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周三下午的體育課上,陽光暖暖地照著操場,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爽。體育老師拿著跳繩,笑容滿面地組織學生們集合,準備教大家一種新奇的雙搖跳繩技巧。老師一邊講解動作要領,一邊示范。只見他雙腳輕快地跳躍,跳繩在他手中呼呼生風,形成一道道漂亮的弧線,引得學生們驚嘆連連。
老師示范結束,鼓勵大家分組練習。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拿起跳繩開始嘗試。有的學生第一次失敗了,卻毫不氣餒,迅速調整狀態再次起跳;有的學生很快掌握了竅門,興奮地向小伙伴們展示。
小剛站在操場角落,手中緊緊攥著跳繩,望著其他同學躍躍欲試,卻始終不敢邁出腳步。他心里想著:要是我一直學不會,繩子還總纏住腳,肯定會被大家笑話,那多丟臉?。±蠋熥⒁獾叫偟漠悩?,走過去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溫和地說:“小剛,別害怕,大膽嘗試,失敗了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參與?!毙偟椭^,紅著臉,雙手不自覺地搓著衣角,囁嚅道:“老師,我怕學不好……”盡管老師又耐心地鼓勵了幾句,小剛依舊不為所動,最終還是選擇待在一旁,看著同學們盡情練習跳繩的新技巧。
校長支招
被恐懼困住的“雙搖繩”,是許多孩子面對新鮮事物時的縮影。對失敗的強烈恐懼,絆住了他們邁向嘗試的第一步,也成為阻礙他們發展的“隱形障礙”。然而,在成長的路上出現這類現象十分正常。從埃里克森的發展心理學角度分析,6—12歲小學生正處于“獲得勤奮感與克服自卑感”的關鍵階段,他們渴望通過成功得到認可,但因為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容易將“一次失敗”與“滿盤皆輸”劃等號。正如上文中小剛的心理活動所示,他恐懼同伴的目光,且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認為失誤會讓自己丟臉,所以才會顯得格外緊張。雖然這種心理的產生處于正常的成長階段,但并不意味著家長與老師可以“置之不理”。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更在于塑造心態,因此,當孩子說“我害怕我不行”時,家長與老師需共同為孩子構建“容錯空間”,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失敗,并讓其意識到:“我的價值并不取決于一次跳繩的成功與否?!?/p>
轉變教育觀念,讓“失敗”回歸成長本質
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既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階段,也有“結果導向”這一教育誤區的負面影響。部分家長在教育中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失敗缺乏包容,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失敗=否定”的認知定式。為避免受到批評,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對有失敗風險的嘗試望而卻步,畏難情緒也就此形成。針對這一情況,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失敗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必經之路,并在此基礎上轉變教育觀念,讓“失敗”回歸成長的本質。
首先,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長要盡可能弱化結果評價,而是將目光更多地放在孩子學習過程上。當孩子嘗試或學習新事物時,家長可以用“你在練習時發現了什么技巧?”“你在練習時克服了哪些困難?”一類的過程性關注來替代“你學會了嗎?”“你學得好嗎?”這類結果性問話,以此讓孩子明白探索的過程遠比結果更有價值。
其次,當孩子出現害怕失敗的心理時,家長應先接納他們的情緒,告訴孩子“失敗是正常的”,然后通過自身經歷、名人故事等具體案例,讓孩子意識到失敗并不可怕,失敗是發現問題的信號,也是前進的力量。
孩子對失敗的恐懼一部分來源于父母對失敗的“不接受”,正如孩子的勇氣往往萌芽于父母親手澆灌的“容錯土壤”。好比一粒種子在破土前,總要經歷黑暗中的摸索與掙扎,如果我們從不允許他的成長出現失誤,那么又怎能期待其長成直面驕陽的蒼松?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一場追求完美的修剪。當父母過度恐懼“失敗”時,那些未被允許跌倒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在踉蹌中校準重心的能力。
營造和諧氛圍,讓家庭成為“避風港灣”
家庭應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個避風港。試想一下,如果連家長都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孩子又怎能不恐懼他人的目光?在家庭中失敗不是恥辱的烙印,而是勇氣的勛章。當父母用包容與智慧建造出一座溫柔的避風港,孩子便能在跌撞中揚帆起航。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適當示范“脆弱的力量”,讓挫折成為親子之間的對話橋梁。在一次家長會中,有一位父親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父親察覺到孩子情緒低落,主動詢問得知,是因為標準化測試不理想。他沒有因此苛責孩子,而是講述了自己大學時第一次掛科后發憤圖強的故事。相似的經歷讓父子“惺惺相惜”,在父與子的溝通中,父親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只有平等的對話??粗缃褚呀洺蔀楣こ處煹母赣H,孩子綻開笑臉,他逐漸領悟到,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永遠正確,而在于從錯誤中開出花朵。
在家庭教育中語言的力量同樣重要,它就像隱形的刻刀,一句“你就是笨”可能會讓孩子始終畏懼挑戰,而一句“你從這次失誤中學到了什么”卻能夠將挫折轉化為進步的階梯。睿智的父母永遠能夠將“你不行”轉變為“我們如何解決”,以此將成長中失敗的泥沼轉化為希望的田野。
這就是家庭避風港的力量——縱使你在外淋了雨,家里永遠有烘干衣服的爐火、有分析天氣的智慧,你也因此有了再次出發的勇氣。當孩子帶著這份底氣走向世界,那些曾令他恐懼的失敗,終將成為他攀登時的墊腳石,照亮獨屬于他的壯闊人生。
家校共育,為成長編織一雙抗挫的翅膀
教育是一場需要家庭與學校執筆同作的畫卷,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家長與老師密切配合。當校園的理性之光與家庭的溫暖底色交融,我們就能夠共同繪就一幅允許試錯、包容跌撞的成長畫卷。
在指向抗挫折力培養的家校共育中,老師可以將挫折轉化為可供學生攀登的階梯。面對案例中小剛恐懼嘗試的現象,老師可以將雙搖繩練習分為“基礎”“進階”與“創新”三個階段,初學者可以無繩空跳體會節奏,進階者可以用單手搖繩練習協調性,而熟練的學生則可以嘗試交叉換位等創新動作。這種分層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輕松地邁出第一步,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節奏。正如露珠從不苛求幼苗一夜之間就長成參天大樹,老師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中穩步前進。
在家校共育中,家長需要轉變與老師對話的方式。面對孩子時,家長不能只關注“你今天跳了多少”,而是耐心詢問“嘗試新技能是什么心情”,教育便從對成績的關注轉為對人的關注。當家長與老師溝通不再局限于檢測成績,而是主動溝通“孩子愿意主動舉手嗎”“孩子愿意大膽嘗試嗎”這種對成長本身的關注,遠比取得的成績更有溫度??勾炝Φ姆N子往往萌芽于父母對過程的珍視,而絕非對結果的執念。
家校共育始終是一場聯合行動,我們既要鼓勵每一個孩子大膽向前,又要在他們成長的路途上點亮名為“不完美”的路燈。在家校共育中,孩子們能夠逐漸懂得:生命不是非黑即白的答卷,而是允許涂改的草稿本;成長的價值不在于永遠正確,而在于每一次跌倒后,都能帶著傷疤里的智慧重新出發。當學校成為點燃勇氣的火把,家庭化作療愈焦慮的港灣,那些曾被恐懼束縛的雙腳,終將在包容的生態中踏出屬于自己的壯闊征程。尤其是當孩子知道“即使失敗,我依然被愛、被支持”時,他們便有了無所畏懼向前的底氣。
(作者系天津市紅橋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