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重構傳播格局的智媒時代,法治宣傳如何提升傳播效果?這一議題在第五期中國傳媒沙龍上獲得創新性解答。2025年4月20日,由、、、等單位指導,傳媒雜志社、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主辦的中國傳媒沙龍第五期“跟著微短劇來學法”暨創作計劃評價與創作基地揭牌儀式在西安舉行。來自學界與業界的3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古都西安,共同見證全國首個法治微短劇產學研平臺的誕生,圍繞“微敘事、強連接、深治理”的創作理念展開深度研討,為法治傳播輕量化轉型探索新路徑。
一、平臺筑基:產學研協同打造普法宣傳新陣地
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黨委副書記、校長范九利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微短劇等新媒體、新技術、新工具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基地的成立旨在構建集法律知識、傳播規律與創意實踐于一體的創新平臺,產出更多優質作品,為構建“微短劇 ∣+ 學法”普法新模式、提升全民法治素養、促進法治中國建設貢獻西法大力量。
法律不僅是文本,更是人民權益的載體。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在致辭中強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微短劇為培育公眾的“法感情”、喚醒公眾的“法共鳴”、推動公眾自覺維護與運用法律提供了契機。此基地成立的戰略價值在于:一是破解“接近性”難題,將復雜法治議題具象化為生活場景;二是創新“輕量化”模式,適配數字化時代的碎片化學習需求;三是通過“情感化”敘事,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化表達。他對基地未來創作提出三個維度建議:在價值層面,既要彰顯執政黨推進法治建設的治理智慧,又要浸潤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在內容層面,應聚焦民眾“身邊的法律”;在傳播層面,需構建“法學 :+ 新聞傳播學”的雙向校驗機制,確保專業性與傳播力有機統一,真正實現“讓紙面法條成為生活指南”的法治文明新境界。
國家廣電總局于2024年聯合多部委和媒體單位共同發起“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創作計劃,旨在以微短劇的情景化、沉浸式敘事賦能法治宣傳教育。基于此,副院長崔海教認為,進一步完善微短劇與法治宣傳雙向賦能的普法新范式應構建“四維升級”路徑。一是提升傳播效能,依托平臺算法推薦機制實現精準覆蓋,構建“短內容驅動 + 長效普法”的傳播閉環;二是創新內容表達,打破“法條復讀機”模式,以生活化、沉浸式、雙向互動的普法場景真正激活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內生動力;三是深化技術賦能,運用司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普法需求,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質變升級;四是跨界協同共創,構建“法治 + 文藝
科技”協同機制,全面提升普法工作效果。
微短劇不僅是娛樂載體,更是普法的創新陣地。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微短劇委員會會長闞平在致辭中指出,2024年微短劇用戶突破6億,其中法律題材的播放量同比增長 320% ,《民法典十二時辰》等現象級作品已然驗證微短劇等新傳播方式在法治宣傳教育方面的巨大潛力。她期待,與會嘉賓及相關單位能夠在共筑內容精品化標準、共謀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建法治微短劇專項評測體系三方面加強合作,攜手打造有筋骨、有溫度、有流量的法治微短劇。
二、效能突圍:多維破解專業性與傳播力割裂困局
本次傳媒沙龍另外舉辦了四場圓桌對話,第一場圓桌對話“讓法治微短劇更好發揮普法效能”由研究生院院長任孟山教授主持,在本場對話中,專家學者圍繞法治微短劇創作中法學如何確保準確性、新聞傳播學如何把控傳播規律、行業實踐如何注入市場洞察以及三者如何協同破解“專業性與傳播力割裂”普法效能難題展開研討。
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楊琳教授指出,互聯網為微短劇的繁榮提供內容平臺和受眾基礎,但類型化創作導致的價值遮蔽風險、爽感敘事與法理嚴謹的平衡難題、快餐模式引發的審美降維危機、題材扎堆暴露的內容創新困境這四大隱憂逐漸顯現,其破局之道在于尋找法律認知盲區,走精品化創作路徑。一方面,建立專項評測標準,兼顧法律嚴謹性、劇情吸引力、普法轉化率;另一方面,融合豎屏美學,實現“硬核法理 + 柔性敘事”的藝術表達。微而不弱,短而有力,使3分鐘微敘事真正成為法治文明的數字載體。
孫憲忠在發言中繼續深入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法理念。他表示,作為我國法學和新聞傳播教育的重鎮,在創新普法方式上具有獨特優勢,要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打造一支既懂法律又擅傳播的復合型普法隊伍,為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注入新動能。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專家組成員、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陸先高針對法治微短劇作為互聯網內容產品的本質屬性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精準錨定下沉市場學法需求,將內容形式與受眾群體信息消費特征相結合;二是構建真實案例轉化機制,從法治微短劇的“供給側”推進改革,與公檢法司合作建立案例庫,一案一策進行藝術加工和有效轉化;三是處理好情與法交融的敘事平衡點,通過情感沖擊強化法理認知,同時規避內容被斷章取義等輿情風險,實現普法效果與傳播安全的雙效統一。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兼新媒體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冬梅認為,重大法治議題、社會熱點與民生焦點問題理應成為法治微短劇的創作源頭。法治微短劇創作只有在堅持價值引領、嚴控導向偏差的基礎上注重法律內容場景化傳播、分眾化傳播,避免生硬植入、千篇一律,在場景藝術化、多元化的創新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更好發揮普法效能,促進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在全體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地方政府法治建設研究中心主任王周戶教授指出,法律規范雖抽象枯燥,但每條條款都植根于社會經濟規律與文化現實,普法的核心在于闡釋“為什么”而非強記條文。新時代普法需從“傳授真理”轉向“共同探索”,用微短劇等形式講好法治故事,讓公眾在具體案例中感知公平正義,尤其是理解法律承載的思維方式與文化價值。
三、生態重構:溫度敘事與深度治理的共生邏輯
第二場圓桌對話由傳媒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楊馳原主持,圍繞“用好微短劇,讓普法既有溫度又有深度”這一話題,各位專家學者在平臺作用的有效發揮、行業發展的法律支撐、創作人才的協同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并形成共識。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微短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躍明結合微短劇“繁星指數”評測體系實踐經驗,向高校創作者提出了核心建議,即從始至終貫徹精品意識。在選題階段,對標行業標桿作品進行高水平策劃;在劇本創作核心環節,從人物設定、矛盾沖突等維度深度打磨;建立前置指導機制,暢通行業專家溝通渠道。通過“精品導向一劇本筑基—專業護航”模式,切實提升高校創作者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效能。
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任田水泉認為當前法治微短劇創作面臨三大瓶頸:一是敘事模式固化,長劇變短劇卻仍沿用英雄敘事的傳統影視邏輯,過度側重司法人員形象塑造,反而弱化普法實效;二是選題定位偏差,刑事司法等部分專業領域議題超出公眾認知需求,易引發理解混亂甚至負面引導;三是創作視角錯位,以執法者而非當事人視角展開敘事,難以觸發受眾共情。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學院)院長蔡斐教授以“三合兩案兩規”系統闡釋對于法治微短劇的創作建議:“三合”指合法合理合民意,即著力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兩案”指個案和類案,即需搭建從個案到類案的認知橋梁,形成長效法治浸潤;“兩規”指法律規定和傳播規律,即尋找法治精神與藝術表達的最大公約數,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小故事講透大道理”。
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教授、陜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黨雷認為,中國從1986年開始“一五”普法至今,其模式發生了從送法下鄉到多元參與、從單一渠道到多元渠道、從部門送法到全民參與、從普遍普法到精準普法、從學理普法到實踐普法、從線下普法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普法等六個方面的轉變。微短劇作為符合當今普法工作發展趨勢的“輕騎兵”具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用戶本位的內容革新,以網感敘事重構法理表達;二是技術賦能的傳播迭代,以場景創新和效果反饋提升作品水平;三是產業治理的范式躍遷,對其自身發展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治理,推進行業健康前行。
四、媒介革命:雙擎驅動下的生產范式躍遷
技術與創意如何賦能“跟著微短劇去學法”是第三場圓桌對話探討的主題,本場圓桌對話由闞平主持,四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重構生產鏈條、創意激活法理轉譯等方面充分論證技術與創意雙擎驅動的法治微短劇創新發展路徑。
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范玉吉教授指出,傳統法治宣傳模式在智能媒體時代面臨渠道失效與受眾脫節的雙重困境,要完成從“我傳你聽”普法宣傳到“你需我應”法治服務的轉變還需要突破三大技術難題:一是案例智能篩選,運用司法大數據和情感計算模型識別人民法院案例庫中高共鳴度的議題;二是內容生成革新,探索多模態大模型視頻生成與法律知識圖譜的融合應用;三是傳播精準觸達,依據用戶法律需求實施分層推送,依據用戶法治認知動態調整議題的敘事強度,使微短劇真正成為數字時代的“移動法治課堂”。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徐州教授對基地未來發展提出四點期待:一是增強責任意識,提升受眾法治素養,彌合法治認知鴻溝;二是增強回應意識,避免預設宏大敘事的“冷啟動”,需跟進民眾共同矚目的“熱焦點”;三是增強攻堅意識,不僅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在理論傳播方面也應有所作為;四是增強品牌意識,樹立“學院派”法治微短劇的品格、風氣和標準。
北京青年報深度調查部主任記者、資深媒體人徐焱認為可以通過微短劇實現法條“軟著陸”。此外,他從技術倫理的視角強調了AI技術在微短劇創作中的局限性。他認為,技術應用應止步于輔助工具層面,核心創作必須由人類主導。普法傳播的本質是法治精神的真實傳遞,需在技術創新與內容保真間建立防火墻。
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邢小俊教授指出,在法治微短劇發展中,技術賦能通過大數據洞察用戶需求,進而在內容創新中轉變敘事視角,打破“權威說教”定式,以實現傳播模式從單向輸出轉向雙向互動,內容分發從廣域覆蓋轉向精準觸達,價值傳遞從刻板宣導轉向情感共鳴。
五、雙向賦能:共拓法治傳播未來圖景
主流媒體如何賦能“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圓桌對話由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琦教授主持,來自主流媒體的行業專家通過案例拆解與理論互鑒,從政策解讀、學術研究、創作實踐等方面深度探討了主流媒體如何以微短劇為載體,實現法治精神從“云端”到“指尖”的認知重構。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彭誠認為,眾多成功作品已經驗證“主旋律 + 微短劇”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普法微短劇賽道的獨特價值。當前,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專項已發布37部推薦片單,最高檢立項的30余部作品也在陸續推進。此間,主流媒體在傳播環節發揮“上宣”功能,能夠通過權威渠道擴大法治微短劇聲量。她指出,微短劇雖起源于下沉市場,但其6億用戶基礎實為法治傳播的天然陣地,希望主流媒體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實處著力,將微短劇納入法治宣傳主流體系,實現司法宣傳與大眾傳播的雙向價值提升。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中國食品報》總編輯劉彤認為,微短劇創作內容豐富,在食品安全領域大有可為。他指出,主流媒體賦能微短劇須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心懷對法律的敬畏,二是心懷對公眾的責任,三是心懷對創作的專業追求,以嚴謹的態度打磨作品,堅決杜絕粗制濫造,確保內容質量,發揮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
《西部法治報》社長鄭棟指出,法條轉譯是法治傳播業界的難題。結合省級法治報資源稟賦和媒體轉型時代背景,他提出主流媒體在助力法治微短劇的過程中應發揮三大核心作用:一是建立內容篩選機制,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二是構建專業審核體系,避免法律條款被斷章取義或誤讀;三是堅守價值導向,發揮“防波堤”作用。主流媒體要為精品微短劇賦予大聲量,提供輿論支持,使之真正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傳播載體。
《民主與法制時報》理論版主編薛應軍提出,主流媒體賦能微短劇需堅守雙重專業立場,既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又要注重發揮法律媒體專業優勢。他建議構建三方協作機制:法學專家提供案例庫支撐,新聞傳播團隊完成視聽轉化,法治媒體建立垂直內容平臺進行成果孵化。同時,高校創作者應強化建設性思維,在揭露問題、剖析問題的同時也探索解決方案,使微短劇既承載法理深度又具備實踐指導價值。
六、結語
本次中國傳媒沙龍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法治傳播進入“微短劇 + ”的融合發展新階段。“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創作計劃評價與創作基地將整合內容生產、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三大核心要素,著力構建“創作一傳播一反饋”的閉環生態體系,推動法治微短劇實現從普法工具到文化現象的跨越,加速構建全民參與的法治文化傳播共同體,真正實現法治精神在智能媒體時代的“破圈”與“入心”。
(作者單位)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類文明新形態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溯源研究”(項目編號:2024M004)、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類虛擬仿真課程建設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JYB2022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