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踐中,既要抓好物質文明,又要抓好精神文明。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鑄魂工程,引領鄉村發展由“外驅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由“滿足農民基本生存”轉變為“實現農民美好生活”的強大精神引擎[1]。
近年來,全國各地鄉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展現出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農業農村部、中國文聯聯合發布了《“大地流彩一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強調要全面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傳承,推動農耕文明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一2027年)》,對“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作出部署,提出圍繞增強鄉村文化影響力,強化文化賦能效應,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培育壯大鄉村文化產業、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新活力[3]。
地方高校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生源優勢,在新聞學科中加強鄉村文化振興的傳播課程建設,能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能使新聞專業學生更好地了解鄉村、關注鄉村,有益于引導學生挖掘和傳播本區域內優秀鄉村文化內涵,提振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自信,增強傳播家鄉文化的自覺性,培養他們服務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要求,地方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有著服務本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責任。在此背景下,課程的育人功能已超越傳統新聞技能培養范疇,需要連接高等教育與鄉村社會的發展實際,進行立德樹人。
(一)培育本土新聞人才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根基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培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課程建設中,有效融入本區域鄉村文化振興內容,培養“懂鄉村”“會傳播”“留得住”的本土新聞人才。
當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大量采寫鄉村文化振興的典型報道時,他們對家鄉的文化有著重新審視和正面認知,這會構建起學生對鄉村發展的自信心,能形成鄉村文化傳播的自覺性。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內容的有效傳播,又能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提振鄉民們的文化自信,增強鄉村發展的凝聚力,實現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學生在對鄉村文化進行報道和傳播之前,需要深人鄉村進行調研、采訪,了解鄉村的文化特色、發展現狀。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新聞采訪和寫作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扎根鄉村的新聞實踐,能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為他們未來投身于鄉村文化傳播和鄉村振興事業奠定基礎。
(二)健全鄉村文化振興傳播體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當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文化斷層、人才流失、傳播渠道有限等。一些鄉村文化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融人教學過程,使學生對本土鄉村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十分有限。
從推動鄉村發展的角度來看,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借助新聞傳播的力量,需要新聞傳媒人深入鄉村,擴大報道,引起社會關注,推動鄉村文化的保護和振興。學生在新聞采寫實踐中,將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產業、文化發展成果等進行廣泛宣傳,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新聞報道,可以展現鄉村的新樣貌、新變化,提升鄉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鄉村文化振興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學生通過田野調查、駐村采訪等課程實踐,深人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用客觀真實的新鮮視角來報道,打破鄉村的刻板印象,助力構建人們真正向往的鄉村新生活。
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建設中,將鄉村文化振興作為教學內容,對于推動鄉村發展和培養適應本土需求的專業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教育改革在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的重要實踐和探索。
二、課程搭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庫、資源庫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中,重點搭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庫、資源庫,從而保障課程教學,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一)師生共建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庫
根據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系統性整理、構建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庫。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師生共建186個村落2034篇新聞案例庫。案例庫按照傳統農耕文化、優秀鄉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一級目錄,省級行政區為二級目錄,村鎮名稱為三級目錄來分類整理。整理過程中,教師團隊運用八爪魚等數據采集工具,通過權威網站,抓取和整理鄉村文化振興的優質新聞報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任務中,運用智能工具,通過資料搜尋、分析整理、實地采寫的方式豐富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實現師生共建案例庫。
首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師生從每年獲批的“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性村鎮”“全國文明村鎮”中按照年份、地區分類整理,梳理和甄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文化振興類村鎮案例。并通過網端資源,找尋這部分村鎮的新聞報道,形成該村鎮的新聞案例庫。如全國示范性村鎮、全國文明村鎮的陜西袁家村。有光明網報道的《民俗賦能鄉村旅游結碩果“文化 +,,, 解鎖流量密碼留住八方來客》,講述袁家村以關中民俗文化為底色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呈現“民俗文化 + 旅游”帶來的振興發展,是民俗文化復興的典型新聞案例。有新華網報道的《擰成一股繩做香“一鍋飯”一“關中第一村”袁家村節前見聞》,用記者體驗式采訪的形式感受袁家村的節日慶典、民俗文化氛圍,展現鄉民文化活動的激情。這些報道共同構成袁家村的鄉村文化振興新聞案例庫。
其次,圍繞全國“大地流彩一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的新聞專題,整理鄉村文化振興的典型新聞案例。師生從人民網、新華網等權威新聞媒體中,整理鄉村文化振興的專題報道,如新華網的大型融媒體報道《鄉行記一一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有大量鄉村文化振興的優質案例報道。有《終南山下的蔡家坡村》,呈現藝術點亮鄉村的發展密碼。《“魯迅外婆家”安橋頭以文化聚人氣促振興》,“沉浸式”還原魯迅筆下的故鄉風情,開拓出一條以文帶旅、以旅興農、以農成文的鄉村振興道路。《畫里仙潭邂逅夏日里的莫干山》,以當代的文化視角,發展特色民宿,成為萬千都市青年心向往之的網紅民宿聚集地,吸引大量年輕人回流,呈現鄉村發展的新樣貌。這些新聞報道的甄選共同形成了課程自建的全國鄉村文化振興案例庫。
(二)深挖本土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資源庫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相關課程搭建了本土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有貴州省84個村鎮鄉村文化振興的代表性新聞案例庫、實踐資源庫,有學校周邊13個開展新聞實踐的村落資源,與部分鄉政府共建“鄉村文化傳播工作站”。在資源庫搭建中,教學團隊本著深挖本區域鄉村文化內核,按照地州市為一級目錄,村鎮為二級目錄,傳統農耕文化、優秀鄉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三級目錄,“鄉愁記憶”“鄉風文明”“鄉賢文化”“民風民俗”為四級目錄進行分類整理。這有益于在新聞采寫中聚焦本土村鎮,挖掘村鎮中獨特鄉村文化內核,提煉、重塑鄉村文化特質。
以黔東南地區為例:肇興侗寨具有典型而豐富的侗族文化,包括鼓樓、花橋等民族文化瑰寶;臺盤村有著“六月六”吃新節的文化活動,是“村BA”的起源地;登魯苗寨有著民風質樸的古村落文化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可能就是學生的家鄉,學生有著對家鄉文化活動的深度參與。來自這些村落的學生,經過專業知識學習后,能夠回歸家鄉采寫新聞。通過新聞報道加強家鄉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強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可助力增強鄉村文化影響力。
三、課程創新教學設計、優化教學評價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相關課程沿著“理論篇-采訪篇-寫作篇”的專業知識教學邏輯將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融進教學全過程。教學團隊創新了教學設計,優化了教學方法,多采用“問題鏈教學法”“同選題的案例教學法”“辨析式的選題晉級法”“AI工具輔助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
(一) “理論 + 案例”的三階遞進參與式教學設計
參與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大學生群體在教學實踐中的中心地位,將學生視為具有接受知識傳授的表達權、參與權和決定權的行動主體,視為高等教育教學實踐的直接受益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的理論篇章中,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實施深度參與式學習。參與式教學強調教學方式和教學形式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特別重視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過程[5]
課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理論 + 案例”的形式甄選資源庫中感興趣的村鎮案例,融進課前理論學習中,實現價值初判。課中,各小組根據自選的鄉村文化振興案例進行價值辨析,理清理論知識與案例內核,實現深知內化。課后,反思課堂辨析,進行新聞價值重構,將理論知識與鄉村文化內涵外化于實踐,自覺關注鄉村文化振興。
在參與式學習中,案例分析是教學環節的重要應用方式,教師在案例庫、資源庫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報道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人分析,以問題為學習起點,讓學生圍繞問題探究,形成理論共學、文化共融的教學模式,從而完成知識進階。
(二)從田野到云端的“1+1”項目式學習設計
項目式學習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真實或模擬的實際項目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新聞采寫的項目實踐中,運用PBL教學法,開展田野調查,實施“百村干戶”計劃。讓學生圍繞新聞采寫項目,進行“項目認領-搭建團隊-自主探究-解決項目問題”的新聞實踐。
教師擬定鄉村文化振興“1+1 ”新聞采寫項目,即學生分別從傳統農耕文化、優秀鄉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四個大選題中選擇1個作為主創新聞選題;再從“鄉愁記憶”“鄉風文明”“鄉賢文化”“民風民俗”四個板塊中選1個作為輔助新聞選題。學生根據選題進行組隊,組團奔赴田野,扎根鄉村大地,采寫新聞。
具體來說,學生以對選題感興趣的程度組隊,進行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根據各自的專長,合理地分工,共同完成采寫項目任務。如在“鄉村傳統剪紙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項目中,部分學生負責采訪手藝人,了解剪紙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傳承現狀。部分學生負責拍攝手工藝制作過程的照片和視頻,用影像記錄剪紙藝術的魅力。部分學生負責撰寫新聞報道,生動的語言文字,展現剪紙故事和傳承困境。還有部分學生負責對采訪資料和影像素材進行剪輯,制作成完整新聞作品。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們相互協作、相互交流,共同解決項目問題,培養了學生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項目所形成的成果需要在網端進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導師進行溝通。通過“雙導師制”,即校內專業教師與地方文化顧問協同指導,持續開展創作實踐。此外,引導學生使用AI工具輔助新聞生產,提升學習興趣與采寫效率。
(三)“多元 + 多維”的課程考評體系
為了全面、客觀地評估以鄉村文化振興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團隊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從學生反饋、作品質量分析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入分析。全方位地映照出教學方法改革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課程以考試結課,涉及多元化評價主體和多維視角。課程采用“1+1+N′′ 的評價模式,即平時成績 + 期末成績 + 個性化附加分。在平時成績的過程性評價中,包含學習態度、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在期末成果性評價中,包含作品質量、傳播效果、社會影響。在個性化附加分中,包含獲獎情況、媒體采用、社會服務。
該課程評價體系,涵蓋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的評價指標。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成果進行評價,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除了教師評價外,還有學生自評和互評、文化顧問的評估、媒體受眾的評價。專業教師負責新聞采寫規范與專業水準評估;文化顧問負責對鄉村文化內涵挖掘與傳播效度進行評估;媒體受眾按照傳播效果滿意度和影響力分析學生作品的社會效果;學生互評側重構建“學習共同體”評價標準,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據,也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調整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結語
地方高校具有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使命,的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開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課程建設實踐,通過師生共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聞案例庫、資源庫,創新教學設計,優化教學評價,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鄉村文化傳播力,有助于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課程建設將持續優化,未來,課程將加強與鄉村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不斷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課程改革效果的長期跟蹤評估。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讓地方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為鄉村文化振興注人新的活力,有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楊春麗,陳思坤.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11):64-68.
[2]中國政府網.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文聯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4-03-01)[2025-3-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8267.htm.
[3]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EB/OL].(2025-01-22)[2025-2-26].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8.html.
[4]劉永鳳.參與式教學的活動策略[J].教師教育學報,2014(4):15-17.
[5]哈洪穎.參與式教學對高校本科傳統教育模式的修正與拓展[J].教育文化論壇,2018(4):79-83.
[6]鮑靜旗,鮑自強.項目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的探索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5(9):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