究成果,并進行分享;第二階段是引導學生對照事先制定好的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第三階段是綜合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分享的成果以及在分享中與其他同學問答的表現,完成最終評價。
(一)第一階段:引導學生總結并分享項目成果
區別于其他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的實踐總結并非由教師主導完成,而是學生通過小組內部討論自主總結出一份完整的成果,該成果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文字報告。在學生完成項目成果總結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分享交流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分析自己小組的項目成果,并與同學、教師進行問答解惑。從效果評估的角度出發,學生對項目成果的總結和分享是評估項目式學習開展效果的重要依據。
(二)第二階段:引導學生對照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
在項目化學習框架下,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不應僅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也需要學生共同參與。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導作用不僅貫穿在探究項目的全過程,更延伸至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從全面、準確評價的視角出發,教師鼓勵學生直接參與評價更契合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特性。學生通過參與小組內的探究、討論、總結以及與其他小組的互動問答,能夠對自己和同學的項目探究建立一定的認知,從而具備對照評價量表完成全面、準確評價的能力。
(三)第三階段:綜合學生的過程表現與成果分享,完成最終評價
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身份、閱歷以及經驗積累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憑借自身的專業能力,不僅能幫助學生找到其難以自主發現的問題,還能在學生的思維或認知陷入誤區時,給他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在評估項目化學習效果時,教師應立足于全局視角收集信息,從專業視角出發,發現與概括問題。因此,在項目化學習評估的第三階段,教師應結合學生在探究項目過程中的個人觀察、分享成果及過程,完成最終的綜合評價。
四、結語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更加系統化、團隊化,并且強調生本性和遞進性的新型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為目標,教師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自主意識、積累經驗和認知,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然而,教師想要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就需要落實對項目式學習的針對性設計、靈活性指導和全面性評價。在開展小學英語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不僅要高效完成知識、技能教學的教學目標,還要高質量完成思維開發、能力鍛煉、素質提升的育人目標。因此,教師必須精準定位項目主題和目標,科學設計項目問題和任務,同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合理地把控項目的開展節奏,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