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中廣聯合會等中央部委和行業組織的指導推動下,“改革、創新、突破”成為中國傳媒人的集體行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上海廣播電視臺(集團)以“智能化、超清化、移動化”為主攻方向,在全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勇當排頭兵和先行者;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作為全國第二家提出系統性變革的省級廣電媒體,落實江西省委要求,在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廣播電視局的領導和支持下,緊扣意識形態、公共服務、技術產業三大屬性,啟動“135”改革計劃,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廣泛關注。
今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平臺逐步開放應用接口,為主流媒體及其系統性變革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技術升級路徑,傳媒行業在智能化轉型中迎來了降本增效的關鍵“窗口期”和深化改革的整體“提速期”。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雜志社因勢而謀,以“系統變革智啟未來”為主題,邀請業界學界的領軍人物、理論大家共聚江西撫州,在“有夢有戲”的寶藏之地舉辦2025傳媒年會,共同探討如何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為推動行業系統性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業界學界匯集的智慧和力量,將為AIGC的傳媒應用校準可持續發展路徑,在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強化AI的重塑效應,推動打造更多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一是推動完善標準,保障行業規范發展。標準是行業發展、產品升級的重要牽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將于2025年9月正式實施。該辦法要求對由AI生成的音頻、視頻、文本、圖像內容進行顯著標識,強化公眾知情權,防范虛假信息傳播。在此之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陸續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數字人身份標識規范》《數字虛擬人技術要求(GY/T411-2024)》等文件,分別確立了數字人的注冊認證機制與系統技術標準。期待業界學界共同推動構建更加完備的政策框架,為“傳媒+AI”的有序發展和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是推動協同創新,促進資源有序利用。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打造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體制優勢、行業優勢。就大多數中國媒體而言,核心市場在主業,主要競爭在本地。在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的過程中,期待更多媒體共同探索‘ 1+N′′ 的行業協同共享創作機制,放大系統優勢、疊加社會影響、降低行業內卷、整合用戶價值、匯聚發展合力。2024年年初以來,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重點打造“長天新聞”,對內改革生產要素的跨平臺系統整合體系,對外探索全網熱點事件的大時段跨省直播聯動機制,通過集約化內容生產和宣推,提高內容質量、節約宣傳成本、比拼執行效果、擴大節目影響,有效提升了內容精品率、優品率,有序形成了臺、網、微、端共享共推優質內容的生動局面。一年多來,“長天新聞”僅公益類直播就多次上榜全國廣電新媒體聯盟榜單前十,為6名重病患兒及同類型病患籌得善款700多萬元。
三是推動未來布局,探索傳媒迭代路徑。媒體融合跨過“十年之痛”,主流媒體從“新手營”邁向“深水區”,逐漸適應互聯網規則和打法。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發布的《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報告指出,全球已有 10.2% 的媒體設立了相應機制,將人工智能引入生產流程; 41% 的媒體正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鼓勵和支持部分新聞業務板塊試用AI技術。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技術,讓主流媒體歷史性地與商業平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系統性變革過程中,主流媒體需要保持對高新技術的敬畏,提高對前沿技術的洞察,增加對應用技術的投入,強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對各自媒體的支撐作用,加快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呈現、新服務、新應用和新賽道的研究部署,通過“換道超車”“換車超車”,共同拓展主流媒體新版圖,合力塑造主流與論新格局。
400多年前,湯顯祖在撫州臨川創作《牡丹亭》時曾感慨:“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如今面對人工智能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主流媒體更應主動擁抱新興技術,大膽求索,借數智之力助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于新時代新征程突圍破局、蝶變躍升,在主流與論場盡覽“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