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和女兒聊天,偶然發現她朋友圈的簽名不知何時換成了——去碼頭整點薯條。
看到這簽名,去年初冬我們在洱海碼頭喂海鷗的場景瞬間浮現在眼前。當時,一群群海鷗輕快地從大海深處飛向岸邊,圍繞在游客身旁,爭搶著游客手中的薯條。我和其他游客一樣,趕緊按下快門,記錄下這珍貴的畫面。人與海鷗和諧相處的畫面,溫馨而美好,滿是治愈的力量。
出于好奇,我問女兒:“你怎么把簽名改成‘去碼頭整點薯條’,這有什么特別含義嗎?”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我發了一幅有趣的漫畫。畫面中,兩只海鷗正在對話,一只問:“我們該飛向哪兒?”另一只答:“我打算去碼頭整點薯條。”提問的海鷗又說:“你沒懂我的意思,我是說咱們一輩子的終極目標,活著到底是為了啥?”對方依舊回道:“為了去碼頭整點薯條。”
女兒說,剛到倫敦時,她壓力很大,想太多未來的事,晚上常常失眠,做事也沒法集中精力。可后來她慢慢想通了,與其為不確定的未來焦慮內耗,不如做好眼前該做的事。就像漫畫里的海鷗,看似簡單的想法,卻無意間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生命的意義不在遙不可及的遠方,而在眼前的每一個瞬間。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被各種目標裹挾著:買房、升職、實現財富自由……這些目標像沉重的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可即便實現了,快樂往往稍縱即逝,新的焦慮又會撲面而來。我們總是感嘆過去時光匆匆,好多心愿還沒來得及完成;又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道前景如何。在患得患失中,我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難從容生活,生活質量也跟著下降。
回首歷史,蘇軾的一生充滿了跌宕起伏,從朝廷高官到被貶流放,人生落差極大。他先后被貶至黃州、惠州、儋州,一個地方比一個地方偏遠,環境也愈發艱苦惡劣。但蘇軾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心態,將每一段艱難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精彩紛呈。在黃州,他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留下了《赤壁賦》等佳作,還發明了美味的“東坡肉”;在惠州,他深入百姓生活,推廣農業,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詩句,享受著家庭的溫暖;在儋州,他開辦學堂,教化民眾,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堅持學術研究。蘇軾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個當下,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現出隨遇而安、積極向上的精神,成為后人無比敬仰的榜樣。
蘇軾的經歷和碼頭的海鷗有著相似之處。海鷗覓食時專注于眼前的薯條,不擔憂明天的食物來源,不在意其他海鷗的看法,完全沉浸在當下的行為中。蘇軾一生多次被貶,仕途坎坷,可他每到一處都能全身心地投入當下生活,不去糾結曾經的高位與未來的未知。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一個質樸卻深刻的道理:生活的意義,無關乎外在處境,而在于內心的感受。蘇軾臨終前兩個月,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萬千,寫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這些不可替代的生命體驗塑造了他、成就了他,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林清玄先生曾說:“一個人活在今天,只要把今天的地掃干凈、把今天的心掃干凈就行了,因為明天有明天的心和明天的落葉。”
的確,在教育內卷和孩子心理問題頻發的當下,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學會放下焦慮,專注于當下的美好。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再過分糾結于如何上好小學、好高中、好大學,而在于認真對待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每一段旅程。畢竟,人生的真正智慧,或許就藏在“去碼頭整點薯條”這樣的簡單瞬間里。愿我們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從容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