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擅長書畫,在當地小有名氣,不少重要景區、商戶牌匾都出自他手,前來求字問畫者絡繹不絕。
朋友的兒子叫樂軒(化名),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樂軒五六歲時,每逢朋友揮毫潑墨,他就參與其中,一會兒拿顏料,一會兒拿鎮紙,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對朋友說:“看小樂軒這個樣子,很喜歡書畫啊,怎么從來沒看見你教他寫字畫畫?你應該好好教教他,將來肯定會青出于藍,成為一名大書畫家呢。”
朋友笑笑說:“書畫不是教出來的,如果他喜歡,天天看也就看會了!”
我們聽了,以為是朋友說笑。可是后來聽說,樂軒十歲以前,朋友真的沒有認真教他寫過字、畫過畫。但是朋友天天寫字畫畫,家里最不缺的就是筆墨紙硯,書桌上、櫥柜里,甚至沙發、茶幾上,俯拾皆是;客廳書房和臥室,更是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畫。孩子常常畫興大發,模仿父親的樣子胡亂涂鴉。但無論孩子畫什么,畫得如何,朋友從不干預(指導),只是偶爾夸贊幾句。直到樂軒小學四年級時要參加一個書畫大賽,才主動向父親求教,朋友這才略微指點一二,但也沒有對其進行“系統”“專業”的訓練。再后來,孩子書畫興致不減,中考時以美術特長生的身份進入高中,高考時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一所全國知名的美術學院,再后來又考上了公共藝術創作方向的研究生……
樂軒的成功得益于三點:一是自身具有藝術潛質和興趣愛好,二是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三是朋友“不教而教”的教育理念。這其中,家庭藝術氛圍熏陶最為關鍵,使得孩子藝術細胞被激活、被滋養,再輔以朋友“不強迫”“順勢而導”的教育,讓孩子的藝術之樹在于無聲處中“順天而成”。
樂軒的這種“不教自畫”,正是朋友教育的高明之處: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只為孩子營造一種成長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我發現、自我成長。這種家庭教育,從方法上說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從范疇上說是一種家風,就是《魏書》中提到的“漸漬家風”——“漸漬”的意思就是“漸漸浸潤”“慢慢感化”。也就是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通過刻意傳授或教誡,而是營造一種濃厚的成長氛圍,將孩子“浸潤”其中,讓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漸漸獲得某種技能、形成某種精神,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家風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由父母或祖輩倡導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為人處世的作風,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較長時期內培育形成的一種家庭教育、文化和道德氛圍,是一種精神力量,對家庭成員成長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同時對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具有無形的約束力。
一般來說,家風涵蓋四個方面內容:一是?思想道德方面,如愛國愛家、尊老愛幼、誠信善良等。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如勤儉節約、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等。三是行為習慣方面,如早睡早起等生活習慣,日事日畢等做事習慣,站有相、坐有姿等文明禮儀習慣等。四是職業傾向,就是一個家庭特別是家族,很多人、多代人都從事同一種職業,其表征就是書香門第、武術世家、醫者世家、書畫世家、演藝世家等。
《勸學》有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在這里,“芷”是指香艾,“滫”是指臭水。意思是說,蘭草和槐樹的根叫香艾,可是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會避之不及,平民百姓也不再佩戴。這不是蘭、槐本身質地不好,而是因為被臭水浸泡變了質。
一個人出生于家庭,生長于家庭,生活于家庭,家風對其成長、人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終生的。“漸漬家風”對我們的啟示是:每個孩子都是蘭槐香艾,家風就是“浸泡”蘭槐之水。家長要想孩子長成什么模樣,就應該為他們營造什么樣的家風。
家長如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風
家長行為示范是家風的航向標。風是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風又是實實在在的,其力量是巨大的。風可以讓旗幟飄揚,可以讓樹枝擺動,可以讓紙片甚至石塊翻滾……家風是什么?對孩子來說,家風首先是家長的“模樣”——家長愛國愛家的模樣、對待自己工作的模樣、對待父母長輩的模樣、待人接物的模樣……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家風“吹動”的結果,這個“風”同樣會“吹”著孩子朝向家長行進的方向。
國學大師南一鵬說,他有早睡早起的習慣。這個習慣是父親傳給他的,父親的習慣是祖父傳下來的。所以,他對“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理解頗為深刻。父親每天夜里還有睡前檢查的習慣——家中的門窗都要確定上了鎖、關閉好才會入睡,他同樣養成了這個習慣。父親的親力親為,讓他從小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自覺地跟著做了一輩子。
南一鵬先生深有感觸地說:“父親留下的家教家風是我一生的功課。”南先生此言告訴我們,所謂家風,其實就是父母的言行,家長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子,自己先要事事走在前,為孩子作出榜樣。
營造良好氛圍,讓家風看得見。有的孩子寫字潦草、學習用具擺放無序、衣著常不整潔,老師和家長無論采取何種辦法,孩子改觀都不大。這其中原因有多方面,但不得不說,有不少孩子是家風“吹動”的結果。孩子有此種“惡習”,很可能是家長不太講究,家庭衛生不潔,東西擺放無序,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隨處擱放……此種家風下,你還能幻想著孩子衣著整齊、寫字美觀?
家庭環境是一種看得見的家風。你想讓孩子閱讀,家中就要俯拾皆書,家長常捧書,書香彌漫;你想讓孩子氣質高雅,愛上琴棋書畫,家中就要營造出大氣雅致的藝術氛圍,家長若是能撫琴潑墨,那自然是最好不過……當然,環境營造家長不能一廂情愿,要發揚民主,征求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順應孩子的潛質需要,只有這樣的“漸漬家風”才能“吹動”孩子的正向成長。
家長言出必行是家風的動力源泉。電視劇《少年派》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主人公林妙妙的爸爸許諾,如果她考試成績好了,就可以拿到1000元的獎勵。可是當林妙妙拿著成績單讓爸爸兌現諾言時,獎金卻少了!林妙妙氣呼呼地喊道:“你這個大老爺們說話不算數,說好了成績進步獎勵1000,我現在考好了,你卻不給了,那我以后就不會再參加考試了!”
表面看來,這只是家長的一次“爽約”,背后卻是家長對家風的“毀滅”——家長失信,讓孩子對家長不再信任,孩子從此不會再接受家風的“吹動”,后果很嚴重。在這一點上,家長應當向兩千多年前的曾子學習,絕不能“與小孩子鬧著玩兒”,承諾了殺豬,就要言出必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吹動”孩子。誠如是,孩子才會相信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誨,成為“吹動”孩子向上的動力源泉。
愛憎分明是家風吹向正確方向的保障。著名演員葛某某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兒子葛某小時候雖然調皮,但他從未打罵過。葛某從小由姥姥帶大。五歲多時,有一次葛某做錯了事,姥姥說他,他不但不聽,還用腳踢了姥姥一下,正好讓父親撞見。父親一下就把兒子夾在胳膊下,徑直下樓,扔在院中,然后轉身回家。葛某就在院中大哭起來,葛某某和家人約定,都不要理他,要讓他知道不尊重老人是大錯,是不可以被原諒的。
小孩子混沌初開,調皮頑劣,逆“風”而動是他們的天性,犯錯犯規是他們的權利。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頭腦要保持高度清醒,對非原則性錯誤,比如不小心打碎了碗、做事粗心大意等要持寬容態度,引導孩子慢慢來。如果是遇到像“葛某踢姥姥”這樣的原則性錯誤,家長則要愛憎分明,該罰則罰,及時把孩子拉回正確的“風道”,確保家風的正確“吹向”。
(作者系甘肅省和政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