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通史類必修課程,主要講授1840年至1949年期間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趨勢與規律。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抗爭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創建并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既是開展思政教學的豐富資源,也是“中國近代史”專業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代史”與思政元素的高度契合性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有利條件。本文以“中國近代史”課程為例,嘗試探究歷史學本科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以期為歷史學專業其他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與基本原則
近年來,隨著高校專業學科的細化發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之間一度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脫節。引領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被專業課教師視為專屬于思政課的任務,為彌合思政課程與專業課之間的隔閡,全面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思政這一新概念應運而生。在上海高校的教學改革試點中,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后在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推廣到全國。
在歷史學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既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升綜合素質。在歷史學教育的諸多課程之中,“中國近代史”因其特有的教學內容,上述特征體現得更為明顯。
“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內容涉及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特別是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常需進行社會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來剖析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及其影響,并對其做出評價。這種分析與評價首先是為了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史觀,實現“育人”目標;其次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育才”目標。
當然,“中國近代史”課程是一門專業課,在教學中絕不能忽視它的這一屬性。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規律和側重點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后者更加著重于闡明基本理論觀點、樹立正確認識,前者則重在通過傳授專業學科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應堅持“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的嚴謹學術態度,力避簡單粗暴的“以論代史”,不能抹殺課程的專業特色。同時,“中國近代史”與史學概論、歷史哲學等專門講授學術研究方法、學科理論范式的課程各有分工。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凡是涉及史學理論的運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流于空疏,不能把通史課上成工具課。
“中國近代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路徑
根據教育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規定,歷史學專業應開設通史課程,作為通史課程組成部分的“中國近代史”課程自然成為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當前,國內各高校歷史學專業的課程安排存在一定差異,但通常都是先開設諸如史學概論、歷史文選等工具性專業基礎課,之后再開設通史課程;通史課程中一般遵循時間順序,先開設古代史課程,再開設近代史課程。一般而言,中國近代史課程開設于第二或第三學年,授課對象是已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本科生。為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并結合授課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應著重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實現“寓德于課”,以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應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所謂寓德于課,是指教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做學問之師,同時更要以“傳道”為使命和責任,做品行之師。中國近代史既是中華民族的苦難史,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抗爭史。近代中國涌現出許多為救亡圖存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在歷次列強侵華戰爭中,也總有勇于抗爭的愛國者。介紹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生平和事跡,既是專業教學的要求,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絕佳切入點。
例如,在學習維新派的形成及代表人物時,就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開展課程思政。首先是維新派知識分子思想轉變的契機。絕大多數維新派知識分子出身傳統士紳家庭,早年所學都是四書五經這類科舉應試之學,其中較年長的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是在青年時代受洋務運動影響接觸西學、開始關心時局,譚嗣同等人則是受甲午戰敗的刺激開始關注西學,盡管時間先后和思想路徑有所差異,但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之心無疑是他們走上轉變道路的共同動力。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則成為他們匯聚在一起的歷史契機。其次是維新派知識分子學習西方新思想時鮮明的救亡傾向??涤袨橹鲝堥_設議院是為了“通下情”,進而實現國家“上下一心”,團結對外的目標;嚴復倡導個人自由是為了打破束縛創造力的舊制度,使國民人人盡其所能,從而實現國家富強;譚嗣同倡導平等思想,目的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建立起權利義務對等、雙向負責的新義務關系,取代單方面負責、權責失衡的舊倫理,從而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和國民的真正團結。最后是以譚嗣同為代表的部分維新派知識分子舍生取義的精神。在戊戌政變后,譚嗣同等人選擇舍生取義,以身殉道,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
又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鴉片戰爭期間,雖然也有愛國官兵英勇作戰,同時本土作戰的清軍兵力更多、需要調動的距離更短,但為什么這些有利條件沒有發揮出來,最終戰?。俊睂W生結合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社會狀況,圍繞鴉片戰爭的史料、著述展開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就能夠認識到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導致了多數將領的無能和總體性的軍備廢弛,而清朝是落后農業國這一客觀條件也決定了清軍在訓練、調度、武器裝備等多方面都落后于英軍,人和物兩方面的劣勢最終導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不敵英國。由此,學生就能夠意識到鴉片戰爭雖然以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失敗為結局,但絕不意味著愛國軍民的斗爭是錯誤的或者無意義的,而是客觀條件制約了這些斗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梳理發掘并合理利用課程中的思政資源
“中國近代史\"課程包含豐富的思政教學資源,但作為通史課程,其時空跨度廣的特征使得“中國近代史”的課程思政元素具有較為分散、分布相對不均、種類較為多樣的特點。基于這些特點,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不同的章節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具體而言,首先,基層教學組織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時,要根據整門課的知識結構來安排總體性的課程思政建設計劃,將課程思政作為專門板塊加入大綱。其次,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就每一章節、每次授課采取怎樣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做出具體規劃。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史時,授課教師首先要結合中英經濟結構、貿易關系等方面,說清英國對華鴉片走私貿易及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闡明其非正義性。其次,通過講授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愛國官兵、愛國紳民的英勇斗爭,引導學生站穩愛國主義立場,意識到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罪惡。同時,教師也要指出清廷自我封閉、廣州一□通商并實行行商壟斷貿易只是一種消極保守的對外策略,并不能真正抵御外來侵略,反而因其阻礙中外交流,讓中國缺乏應對外部危機的必要知識和物質基礎。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實行對外開放、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意義。
又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傳統儒家思想的政治觀、倫理觀與現代政治觀、新道德、新倫理的差異,展現20世紀初的中國繼續固守儒家教條的荒謬性,引導學生認識到當時中國倡導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必要性。同時,教師也要結合新文化運動期間重要思想家對儒家思想的評價,指出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教斗爭本質是反封建倫理、反專制思想,而并非認為儒家思想一無是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忽視具體歷史情境的虛無主義是不足取的,而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絕非歷史虛無主義的運動。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教師是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中國近代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建設教師隊伍,首先是要在教師群體中樹立育人育才相統一的觀念。對于“中國近代史\"任課教師而言,思政教育并非其專業領域。因此,任課教師可能對思政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高校進行督促和引導,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學校建設規劃,并通過教育宣講使專業課教師了解國家相關政策,認識到思政教育是專業課教師的基本職責之一。
其次,需要教師善于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歷史學本科生在畢業后最主要的就業方向是在初高中任教,擔任中學歷史教師。國家和社會對于中學歷史教師的要求既有專業素養的要求,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中國近代史”任課教師應轉變觀念,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會偏離專業培養目標,反而會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課程思政并不會磨滅專業課程的特點,反而會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
最后,要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這方面具體而言,其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教師自己做到“身正”,才能夠引領、感召學生。其二是教師應關注社會思想動態,針對青年人的思維特點開展思政教育,重點破除社會上影響較大、誤導性較強的錯誤觀點。其三是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所思所想,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政教育。
四、在制度層面保障課程思政建設
教學活動主要在課堂上進行,但又局限于課堂。為了保障課程思政能夠有效、有機融入“中國近代史”的課堂教學,需要從教材選訂、教師培訓、教科研工作等幾方面入手。
首先,選訂教材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2020年修訂出版的“馬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第二版)》是當前全國高校普遍使用的“中國近代史”課程教材?!榜R工程”系列教材經過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嚴格審定,在專業水準和意識形態兩方面都達到了優秀水平。因此,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馬工程”教材的作用,以教材為綱劃分知識模塊,訂立教學計劃。在編寫“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大綱時,也應注意大綱同“馬工程”教材的適配性問題。在對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評述時,也應參照“馬工程”教材的分析思路與結論,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進行學習、開展研究,樹立唯物史觀。
其次,對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技能培訓?!爸袊贰闭n程的任課教師通常缺乏思政教育專業背景,對思政教育理論及基本方法了解掌握不深。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向“中國近代史”的任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提供有關思政教育技能的培訓機會。在培訓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公共課部等機構的作用,抽調專業的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交流,教學相長。
最后,設立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科研項目。高校教師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就整體而言,可以將“中國近代史”列為本校的課程思政重點建設項目,培育打造課程思政教育團隊。就局部而言,可以鼓勵任課教師申報中國近代史方向的研究課題,并在課題中融入思政元素。由此實現以研促教,推動“中國近代史”課程思政建設的可持續內涵化發展。
在“中國近代史”課程中開展思政建設,既符合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也契合了歷史學專業總體培養目標和“中國近代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中國近代史”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它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富礦”。在“中國近代史”的課堂教學中,堅持正確原則、采取適當路徑,是思政建設能夠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