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發展,由媒介構建呈現的景觀社會數智化進程加速,而大眾認知世界的視覺感官作用也得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智時代的傳播場域中被賦予新的活力,以多元視聽藝術形式被展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頗具別樣風采,比如,《中國書法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優秀文化類節目便是將數智技術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產物。但也有節目僅將技術作為噱頭,堆砌視聽奇觀強化觀眾感官,在刺激消逝后,節目內核難以延續。針對這些問題,文化類節目應如何破題?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言象意”審美思想提供了創新思路。
“言象意”緣起《易經》的卦象系統,于《易傳》成形并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獨特美學表達體系。孔子認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老子倡導“希言自然”“道隱無名”—“言”被視為展現“意”的工具,與“象”共同作為現實存在,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但語言文字構筑的“言”具有局限性,“意”被“言”和“象”表達前,常處于復雜微妙的混沌狀態,如莊子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化類節目的中華美學視聽表達創新,可立足“言象意”審美思想并超越“理解一闡釋”的邏輯層次,在數智時代開辟更深層次的意義空間與傳播場域。
一、形神兼備以立象:“文化 + ”深化美學核心
為求完整表達“意”,哲學家將“象”作為中介,即物象、形象及其象征意義;“意”能通過“象”表達,“象”
亦可通過“言”描繪,“言”與“象”無法割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中,久遠時間跨度與異維地理空間容易形成“言”“象”的斷裂屏障,而數智技術的異步輸出和跨時空特質能彌合這些裂點,讓觀眾以“形神兼備”的視聽形式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與藝術震撼,“文化 + 數智”由此強化了文化類節目中華美學視聽表達的核心功能。
1.形態之象:多重藝術跨界融合。文化類節目通過數智技術加持的視聽鏡頭之“言”,綜合描繪出戲劇、音樂、舞蹈、動畫等不同藝術形態之“象”,搭建觀眾與文化美學內核共鳴的橋梁,使歷史文化經典實現了青春化表達,中華傳統文化蘊藏之“意”得以被傳遞。比如,《舞千年》突破了傳統舞蹈節目的表演窠白,依托5G通信實現三維、AR等技術的創新運用,在舞臺呈現“文化 + 舞蹈 + 戲劇 ∣+ 影視”的多重藝術形態之“象”,以藝術跨界融合營造出古風濃郁、文化璀璨的中華美學意境,使觀眾感受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文化生命力。《2023清明奇妙游》融合“詩歌 + 繪畫 ∣+ 典故”等多元形態之“象”,演繹出多個朝代的清明故事,表達了清明時節的情感承載和國人的生活美學。這類文化類節目遵循差異化的藝術規律和共通的文化內核,利用不同藝術形態之“象”進行有機組合,借助XR/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視聽新技術,以融合共生實現審美形態創新。
2.敘事之象:強化異維時空交互。“象”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結合的承接點,能夠脫離時空桎梏,借助特定敘事手法達成觀眾與文化間的異時空交互。敘事手法成為觀眾與中華美學文化內核聯結的中介物之一,敘事之“象”由此形成,并在數智技術賦能下創新更為豐富的手法。《典籍里的中國》結合了環幕投屏、AR等舞臺呈現技術和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拍攝手法,創新鏡頭語言完成跨時空對話,在展現陳濟如何“悟道”時,通過構建湖水映月、星辰運轉的瑰麗視覺畫面展示原本“不可見”的內心世界。《古韻新聲》則將自光轉向古代民間生活,在節自中融入了古人生活的真實情境,以溫馨的生活流敘事之“象”讓觀眾在影像中與古人產生跨時空聯結。數智時代的新興媒介技術能制造感性幻象,以鏡頭語言強化節目觀眾的視聽感官效果,讓傳統文化之“意”在敘事之“象”的深層釋義中,與觀眾形成異維空間交互,進而實現中華美學的“當代性表達”。
3.審美之象:共鳴構筑文化認同。文化類節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意”的美學視聽表達,同節目制作者和觀眾等關鍵個體的審美之“象”密不可分,即在個體對節目內容感知及共鳴的基礎上,融合主觀情感形成審美認知。構建審美之“象”的重點在于節目與觀眾交互的過程中,能否通過形象傳遞情感并得到認可和共鳴,以實現審美體系自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深長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內核具有磅礴的生命力,文化類節目要將其轉化為符合數智時代觀眾媒介使用習慣的新故事,引發情感共鳴以達成觀眾的審美認同。比如,傳統文化中的“金剛”象征無堅不摧的力量和堅強意志,蘊含辟邪與守衛一方的意義,是種可感知、可聯想的審美之“象”。河南衛視《七夕奇妙游》中的《龍門金剛》舞蹈節目借助該藝術形象刻畫出中華民族的堅韌性格和勇毅自強的民族文化精神,觀眾在視聽層面捕捉到“象”的瞬間就能感知傲然不屈的精神意境。審美之“象”的精準構建能夠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有效提升節目中華美學視聽表達的空間飽滿度和文化傳播效能。
二、虛實交融以盡意:“意境 +| ”建構美學景觀
幽微難明的“意”需要依靠頭腦想象而抽象存在,“象”則是現實中存在的直觀物象,以實言虛、虛實交融是“言象意”美學中“立象盡意”的顯著特征。文化類節目借助數智視聽技術,在延續中華美學傳統意境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優秀文化資源,以生成虛實交融的“盡意”方式推動技術與文化的互構,從而營造美學視聽表達的創新景觀。
1.審美意識:立象盡意以達“神與物游”。中華美學繼承延續了“言象意”的美學觀點與思想,將精神上的獲得感和意趣性作為追求目標,體現出立象盡意、境生象外的民族性審美意識,即借助形象傳達意義并構建意境,此含蓄式審美意識從根源上影響著大眾審美的心理活動。中華民族在審美活動中為與自然萬物產生情感共振,常將個體或群體情感與萬物聯結,追求“神與物游”的審美境界及精神自由。《山水間的家》系列節自以“家”和“山水”為核心,在描繪新時代山水間鄉村巨變的過程中,將鄉村振興故事與秀麗山水景色創新聯結,借山水之形表達鄉村美好圖景。同時,文化之“意”的映射也會喚醒觀眾的審美意識并產生多元認同,如《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等節目,聚焦古代建筑、歷史文物、非遺工藝等多重文化之“意”的承載物,民族性審美意識在節目的映射過程中被觀眾感知并意會,與個體情感與思想融合后會產生更深層次的審美境界并持續提升文化認同。
2.精神內核:和諧共生致意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認為自然賦予了天地萬物以鮮活的生命力,他們重視自然在美學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歷經歲月洗禮,其精神意義、民族精神和審美表達內核始終未變,致力于形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總臺春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女子群舞“青綠”的段落,演員的青綠色宋制服飾和形似山峰的發髻象征自然與文化,而望月、險峰、臥石等動作則代表《千里江山圖》中的山、河、日、月,以虛實交融再現了古人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內核通過創新的美學景觀得以有效表達。《中國書法大會》的演播現場在視聽表達上脫域于室內空間,被延展至天地自然之間,花草蟲魚、山河流水等元素囊括其中,書友臨摹觀賞的場景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天人合一”的神韻在節目中跨越時空界限被觀眾感知體驗。
3.虛實相生:沉浸視聽拓寬美學邊界。數智技術能夠對時空場景進行虛擬重構,借助第一人稱拍攝視角引導觀眾跨越“第四面墻”,成為中華美學在視聽表達中的具身體驗者。例如,央視《2017中國記憶》攝制組運用VR技術拍攝秦始皇陵兵馬俑現場,以全景式視野覆蓋景區,觀眾跟隨VR鏡頭能“身臨”兵馬俑陣列與其“并肩作戰”。文化類節目還可以通過不同的空間搭建模式,打造虛實結合、沉浸交互的視聽景觀。河南廣播電視臺《端午奇妙游》重現了洛水女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絕美風姿,“水”作為沉浸式視聽體驗的象征性介質,讓觀眾擁有置身水下世界的具身感,從而在精神層面獲得多重審美感知。《中國考古大會》借助打造視聽場景的主舞臺和拓展神秘空間的副舞臺,以“AI+VR”的數智化創新將兩個舞臺完美拼接,為觀眾沉浸式體驗考古提供技術保障。沉浸式交互感知技術能夠有效拓展美學視聽表達邊界,而觀眾在多維沉浸交互中會感受到更為多元立體的文化意境。
三、意象共生:文化類節目“數智 +′ 深化美學表達
“言象意”美學思想注重“象”與“意”合,即外在物象與主體的情感思想交流需實現共通,形成“象”中含“意”。在審美接受過程中,“意”常會超脫具體物象,但“得意忘象”“專象忘意”皆不可取,美學表達的“意象共生”須二者密不可分。因此,文化類節目在數智時代可立足審美、技術、產業等方面拓展“數智 + ”意象共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探索深化路徑。
1.審美:立足數字人文增強媒介體驗。文化類節目通過“意象共生”可以在審美共存的前提下依托于數字人文增強觀眾的媒介體驗感,以技術創新“象”的呈現方式同時深化中華美學“意”的表達。數字人文基于“人一時一地一事”的關聯視角思考人文本體數字化路徑,從時空一致性角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可視化呈現方式,將人、事、物置于線性時序構建虛擬空間,進而激活文化基因并變革知識生產方式。文化類節目以數字人文審美融入傳統文化敘事元素構建美學虛擬空間,將觀眾媒介體驗作為深化視聽表達的路徑要點,通過可視化手法突破時空限制,對“象”進行多維呈現,創造出更具時代生命力的審美意識,引發觀眾對于中華美學的共通感知。而青年群體在互聯網新媒體語境下更重視立體動態、多感官融合的媒介體驗,喜好直觀刺激的濃烈審美感知。因此,文化類節目的中華美學視聽表達深化路徑構建,要重視青年群體的審美感知偏好及更多群體差異化的審美特征,在數智時代的新興景觀社會中形成審美共存的平衡狀態。
2.技術:跨屏互動提升觀眾交互體驗。文化類節目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互嵌,還要考慮數智時代的新技術特征與觀眾審美變化,充分結合技術、觀眾等層面達成全方位的“意象共生”。首先,VR頭顯、AR眼鏡、AI眼鏡等設備應用場景的擴展,為文化類節目的跨屏互動乃至無屏互動提供深化路徑,“象”具備了更多元的構建模式和更廣闊的媒介空間。文化類節目要針對性地生產能適配不同平臺設備的多樣態內容,發揮渠道優勢觸及更多群體,深化其對意象表達的感知及美學交互體驗,立體呈現傳統文化的藝術性與豐富性。其次,數智時代的觀眾受新技術新特性影響,審美從單向接受式逐漸轉向參與式,在與節目內容之“意”產生共鳴后,會自發通過二創、Cosplay等形式參與傳播,并在交互過程中形成文化共生——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核心強化民族共同體構建,讓文化自信的共生能量不斷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3.產業: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從美學表達的角度,觀眾的文化類節目觀看行為和視聽體驗依托于特定的文化、制度與社會關系,通過節目內容構建的“象”去理解和品味“意”,這并非只是生理活動,更是精神層面的感知與認可。意象共生的文化類節目能激發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共鳴及價值認同,并帶動文旅領域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比如,《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開發了多款文創產品;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國節日”系列節自的廣受好評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只此青綠》在2022年春晚大獲成功后線下演出一票難求。由此可見,文化類節目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并形成產業鏈,不僅能實現線上線下整合傳播,將中華美學的視聽表達內化于日常生活,還能引導資金支持更多具有美學內涵的優質文化類節目。文化類節目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的探索,要融合數智時代的新技術、新媒介及當代美學視聽表達,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并借助IP傳播拓展文化空間,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持續創造新時代價值。
四、結語
數智時代景觀社會中的視聽影像能夠更直接地“盡意”,引導觀眾通過視覺體驗情緒、事件乃至思想。文化類節目的鏡頭之“言”,構建了形態、敘事、審美等感性具體之“象”,傳達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精神內核以及虛實相生等美學之“意”。在主流媒體推進系統性變革的趨勢下,文化類節目如何利用數智技術深度挖掘并創新闡釋傳統文化進而深化美學表達,成為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工作者的新時代命題。文化類節目在數字化、智能化語境中若還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式的再現,會導致與數智時代的創新場景缺乏鏈接。值得注意的是,斷鏈的時空鴻溝或將影響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但過度迎合流行的視聽表達亦會消解中華美學的厚重感和嚴肅性。數智時代文化類節目的中華美學視聽表達不僅要蘊含傳統文化內核,更要結合新興技術“立象”并“盡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表達”創新提供深化路徑,更有效地構建兼具傳播廣度與內涵深度的視聽美學。
(作者賀艷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衛成杰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重大項目“新媒體語境下影視傳播的新形態研究”(項目編號:2023ZDZJ47)、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國際傳播體系建設中社交機器人輿論干預的影響與風險治理研究”(項目編號:CYB231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奎英.“道不可言”與“境生象外”——莊子語言哲學及其對意境論的影響[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
[2]曾一果,孔一諾.“數字意境”: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視聽藝術中的審美呈現[]:中國電視,2024(03).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