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法》的頒布,為家園協同育人提供了法治化框架。筆者從法律條款出發,探討如何以監督激活家園互動,以保障凝聚三方合力。
家長委員會成為
家園協同的監督紐帶
《學前教育法》第三章規定:幼兒園應設立家長委員會,并賦予其對重大事項的監督權。這一條款的落地,需以制度創新破解“形式化監督”的頑疾,真正實現家庭與園所的平等對話。
首先,聚焦兒童權益,規范監督范圍。家長委員會的監督應聚焦“兒童發展”與“園所管理”兩大維度。一是兒童權益保障,包括監督膳食安全、課程設置合理性、師幼互動質量等。如幼兒園建立“家長陪餐制”,每日隨機邀請家長試餐并填寫反饋表,幫助園所優化餐食營養配比。二是園所管理透明化,參與年度預算審議、教師考核等環節。如將家長委員會納入“教師師德考評小組”,家長代表通過匿名評分參與評價,增強監督公信力。
其次,從“單向檢查”到“雙向賦能”,創新監督形式。監督不僅是為了發現問題,更需促進家園教育理念的融合。一是參與式監督,如開展“家長駐園日”,家長全程觀摩一日活動,并與教師共研家庭教育策略。二是數據化監督,如開發家園共育App,實時公布園所活動、課程計劃、經費使用等,家長可在線提交建議并追蹤優化進度,形成“監督—反饋—優化”的閉環。
最后,聯動社區構建共治網絡,拓展監督外延。家長委員會可聯動社區、人大代表等外部力量,將監督成果轉化為公共政策。如針對家長反映的“幼兒園離園早”問題,推動建立“社區育兒驛站”,由志愿者與園所教師共同提供延時服務,實現監督效能的社會化延伸。
多元投入筑牢
家園協同的保障基石
《學前教育法》第六章提出:“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負擔保育教育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其本質是通過資源保障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提升園所辦園質量。
首先,政府主導,以公平投入破解“入園難”。一是傾斜性投入,縮小城鄉差距,對農村幼兒園優先改造硬件設施、配置教具、培訓師資。二是“以獎代補”,對普惠性民辦園按在園幼兒數量給予財政補貼,并設立“質量提升獎”,鼓勵優化課程與師資。
其次,家庭分擔,梯度設計緩解“教育焦慮”。一是動態成本核算,建立聽證會制度,由家長代表、教育部門、第三方機構共同核定保教成本,嚴禁園所違規收費。二是差異化補貼政策,如對戶籍兒童實行“免費學前教育+餐費補貼”,對非戶籍兒童按家庭收入分級減免費用,確保“合理負擔”不異化為“經濟負擔”。
最后,社會參與,資源整合拓展服務場景。一是企業助力普惠教育,金融機構設立“學前教育公益基金”,資助低收入家庭兒童入園。二是社區打造共育空間,利用社區活動中心開設“家庭育兒工作坊”等。
構建“監督—保障”
一體化共育生態
監督與保障需通過制度設計實現聯動。家長通過家長委員會監督園所質量,同時接受社區提供的家庭教育資源支持,形成“監督者”與“受益者”雙重角色;園所在政府投入保障下提升品質,并主動公開信息接受家庭監督,實現“資源使用者”與“責任承擔者”的統一;社會通過多元籌資補充政府投入短板,并為家庭監督提供支持,成為家園協同的“資源池”。
唯有以法治之力筑牢根基,以共治之智激活合力,方能護航每個孩子從家庭出發,走向全面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