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利用人類既有的語料庫進行深度學習,不僅能像人類一樣聊天互動,還能撰寫郵件、文案、代碼、論文和翻譯。ChatGPT的出現,表明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人工智能自動生成內容(AIGC)的階段。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既是內容生產者,又是內容生產方式,還是內容自動化生成的技術集合。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紛紛制定了引入GAI的計劃。在國外,2023年1月,有“美版頭條”之稱的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宣布計劃讓ChatGPT“上崗”;2月,英國《每日鏡報》和《每日快報》的出版商Reach成立工作組,探索利用ChatGPT幫助記者撰寫短篇新聞報道;4月,全球首個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新聞報道的平臺NewsGPT面世;6月,旗下擁有200多家報刊的美國報業公司Gannett宣布,計劃在其新聞系統中引入GAI。在國內,2023年2月,百度“文心一言”宣布接入澎湃新聞、封面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上游新聞、海報新聞等多家媒體;2025年1月,中國AI大模型DeepSeek-R1因借助于較少算力資源卻在性能上媲美全球頂尖AI大模型而火爆全網,多家媒體宣布接入DeepSeek;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旗下羊城派客戶端推出接入DeepSeek的“AI記者跑兩會”融媒體產品,成都發布基于DeepSeek自主研發的AI助手蓉小布提供兩會熱點智能解答。然而,我們也應看到,2023年2月,ChatGPT被利用撰寫的“杭州市政府將取消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的假新聞在社交平臺被廣泛轉發;3月,AI合成圖片“特朗普被警察圍毆捕照”在Twitter上廣泛傳播,引發熱議。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驅動的GAI是否為新聞業帶來顛覆性變革?GAI在給融合新聞生產帶來利好的同時,是否也帶來諸多風險?筆者聚焦于融合新聞報道流程上的各個環節,審視GAI在各環節發揮的作用以及融合新聞生產由此發生的革新;并反思GAI給融合新聞生產與傳播帶來的挑戰,希望對新聞業GAI創作和融合新聞生產傳播實踐有所啟發。
一、GAI走進新聞學視野后的行業響應與學界反思
國內外新聞學者對GAI的研究,著眼于其在新聞業的應用現象與挑戰。國外新聞業界對GAI持樂觀態度,認為它的加入能夠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積極推動GAI進入新聞生產環節。國外新聞學界對GAI持謹慎態度,對它的濫用或誤用而產生的假新聞感到擔憂。國內新聞傳播學者認為GAI在革新新聞業態的同時也帶來職業身份解構與倫理風險。
1.國外業界先行,學界認為風險大于機遇。2023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谷歌新聞計劃對來自46個不同國家的105家新聞和媒體機構的記者、技術專家以及負責人進行了一次有關全球新聞機構使用人工智能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超過 85% )曾經使用GAI編寫代碼、生成圖像或撰寫新聞摘要。超過 75% 的受訪者至少在新聞生產的一個環節(新聞采集、新聞制作或新聞分發)使用人工智能。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已經準備好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超過 80% 的受訪者對人工智能將在他們的新聞機構發揮更大作用充滿信心。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
RachelE.Moran等人分析了20家美國和英國媒體的主題為新聞業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共計95篇報道,發現新聞學界與業界對待AI新聞報道的態度不一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者MariselaGutierrezLopez等人認為,AI應用于新聞實踐時會與原有的價值觀、職業習慣和社會文化體驗相互碰撞。AI“深度偽造”給新聞業帶來的信任危機,也是學者關注的熱點。西班牙納瓦拉大學學者AlejoJoséG.Sisona等人認為ChatGPT有“大規模欺騙武器”之嫌,使涉及欺騙的犯罪活動成為可能,必須采取技術手段和非技術措施兩方面限制,減少ChatGPT的誤用或濫用。曾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現為人權與公民新聞網站Witness的負責人SamGregory指出,社交媒體平臺一方面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驅動,另一方面缺乏問責的內容審核機制,新聞事實核查者擔心AI偽造虛假新聞帶來的猛烈攻擊。
2.國內學者的研究聚焦于ChatGPT在新聞業中的應用,認為GAI革新新聞業態的同時也帶來職業身份解構與倫理風險。學者彭蘭認為,相較于ChatGPT,DeepSeek對新聞業的影響并未有本質變化,國內新聞生產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得智能服務并提供中文語料,但也需直面更加現實的沖擊。第一,GAI激發了新聞傳播領域的生態級變局。GAI正在重構新聞生產流程、新聞工作機制,驅動新聞的多模態轉換,并且這種變革將深入到新聞的理念和結構層面。學者鄭滿寧認為,ChatGPT將深度重塑新聞業態,刺激產業鏈重構再造,推動新聞消費更加人性化。第二,GAI推動了人機關系的變革以及人類職業身份的重構。學者陳昌鳳指出,記者的職業身份已從新聞信息采集者、解釋者,轉變成數據的管理者和分析者。智能機器人會替代現有媒介中的部分崗位或分流其他媒介的一些用戶。第三,GAI沖擊著既有的新聞價值和倫理體系,造成了新聞傳播失范、失序。吳小坤等多名學者提出,ChatGPT對新聞生產場域的消解、對傳統的新聞專業價值規范的沖擊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力,都是不容忽視的。
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新聞傳播生態的變革、人機關系的重構、價值倫理體系的失范和失序上。但從生產流程上來審視GAI給融合新聞生產機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GAI重構融合新聞生產流程
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采用GAI輔助記者和編輯的工作,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新聞內容質量。GAI逐步從節日、節氣類的生活報道融入重大時政報道;能夠提供智能信息查詢,實現文字與圖像、視頻的跨模態生成,打造“元宇宙”新聞體驗空間;成為融合新聞生產的新技術,并助力新聞報道精準化分發。融合新聞生產在GAI賦能下迭代升級,生產流程更加專業化、智能化、協同化。
1.跨模態檢索和“對話式”查詢的出現:GAI改寫信息搜索方式。事實核查和求證溯源工作是新聞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環。GAI增加了全新的信息搜索方式,即跨模態檢索和“對話式”查詢。所謂“跨模態檢索”,就是打破文字、圖像、視頻等不同信息形式的語義障礙,能夠以圖搜圖、以視頻搜視頻。由百度智能云提供技術支持的“上游新聞AIGC創作中心”能夠對用戶的搜索需求進行更加準確的理解和分析,進行“跨模態”搜索,提供更加精準的文章、版面和音視頻素材的搜索結果。
此外,GAI改變了傳統的“輸入關鍵詞——反饋搜索結果”的人機協作查詢方式,增加了“人機對話式”信息查詢方式。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GAI精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幫助記者、編輯及時查詢見報內容、歷史報紙版面或音視頻素材,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多模態生成:GAI助力探索融合新聞產品的創新。GAI能夠根據用戶的“提示詞”,通過人工智能引擎自動生成新聞文本,還能實現文本生成圖像、文本生成視頻的融合新聞跨模態生成以及打造虛實交互的元宇宙新聞體驗空間。當前在業內火爆出圈的AI繪畫、AI影視制作以及AI生成NFT數字藏品都展現出GAI數字內容創新的強大實力。有學者預測,GAI有望將虛擬現實和人機交互提升到“所見即所得”“所想即所得”的高度智能化交互的程度。
一是從“現在的助力”到“未來的主力”:GAI賦能自動化新聞寫作。從最早的新聞寫作機器人、算法新聞到ChatGPT新聞,GAI在新聞策劃、新聞創作、新聞編輯等環節不斷提高生成質量,形成人機協作的生成范式。
GAI能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進行流行度預測,幫助記者和編輯判斷新聞事件的走向,提供新聞選題方向。跟以往的自動化新聞作品相比,GAI生成的新聞作品在語法和語義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接近甚至達到人類的寫作水平。2023年,英國《每日鏡報》和《每日快報》的出版商Reach探索利用ChatGPT幫助記者撰寫本地天氣與交通等主題短篇新聞報道。2025年,澎湃新聞基于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解析了來自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等媒體的2543篇全國兩會報道,得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論新質生產力的20個熱頻詞。另外,GAI能夠準確、實時、高效地轉寫媒體的現場采訪音視頻或會議直播等,自動提取關鍵詞和提綱,生成文字稿,協助記者現場快速編輯發布,保證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未來GAI將進入完全自主創作階段,即無須人類干預,就能夠獨立生成新聞作品。而其生產的新聞作品逐漸被用戶認可和接受后,GAI有望成為內容生產主體。
二是智能繪圖:GAI賦能以文生圖。GAI推動新聞行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智力密集型”,激發新聞從業者創新創意的潛能。新華社推出了AIGC時政漫畫創作平臺,工作人員無須具備美術繪畫基礎,只需其提供創意,就能自動生成漫畫作品。人民日報AI編輯部只需要導入一個excel表格,便可自動生成數據動態圖,作為新聞發布的素材;還能根據上傳的文本,自動生成熱詞詞云圖,快速產出數字新聞。2023年人民日報推出的作品《繪說兩會》系列,采用AI繪畫、手繪創意字與實景視頻相結合的方式,梳理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繼續推出“繪說現代化”,用AI視角解說“兩會熱詞”。短視頻《最炫中國風!這支雙語宣傳片是懂中國的》融合了AI繪制的山水畫卷,大氣唯美,成為2023年兩會報道中的爆款。
三是云端剪輯:GAI賦能視頻生成。目前,GAI同樣能賦能視頻生產,從使用簡便性來看有“繁”有“簡”。有的新聞媒體GAI平臺中,AI根據新聞報道的實際需要,預制各類視頻發布模板。記者和編輯借助視頻模板,調用AI配音、字幕、摳像、裁剪等功能,利用特效軟件加入動畫、特效,渲染效果,實現視頻的快速創作、靈活編輯和高質量合成。為滿足不同渠道發布需求,視頻模板還預置了橫版、豎版兩大分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AI云剪輯可自動在直播輸入信號中“找”“選”“編”,90秒智能生產出一條短視頻。有的GAI平臺需要用戶在系統中添加新聞稿、選擇虛擬主播形象、設置新聞場景和背景音樂,然后AI自動生成一條新聞播報視頻。還有的新聞媒體GAI平臺則非常簡便,只要用戶輸入新聞的主題和關鍵詞,AI就自動選擇與之匹配的文字、圖像、音視頻等素材,快速生成一條帶有配音的視頻新聞稿。中國青年報的“青小霞兩會播報”每天智能抓取兩會熱點,自動生成由數字主持人口播的短視頻新聞報道。
四是虛實交融:GAI打造“元宇宙”新聞體驗空間。AI與VR結合,打造虛實交融的沉浸式體驗,在建黨100周年前夕發布的新聞作品《復興大道100號》里已經小試牛刀。該作品融合了圖文聲像、動畫、AI交互等技術,創造沉浸式體驗,再現建黨百年輝煌成就,榮獲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當前AI能夠協助人類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擬空間中復刻現實世界,建立虛實交融、虛實互通的交流通道,打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交互體驗。新聞媒體依靠AI生成的數字主播、數字記者,設置的虛擬場景,打造“元宇宙”新聞體驗空間。2023年,新華社客戶端攜手中國移動咪咕打造“元宇宙看兩會”數智演播室。用戶通過掃描指定設備能夠與克隆人大代表的數智人互動;還可以利用AI相機,自由選擇喜愛的兩會場景,拍照留念。
3.智能分發:GAI助力新聞報道精準化分發。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新聞報告2024》顯示,超七成受訪者通過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或聚合器等方式觀看新聞。相比于傳統的編輯或記者推薦新聞,人們更傾向于通過算法推薦來獲得新聞內容。然而平臺算法往往由于商業利益、意識形態使用戶陷入“信息繭房”,一直被人詬病。因此,我國中央級媒體的GAI系統設計不同的算法推薦模型進行定向推送,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當前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用主流價值觀駕馭算法,讓正能量擁有大流量,引導新聞輿論正向發展。人民日報的“黨媒算法”構建主流價值觀知識圖譜,根據用戶閱讀習慣描摹用戶畫像,建立諸如“時效相關、興趣相關、地域相關”等不同的智能推薦模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總臺算法”精準匹配用戶愛好,實現了從細分內容到爆款內容的突破,用戶數量和活躍度的雙雙增長。GAI的智能算法能夠科學量化“宣傳主流價值”“滿足用戶喜好”“獲取商業利益”等指標權重,平衡好“用戶該看”和“用戶愛看”的內容比例,引導新聞輿論的走向。此外,GAI通過海量數據的處理和超大規模的計算,追蹤溯源、辨別真偽,常態化監測和精準打擊虛假新聞和謠言,做到“疏堵結合”,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氛圍。
三、GAI給融合新聞生產帶來風險挑戰
ChatGPT誕生以來,GAI給人類帶來的是“技術狂歡”還是“技術憂思”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GAI在提升融合新聞生產能力的同時,也讓融合新聞生產深陷新聞內容風險、公眾認知風險和新聞管理風險。
1.內容風險:新聞的真實性受到質疑。GAI能夠根據人類的指令,快速自動生成融合新聞,然而其生成的新聞有“偽造”之嫌,真實性和準確性飽受質疑,存在消解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破壞社會安定的風險。
GAI可能被用來針對社會熱點,制造邏輯清晰、語言流暢的謠言,擾亂社會秩序。2023年2月,杭州某小區業主在業主群直播了利用ChatGPT撰寫一篇題為《杭州市政府取消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新聞稿的過程,之后“偽造的新聞稿”截圖被其他業主轉發,導致假新聞被傳播擴散,最后警方介入辟謠才得以平息輿論。2025年,網民徐某強利用AI編輯功能,輸入社會熱點詞語生成標題為“頂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賭輸光十億身價引發輿論海嘯”的謠言,并通過互聯網發布,引發熱議,造成相關謠言、話題等頻頻登上熱搜榜,嚴重擾亂公共秩序。GAI生成的“真假難辨”的新聞內容模糊了“虛”“實”的邊界,在網絡空間中迅速流動,引發公眾恐慌情緒,形成不良的新聞輿論,擾亂穩定的社會秩序。
無獨有偶,2023年3月AI繪圖工具生成的“特朗普被捕”照片被發布到Twitter上,很快沖上熱搜,2天內關注度達419萬。而據美國《新聞周刊》3月20日的報道,特朗普的支持者計劃組織一場全國性的銀行擠兌來抗議特朗普可能被捕。由此可見,GAI關聯意識形態、國家治理等政治要素偽造的新聞會加劇政治觀點、立場的沖突,破壞社會穩定,造成更嚴重的社會群體撕裂。
2.認知風險:客觀中立的新聞價值取向出現偏差?!翱陀^中立”被視為新聞倫理價值的要素,然而GAI生成的“新聞”在缺乏有效審核、監管的情形下,往往偏離客觀中立的新聞價值取向,使公眾深陷“信息繭房”,存在極化輿論的風險;一些GAI產品本身就具有美西方意識形態,存在扭曲公眾認知的風險。
GAI可以根據社會熱點、敏感話題,生成大量非理性的極端“新聞”言論,再經由智能算法,定向推送給用戶;此外通過屏蔽對立觀點,甚至主動制造沉默的螺旋效果,使得已方觀點不斷擴大傳播面,不斷爭奪、強化公眾認知。民眾一旦深陷“信息繭房”,“從眾心理”促使民眾更加相信被投喂的“新聞”,自認為“窺一斑而知全豹”,很難接受與己相反的“新聞”。
在人機交互中,人類在享受AI技術可供性的同時,也被迫接受西方價值觀的強勢輸入。2022年OpenAI公布了語言模型GPT-3的訓練數據,ChatGPT的開源語料庫來源于7萬多本書籍、網頁爬取語料、社交媒體平臺語料、維基百科語料和GitHub代碼語料,其中英文語料占比高達 92% ,中文語料不足英文的千分之一,這些語料往往具有美化西方的意識形態。2023年中國日報官微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在與ChatGPT交流時,只要涉及新疆話題,其回答都與美國宣傳口徑如出一轍。當技術被意識形態操控時,經由技術生成的新聞難以堅持客觀中立的價值觀,存在扭曲公眾認知的風險。
3.管理風險:版權危機和作者爭議成為頑疾。雖然《伯爾尼公約》不保護“日常新聞或純屬報刊消息性質的社會新聞”的版權,但是“包含了著作權人獨創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報道等作品”的新聞版權依然在保護范圍之內。GAI生成的新聞作品實際上是根據人類指令對以往人類新聞作品的再造和融合,容易引發版權危機。例如,2023年美國《紐約時報》指控OpenAI未經授權使用其大量文章訓練ChatGPT。2024年加拿大多家媒體起訴OpenAI侵犯版權,違規抓取其大量新聞內容,用以開發ChatGPT產品獲利。此外,GAI生成的新聞作品可以看成是人機協作的成果,那么AI能否被認定為作者?AI能否受到著作權的保護?一旦發生版權糾紛,AI的責任主體應該如何確定?這些問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給新聞業管理帶來很大的風險。因此制定一個適用于GAI融合新聞的新型知識產權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四、結語
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引入GAI輔助記者和編輯的工作。GAI使得融合新聞生產流程更加專業化、智能化、協同化。然而GAI也帶來了新聞內容風險、公眾認知風險和新聞管理風險。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如何界定人類新聞從業者利用AI創作的邊界?在融合新聞生產中,人類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AI是否會完全取代人類在新聞生產中的角色和功能?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新聞業界GAI創作和融合新聞生產實踐至關重要。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社一般項目“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電視媒體融合的效能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2340)、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文化認同視域下高質量傳媒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2022/01/9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史安斌,劉勇亮.從媒介融合到人機協同:AI賦能新聞生產的歷史、現狀與愿景[].傳媒觀察,2023(06).
[2]彭蘭.DeepSeek在新聞業的關鍵“著陸點”及其影響 [EB/OL]. (2025-02-21)[2025-03-27]. 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30210590.
[3]陳昌鳳.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實務賦能、理念挑戰與角色重塑[J].新聞界,2023(06).
[4]鄭滿寧.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新聞業:檀變、轉向與應對-基于ChatGPT帶來的新思考[J].中國編輯,2023(04).
[5]吳小坤.ChatGPT信息“革命”對新聞業的沖擊與挑戰[].探索與爭鳴,2023(03).
[6]BeckettC,Yassen MGeneratingChange:AGlobal Surveyof What News Organizations areDoing with AI [EB/OL]. [2O25-04-15]. https://www.journalismai.info/research/2o23-generating-change.
[7]MoranRE,ShaikhSJ. Robots in theNewsand Newsrooms: UnpackingMeta-journalisticDiscourse on the Use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Journalism[J]. Digital Journalism,2O22(10).
[8]Lopez MG,PorlezzaC,CooperG,etal.AQuestionof Design:StrategiesforEmbeddingAI-Driven Tools into JournalisticWork Routines[J].Digital Journalism,2022(03).
[9]SisonAJG,DazaMT,Gozalo-BrizuelaR,etal.ChatGPT: More Than a 'Weapon ofMass Deception'Ethical Challengesand Responses from the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CAI)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4(17).
[10]Sam G.Cameras Everywhere Revisited: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Aidand Inhibit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and AdvocacyUl.Journal ofHuman Rights Practice, 2019(02).
[11]Newman,N.ReutersInstituteDigital NewsReport2O24[EB/ OL].(2024-06-17)[2025-05-07].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 ox.ac.uk/digital-news-report/2o24/dnr-executive-summary.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