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上輿論引導工作,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并給出了充滿辯證思想的方法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事而新。作為“網絡原住民”,當代大學生習慣通過網絡進行社交和獲取信息,自媒體、論壇等社交平臺是他們進行意見表達、展示自我態度的主要渠道,但網絡是“社會輿論的策源地”,容易引發負面輿情。高校的特殊性也使得校園輿情易受到社會媒體廣泛聚焦,一旦“上網”,高校往往陷入被動局面。當下,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承擔著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責任,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把網絡輿情引導到正軌上來。可見,把握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和特點,掌握輿情預防、處置、消除的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也是十分緊迫的政治任務。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及關切
高校網絡輿情涵蓋面廣、影響大,了解輿情類型有助于處置者快速分析輿情危害程度,盡快制定應對策略。社會普遍認為高校的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是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道德品質較好的高素質群體,因此對他們的預期會比較高,高校師生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格外的關注。在全媒體的輿論生態下,高校日漸成為網絡輿情的熱點和多發地。
從價值情感劃分,高校網絡輿情可以分為正面輿情和負面輿情:正面輿情通常是對某一事件或個體的正面評價和褒揚;負面輿情則包括輿論抨擊和負面報道,往往會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如處置不當將會給高校乃至教育界帶來負面影響。這里要討論的是與高校相關的負面輿情的類型,可以從引發輿情的主體和事件出發,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1.校園管理是常見爆發點。這類與情事件主要包括食堂衛生、人身安全事故、行政管理決策、招生就業等,是高校網絡輿情的常見爆發點,處理不當容易激化學生與校方之間的矛盾,使高校陷入網絡輿論的旋渦之中,直接損害學校的聲譽。這類輿情的發生,根本原因是社會極為關注的教育公平,學校在輿情中往往扮演著管理者的形象,相關人員處置不當,造成了學生的安全、利益損害等,極易被網絡放大,成為“爆點”,直接引起大眾對學校的質疑和負面評價。
2.師德師風是社會關注點。教師學術腐敗、學術不端、私生活不檢點、發表錯誤言論等問題,往往會引發社會較大關注,給學校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這類輿情的發生,根本原因是社會將教師品德納入對于一個學校乃至教師隊伍考量評價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高校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果自身政治素質、思想品行不過關,會造成社會對于高校教師的信任危機,擔心學生在校受到不公正待遇。對師德師風問題處理不及時或者不恰當,還會造成二次輿情風險。
3.學生不當行為是社會敏感點。高校學生的不當行為,如惡意傷害、偷拍、性騷擾、虐待動物、違法違紀等,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和高校的形象,對社會道德風尚也造成不良影響。這類輿情的發生,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的過失言行,低于社會心理對大學生的認知預期。比起一般社會群體,社會對大學生寄予厚望,而輿情中的人物事件,往往是超出底線紅線,有些行為令人發指,有些行為讓人啼笑皆非,從而引起公眾廣泛討論,進而引發對高校招生、管理、教育教學和思政工作等方面的質疑。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及影響
全媒體時代,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表現手段豐富多樣且融合在一起,信息傳播出現了高速、海量、百變的特點,高校網絡輿情也體現出六點特征。
1.輿情傳播主體的活躍性和片面性。教師和學生是高校輿情傳播的重要主體,他們對于各類社會事件非常敏感,參與輿情討論和傳播的活躍性高,傾向于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積極發聲,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是大學生們的閱歷尚淺、經驗有限,對輿情事件的認知以及對復雜事件的理解能力存在不足,面對碎片化傳播的輿情事件,容易做出片面且激烈的解讀。
2.輿情內容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引發高校網絡輿情的事件多種多樣,大到國家大政方針,小到個人日常生活,包括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的決策、學校的管理措施、教師與學生行為產生的影響,均易成為教育輿情的導火索。此外,教育系統和社會環境也在時時交互作用,發生“化學反應”,很多輿情兼具教育屬性和社會屬性。
3.輿情載體的多樣性和隱匿性。高校網絡輿情載體包括但不限于新聞媒體、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校園社群等,這些載體為輿情主體提供了多樣化的發聲渠道,使得輿情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多個平臺交叉傳播。載體的多樣性也帶來了輿情信息的隱匿性,一些不良信息或虛假信息往往由匿名賬號發布,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制造輿情,給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帶來困難。
4.輿情表達方式的碎片化和情緒化。網絡傳播的信息往往呈碎片化,不負責任的輿情傳播主體對一個事件斷章取義、添油加醋,加上個人情緒化宣泄,更容易博得網絡上人們的關注和共情,而忽略了對事實的客觀分析和理性思考,這種碎片化和情緒化的表達可能導致與論的偏激和失實。
5.與情傳播效果的即時性和破壞性。在全媒體時代,輿情信息的傳播速度遠超以往,一條熱點信息在數小時內即可擴散至全網。在算法的加持下,高校網絡輿情還會被定向推送到關心教育議題的各界人士,極大地增加了教育問題的曝光度。這種爆發式傳播的特點使得輿情事件能夠迅速引發社會關注,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裹挾著高校難以按照客觀情況和常規節奏去處理事情本身。
6.輿情處置的復雜性和敏感性。高校網絡輿情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校園穩定,處置起來復雜又敏感,既需要冷處理,又需要熱引導。要牢牢掌握信息發布的主動權,以最快的速度、真實坦誠的態度發布權威信息,提升傳播效果。在對輿情的線上回應中,何時說、說什么、怎么說、誰來說、跟誰說,諸多因素環環相扣,需要準確評估和判斷。與此同時,線下的輿情事件處理要同步推進,與線上的輿情回應形成呼應。一方面,要快報事實,滿足公眾對真相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多報舉措,處理輿情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在此過程中,稍有不當還會帶來新輿情,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局面,對于任何一個處置主體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三、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長效機制
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已成為影響校園和諧穩定及學生思想行為的重要因素,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的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機制不僅需要覆蓋廣泛的教育內容,還需結合科學的培養方式,以及高效的工作策略,以實現對學生網絡認知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網絡輿情工作的有效管理。
1.“五育并舉”,全面提升高校師生的網絡認知素養。網絡認知素養是指個體在網絡環境中識別、分析、評價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應堅持“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即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網絡認知素養作為重要內容融入教育。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加入合理使用網絡的相關內容,通過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把握好網絡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念。教學方法上通過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加深和鞏固教育教學效果。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在校內外學生活動中,融入網絡素養主題,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網絡認知素養。
2.“三全育人”,加快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隊伍培育。網絡輿情工作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到網絡輿情工作的效果。高校應堅持“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快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網絡輿情工作隊伍。所謂“全員”,指的是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隊伍應覆蓋黨宣、保衛、教師工作、學工、校友、教務、后勤等多個職能部門,以及各二級院系所等。輿情事件發生的院系所和涉及業務的主管部門是應對工作的責任主體,黨宣、保衛、后勤等部門要配合做好輿情處置。所謂“全過程”,是指輿情發生前和平息后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有人來做工作,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從思想上防微杜漸,避免更多的輿情發生,形成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防治輿情的工作形態。所謂“全方位”,指的是在將輿情的防控意識融入學校各項工作之中,嚴格按照程序,合情合理合規合法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工作。
3.疏堵結合,開拓高校網絡與情工作的新模式。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環境,高校應堅持疏堵結合的原則,既要加強網絡監管,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又要積極開拓新的工作方式,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輿情一旦發生,從主管部門的角度,要充分考慮到輿情的類型和可能引發的輿論風險,拋棄僅靠“管控查刪”應對輿情的“封堵”心態,正面回應社會公眾對于輿情真相的訴求,看到輿情背后的“事情”去解決問題,及時報道事情解決的舉措和進度,進而以“疏導”的方式,將輿論引向正面。具體而言,學校應成立工作專班,至少應分為輿情調查組、事件處理組和信息發布組三個部門。輿情調查組負責及時發現和掌握網絡輿情動態;事件處理組負責與輿情主體開啟對話交流通道,解決輿情所關涉的問題本身;信息發布組負責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真相,引導網絡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4.育人育心,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輿情工作。網絡輿情工作不僅僅是信息的管理和引導,更是對師生心理的關注和疏導。高校應將輿情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他們在輿情事件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引發輿情的事件,往往是長期形成的、難以避免的矛盾問題,而發布輿情信息的第一主體,往往是訴求沒有得到響應,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心理和情緒達到一定的壓力程度后向網絡尋求發泄或者幫助。因而,解決輿情的關鍵是幫助輿情主體在心理層面建立希望,幫助其找到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輿情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工作。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師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建立健全心理支持系統,為師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實際幫助;同時,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防止他們因心理問題導致極端情緒和行為,繼而引發網絡輿情。
5.把握“時、度、效”,提高網絡輿論處置效果。輿情處置考察實際上是一校或者一單位應急處突的能力,要想達到輿情處置的最佳效果,即輿論平息、降低影響、懲前毖后,就必須把握整個處置過程的“時、度、效”。“時”即要及時發現和處置網絡輿情事件;“度”即要把握好處理的力度和范圍;“效”即要追求最佳的處理效果。具體而言,一是高校應建立健全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確保在輿情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響應、妥善處理。輿情處置過程中,時間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時間拖得過長,網絡輿情發酵后果越難以控制,官方回應越及時,大眾對于事件的處理滿意度會越高。二是輿情處置要把握好處理的力度和范圍,避免過度干預或放任自流。有時候過度干預,會引起輿情的反彈,如一些單位遇到輿情第一時間“刪帖”,結果后續輿論一邊倒向發布輿情的一方,而不做干預,危害性大,社會的信任危機也隨之產生。三是要注重處理效果的評估和反饋,在輿情尚未完全平息時,要隨時關注輿情的變化發展,直至風平浪靜。輿情結束后,應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僅反思輿情處置過程中各責任人是否到位,是否有改進的地方,更要全方位回看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進而不斷改進工作。
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的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只有堅持“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疏堵結合、育人育心以及把握“時、度、效”等原則和方法,才能有效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機制,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網絡認知素養和網絡輿情工作的整體水平,為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蔡芝芳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李朝偉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蔡奇出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并講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11).
[2]項贈.后真相時代網絡空間的倫理失范與秩序重建[J].社會科學,2022 (02).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