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法》明確指出:“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應當提供適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公益性教育服務,并按照有關規定對學前兒童免費開放。”這些地點都將為孩子們打開大門,幼兒園也要“打開園門辦教育”,著力構建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那么,作為孩子的父母,該如何參與到這場愛的雙向奔赴中來呢?
從“單打獨斗”到“團隊合作”
過去我們常認為“教育只是幼兒園的事”,現實中卻存在許多“5+2=0”的現象——孩子在家、在園、在外表現不一,部分家長仍存在教育“搶跑”的心態。這些現象的發生,往往與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未能形成有效合作、達成教育共識有關。家庭擔心“孩子上學跟不上”,幼兒園堅持“遵循幼兒發展規律”,社會則被資本和焦慮裹挾。這種教育理念的分歧,容易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如今,幼兒園要變身“育兒總參謀部”,要求爸爸媽媽加入家長觀察團,并與社區代表共同組成智囊團,形成親密的伙伴關系,共同托舉孩子成長。比如,我園的“棠爸棠媽委員會”中,既有人負責家長助教的組織與聯絡,又有人參與幼兒園決策和日常管理,共同商討孩子吃什么、玩什么等問題,還有人參與幼兒園的大型活動。通過家長和社會的參與,孩子們的游戲資源更加豐富,活動空間更加廣闊,接觸與感知的事物也日益多樣化。他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幼兒園這一方小天地,更有了“詩和遠方”。
從“表面功夫”到“深度合作”
一提到家長會,許多家長就感到頭疼——坐在小椅子上,聽幼兒園老師滔滔不絕地講一兩個小時,常常腰酸背痛。
如今,我們的家長會可以轉變為“育兒茶話會”:每周一開放園所參觀、開展一對一面談、設立“神秘訪客日”,邀請家長來園當半日觀察員,用發現的眼光記錄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的點滴成長。園內設立家庭教育工作站,引導家長通過參與幼兒園游戲、志愿服務、興趣小組及互動沙龍等活動,學習科學育兒知識、緩解焦慮、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掌握孩子發展規律,實現和孩子共同成長。
從“資源閑置”到“物盡其用”
您知道家里閑置的舊鍋鏟能夠變成沙池玩具嗎?奶奶的紗巾還可以化身童話劇道具呢!家中的很多廢舊物品,都是孩子們游戲的“百寶箱”。從社區修車鋪拉來的廢舊輪胎,被孩子們玩出了新花樣:滾輪胎大賽、輪胎花壇,甚至辦起了“輪胎藝術展”。這樣的實踐課是不是比繪本更生動?當孩子們近距離接觸“特警叔叔”,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當中醫院的姐姐來教八段錦時,孩子們都變成了可愛的“功夫熊貓”。這些真實的職業體驗,比任何動畫片都更具感染力。
親愛的家長朋友,教育不是獨奏,而是一場合奏。當我們把幼兒園的玩具角延伸到社區花園,將家長的專業特長轉化為特色課程,把廢舊物品改造成創意教具,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生活的熱愛。期待您帶著舊物寶藏、職業故事、育兒妙招加入這場“成長派對”,讓我們共同編織一張溫柔而堅韌的守護網,托起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