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應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增強課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鮮明體現核心素養導向、內容結構化以及課程綜合化,旨在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音樂學科肩負著以美育人的重要責任,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則是課程目標與教學實踐的重要導向。音樂核心素養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四個維度組成,引領著學校美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其中,新課標強調的“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為教學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備、教、學、評”一體化是新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將教學過程與評價充分結合,讓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確保教學反饋的即時性和精準性,從而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目標。“備、教、學、評”一體化單元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優化,“備”是指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與分析,制定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以及評價目標,充分發揮目標的統領作用,為教、學、評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立足核心素養視域,以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歡樂的舞步”教學為例,詳細論述了小學音樂“備、教、學、評”一體化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價值以及實踐路徑,以期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一、備有依據:基于綜合視角,堅持目標導向,奠定教學之基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備”是教、學、評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基礎,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方向指引與方法指導。“備”強調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新課標要求、教材編排順序以及教學經驗,從整體視角出發,制定明確的教學策略與流程,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其全面發展。
首先,從教學目標設計的角度出發展開論述。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結合藝術課程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以教材為立足點,從橫向挖掘單元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縱向梳理單元主題,明確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在音樂、人文、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核心素養。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包含兩首欣賞音樂《大河之舞》《小步舞曲》以及兩首歌曲《大家一起來》《小步舞曲》。五年級學生對舞曲和西方音樂的特點已有一定的認知,并且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模仿能力、學習能力與身體的靈活性相對較高。教師通過整體分析教材,明確各個階段的學習要求,分別制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思路與指引(如表1所示)。
其次,從教學智慧和流程設計的角度出發展開論述。教師通過分析本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能夠認識到本單元具有強烈的人文性與藝術性,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成果。因此,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沉浸于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并鼓勵他們集思廣益,將個人才華融入集體實踐。
最后,本單元涵蓋豐富的文化要素,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同時,針對本單元舞曲學習內容的廣泛性,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確保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達成實踐目標。
二、教有路徑:基于任務驅動,推進實踐活動,育學生之能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突破自然單元的教學設計界限,從綜合視角出發,確保教學路徑之間的漸進性與聯系性,并結合教學內容綜合設計教學活動。在制定教學路徑時,教師應以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依據、以貫穿教學始終的任務為驅動,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的音樂學習之路賦能。
首先,在“歡樂的舞步”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制定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表2所示)。
其次,教師應從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出發,將其融入教學實踐,在提升學生學習成果與效率的同時,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在本單元教學中的關鍵性作用。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知識,提升核心素養。本單元涉及莫扎特與巴赫兩位音樂家,教師可以將兩位音樂家的生平事跡與音樂風格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現,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有趣的音樂情境,讓他們在聲音與圖像的變化中了解兩位音樂家的音樂成就。此外,針對本單元的創編舞曲和集體表演任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實踐情境,搭建一個課堂小舞臺,鼓勵學生盡情展現自我。
最后,雖然學生對舞曲已有初步認知,但是舞曲的特殊性仍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出發,創設學習活動,確保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能穩固進步。同時,教師應結合新課標要求,設計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教學中“分析多、體驗少”“對話多、活動少”的情況,讓學生在富有創意的實踐操作中,有效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以歌曲《小步舞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巧妙融入奧爾夫教學法的聲勢、律動、圖形譜等諸多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學習氛圍中,深入了解音樂要素和曲風特點,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演唱技巧,出色演繹歌曲。在歌唱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音調、旋律的起伏及其作用,從而深刻體會音樂元素的獨特魅力,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要素。
三、學有方法:基于目標領學,推進以評促學,實現師生共學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了解這些學習方式的不同作用與優勢,并將其應用于學習中,從而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下文圍繞“備、教、學、評”一體化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中“學”的方法,從目標導學、以評促學兩個角度展開進一步的論述與分析。
在“備、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將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石,使其置于學習過程的最前方,引導學生緊扣目標開展學習活動。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從單元整體目標出發,結合各課時的教學內容與具體要求,細化課時目標,并緊扣目標設計學習活動,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實踐、模仿等實踐能力,也要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想象力、創造力等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將文化素養、文化價值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
在“備、教、學、評”一體化的視域下,教師應確保評價的連貫性,使其成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并作為調整學習策略的重要依據。為了充分發揮以評促學的教育效能,教師可以采用評價標準前置的策略。例如,在學生進行演唱或舞步展示前,教師應先說明評價標準,并讓其他學生作為評價者對表演者進行評價。表演者則需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自我調整,而其他學生也能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學習中的難點與重點,做到及時規避錯誤。同時,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被評價的學生從第一視角出發,說一說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在這一過程中,評價不僅是對教學活動成效的衡量,更是學生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由此可見,教師通過以評促學的方式,能夠實現目標領學,充分彰顯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
四、評有方向:豐富評價功效,貫穿教學始終,增教學之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評價的認知存在局限,表現為評價意識不足、評價內容隨意等問題。部分教師的教學評價與新課標要求脫節,甚至有教師重教輕評,忽視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備、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強調教學活動的整體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作用,使其貫穿教學全過程,通過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前置評價的方式,憑借其“以終為始”的特點明確核心目標,確保教學活動的一致性。在備課工作中,教師已經對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規劃,并結合教學目標設計了單元評價量表,以此為依據,推動教學活動向預期目標發展,貫徹落實以評促教的核心理念。
其次,教師應將教學評價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真實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歡樂的舞步”單元整體教學為例,教師設計了四項任務,并依據任務的完成情況做出評價,幫助學生準確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及時改正錯誤與總結經驗,從而取得預期的教育成效。
最后,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天賦和能力都存在差異。鑒于此,教師可以運用拓展型評價方式,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對學生的表現與學習成果進行分層評價,構建一個全面且多維度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此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樹立音樂學習信心,鼓勵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個人優勢。例如,在“歡樂的舞步”單元任務四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表現參差不齊,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舞者”“小編導”“小指揮”三個不同維度的評價標準,讓擁有不同特長的學生都能展現自我,深刻感受音樂學習的魅力與樂趣。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已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導向。音樂學科肩負著以美育人的重任,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單元整體視域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不僅提升了教學的整體性,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還有助于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為學生音樂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推動課堂教學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習活動。
注: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課題“基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展的‘備、教、學、評’一體化單元教學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GLZX2023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