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影視藝術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新時代賽續中華文脈、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數字媒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戲劇影視創作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號召,借助新的傳播形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推動更多戲劇影視作品走向世界舞臺,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做出了有益嘗試。在這一背景下,戲劇影視藝術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如何在內容創新的基礎上精準對接海外受眾需求,全面提升戲劇影視藝術國際傳播效能,成為函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由中國傳媒大學甘羅嘉、吳華秋所著的《人民的藝術——國際傳播視野中的戲劇影視研究》一書,分別從戲劇、電影、電視、動畫與網絡視聽等藝術門類出發,對中國戲劇影視藝術在跨文化語境中的傳播實踐進行梳理與考察,系統回應了當前中國戲劇影視藝術國際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命題,為新時代中國戲劇影視藝術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與實踐啟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民族歌劇國際傳播的流變歷程。本書首先對《白毛女》《劉三姐》等民族歌劇的流變歷程進行梳理,并從《劉三姐》國際傳播的實踐中提煉出雙層景觀性想象的創作模型。在作者看來,《劉三姐》經過長期的故事流變后形成了恒態表達與革命性表達之間的平衡,二者在電影中體現為一種雙層的景觀想象,而這正是《劉三姐》在國際傳播中大獲成功的關鍵。在第一層景觀中,前現代式的表達不預設任何政治立場,而是通過自然山水及民族服飾、建筑等元素展示形象和構建幻想,引導習慣于視覺接收的觀眾順其自然地進入第二層景觀世界。同時,作品對第二層景觀的塑造則采用了一種沉浸式的隱性表達,將對紅色文化的闡發隱含在普通勞動階層的自然訴求與相應運動中,從而避免了過于直白和強烈的政治傾向。這就讓《劉三姐》影片在國際傳播初級階段具有了藝術性優勢,為海外觀眾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和傳播價值。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影視敘事。針對當前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困境,本書還以《英雄》《與魔鬼共騎》《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影視作品為例,對張藝謀和李安等電影大師在跨文化敘事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深入剖析。在作者看來,張藝謀在商業電影《英雄》中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還通過視覺奇觀和宏大敘事構建中式奇幻世界,成功吸引
了海外觀眾的眼球,為中國商業片的全球化表達提供了重要參考。李安的電影作品則始終聚焦文化沖突與人性困境的深層互動,通過“家”這一核心場域構建起跨越東西方文化藩籬的敘事橋梁,將個體身份認同危機、代際倫理沖突與跨文化對話融入家庭敘事,形成了具有哲學深度的影像表達體系。此外,本書還分析了國際傳播視角下的四大名著改編劇與武俠劇、享譽世界的民族經典動畫等案例,揭示了中國文化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創新性轉化機制,為中國戲劇影視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表達與傳播提供了有益啟示。

數字時代網絡傳播的路
書名:人民的藝術——國際傳播視野中的戲劇影視研究
作者:甘羅嘉吳華秋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定價:58.00元
徑革新。在數字時代,短視頻成為主要的媒介形式,促使戲劇影視藝術創作、存儲以及傳播的具體機制發生深刻變革。針對數字時代網絡傳播呈現出的新特點,本書創造性地將傳統民歌藝術理論遷移至短視頻創作研究領域,將網絡短視頻分為“勞動”短視頻、“山歌”短視頻、“小調”短視頻及“敘事”短視頻四種類型,為短視頻創作研究提供了完善的理論框架。其中,“勞動”短視頻是一個極其常見且重要的類型,其主要通過短視頻方式來記錄勞作場景,與傳統民歌藝術中的勞動號子發揮著近似的功能。例如,國際傳播領域的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正是通過對勞動過程的記錄將中國鄉村田園、美食服飾與傳統技藝展示給世界,帶給觀眾以勞作的愉悅與收獲的欣喜,用最質樸、真誠的視頻畫面和語境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輸出。同時,本書還針對當前網絡短視頻的創作生態展開深入分析,從短視頻表現元素、熱點內容及商業轉化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