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食堂承載著為廣大學生及教職工提供日常飲食的重任,其食品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師生的身體健康。然而,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和食堂管理的復雜化,食品安全監督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嚴峻。傳統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模式往往存在信息孤島、監督效率低下、參與主體單一等問題,難以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食品安全形勢。因此,探索并優化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的多方合作模式,構建一個政府、學校、食堂經營者、師生及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協同治理的監管體系,對于提升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師生飲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多方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一)保障師生健康,維護校園和諧
高校食堂作為師生日常用餐的主要場所,其食品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師生的身體健康。食品安全問題一旦爆發,不僅會危害師生身體健康,還可能引發社會輿論關注,影響校園的和諧穩定。因此,保障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是維護師生健康、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石。多方合作模式的引入,能夠集合政府監管部門、學校、食堂承包經營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師生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到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中來。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發揮各參與方的專業性和資源優勢,形成合力,對食堂食品安全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督和管控,從而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率,為師生提供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
(二)提升監管效能,強化責任落實
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往往存在單一主體、力量不足、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食品安全隱患難以得到有效控制。而多方合作模式的引入,則能夠顯著提升監管效能,強化責任落實。首先,多方合作模式下,各參與方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基礎上,能夠形成協同作戰的監管格局。政府監管部門負責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監督檢查和評估等工作;學校作為食堂的管理者,負責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監督;食堂承包經營企業則負責按照相關規范和標準,嚴格進行食品的加工、制作和銷售等環節。第三方檢測機構則提供專業的食品安全檢測和評估服務;師生和社會公眾則通過參與監督、反饋意見等方式,對食堂的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監督。這種分工明確、協同作戰的監管模式,能夠確保食堂食品安全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監管和控制。其次,多方合作模式下,各參與方之間的責任追究機制更加完善。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迅速查明原因,明確責任主體,并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這種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能夠有效震慢違法違規行為,增強各參與方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從而推動食堂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促進管理規范,提升服務水平
多方合作模式的引人,有助于推動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在合作過程中,各參與方可以共同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規范性文件,明確食品采購、加工、制作、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和標準。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實施,能夠確保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同時,多方合作模式還能夠促進食堂服務水平的提升。在合作過程中,各參與方可以共同研究和分析師生的飲食需求和習慣,結合食堂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和菜品搭配方案。通過不斷優化和調整菜品結構、提高菜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滿足師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食堂的整體服務水平和滿意度。
(四)增強社會信任,構建共治格局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乎校園內部的安全穩定,還涉及社會輿論和公眾信任的問題。多方合作模式的引人,能夠增強社會公眾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通過公開透明的監管方式、及時準確的信息發布和積極有效的互動溝通機制,可以讓社會公眾更加了解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狀況和管理措施。同時,鼓勵和支持師生、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到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這種共治格局的構建,有助于提升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為高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現狀分析
(一)政府監管存短板
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督的主導力量,在推動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要問題在于法規體系的不完善與滯后性,部分法規難以適應新時代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難以有效約束和規范食堂經營行為。其次,信息共享機制的建設進展緩慢,阻礙了監管信息的即時流通與共享,影響了監管效率。再者,政府監管部門的檢查頻次與覆蓋面有限,加之監管技術和手段的相對滯后,難以實現對所有高校食堂的全面覆蓋及高效精準地監管。最后,政府在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給學校和食堂經營者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限制了整體食品安全環境的優化進程。
(二)學校管理水平不足
部分高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顯著不足,具體表現為尚未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體系,這容易導致食堂管理的不規范與責任歸屬的不清晰。同時,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化的建設進程也相對滯后,難以有效實現食品安全的可視化監管和追溯管理,進一步加劇了管理難度。此外,學校對師生在食品安全教育和引導方面的投人不足,使得師生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參與度不高,從而影響了整個校園食品安全環境的構建與提升。
(三)食堂經營者自律缺失
食堂經營者作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直接責任人,其自律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然而,部分食堂經營者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誠信經營意識淡薄,忽視了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問題,甚至不惜采取違規操作手段。同時,對于食堂工作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也存在明顯不足,缺乏系統性的食品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使得工作人員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達到規范標準,增加了食品安全隱患。此外,部分食堂的硬件設施相對陳舊,服務質量也不高,這不僅影響了師生的就餐體驗,更難以滿足他們日益多樣化的飲食需求,為食堂的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
(四)師生參與度不高
師生作為高校食堂服務的直接受益者,其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直接影響到監督效果的好壞。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參與機制和激勵機制,師生往往對食品安全監督持觀望態度,缺乏主動參與的意愿和動力。此外,部分師生對食品安全知識了解不足,也限制了他們在食品安全監督中發揮的作用。
(五)專業機構輔助缺失
專業的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能夠提供客觀、科學的評估結果,為監管部門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然而,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中,第三方機構的參與度并不高。一方面,由于高校食堂的特殊性質,第三方機構難以獲得充分的監管權限和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對第三方監管的重視程度不夠,也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
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多方合作模式的優化路徑
(一)政府主導,完善法規體系與監管機制
1.完善法規體系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方主體的責任與義務,為食品安全監督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通過立法手段規范食堂經營行為、強化監管責任、加大違法懲處力度等措施,形成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震懾。
2.加大監管力度
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大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建立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監管機制。通過增加檢查頻次、擴大檢查范圍、提高檢查標準等措施,確保各項食品安全制度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政府、學校、食堂經營者及師生等多方之間的實時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和效率。
3.提供政策支持與指導
政府應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引進先進技術等方式,幫助學校和食堂經營者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同時,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提高其專業素養和監管能力[1]
(二)學校主體,強化內部管理與教育引導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學校應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明確各級管理職責和工作流程。設立專門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負責食堂的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工作,并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此外,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制和問責機制等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2.推動信息化建設
學校應積極推動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工作。鼓勵采用“互聯網 + 明廚亮灶”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食堂操作過程的可視化監管[2]。同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實現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預警和防控,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智能化水平。
3.加強師生教育與引導
學校應定期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師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首先,通過舉辦食品安全知識講座、競賽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其次,建立食品安全監督員制度,選拔責任心強、具備一定食品安全知識的師生擔任監督員,定期對食堂進行檢查和評估;最后,利用網絡平臺、意見箱等渠道收集師生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并處理,激發師生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食堂經營者自律,提升服務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
1.樹立誠信經營理念
食堂經營者應樹立誠信經營的理念,自覺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學校管理制度要求,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加強內部管理完善食品采購、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規章制度,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自查自糾機制,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執行[3]。
2.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
食堂經營者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工作[4]。首先,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增強其食品安全意識和業務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工作人員考核和獎懲機制,對于違反食品安全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最后,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和監督,確保其規范操作、履職盡責。
3.優化硬件設施與服務
食堂經營者應注重優化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以滿足師生多樣化的飲食需求。首先,應增設冷藏設備、消毒設備等,確保食材和餐具的儲存、清潔和消毒達到標準要求。其次,改善就餐環境,提升服務質量。此外,還應根據師生口味偏好和營養需求,調整菜品結構,進一步提高師生滿意度。
(四)師生參與,構建多元化監督體系
1.建立食品安全監督員制度
學校應建立食品安全監督員制度,選拔責任心強、具備一定食品安全知識的師生擔任監督員,定期對食堂進行檢查和評估,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并督促整改。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師生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此外,利用網絡平臺等渠道收集師生意見和建議,為食堂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2.加強宣傳與教育
學校應加強對師生的食品安全宣傳和教育工作。首先,通過舉辦食品安全知識講座、競賽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增強師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其次,鼓勵師生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工作,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和文化;最后,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和提示,引導師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3.拓展參與渠道與方式
學校應拓展師生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渠道和方式。除了建立食品安全監督員制度外,還可以設立意見箱、投訴電話等渠道收集師生意見和建議;利用網絡平臺建立食品安全監督專欄,鼓勵師生發表意見和建議;開展食品安全滿意度調查等活動,了解師生對食堂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度和期望等,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師生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熱情和積極性。
(五)第三方機構加入,提供專業支持與科學評估
1.引入專業檢測機構
學校應引入具有資質的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對食堂的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定期檢測和評估[5]。第三方機構應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工作,并提供科學的檢測結果和評估報告,為監管部門和學校提供決策依據。同時,針對檢測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幫助食堂經營者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2.建立追溯系統
學校應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實現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通過追溯系統可以清晰地了解食品的來源、生產加工過程、運輸存儲情況等信息。一旦發現問題可以迅速追溯到源頭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防正問題擴大化。此外,追溯系統還可以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持,幫助學校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3.提供技術咨詢與培訓
第三方機構還可以為學校提供技術咨詢與培訓服務。針對學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第三方機構可以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同時,針對學校管理人員和食堂工作人員的不同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活動,提高其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此外,第三方機構還可以為學校提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應急預案制定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幫助學校更好地應對食品安全挑戰。
結語
優化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中的多方合作模式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政府主導完善法規體系與監管機制、學校主體強化內部管理與教育引導、食堂經營者自律提升服務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師生參與構建多元化監督體系以及第三方機構加入提供專業支持與科學評估等措施的共同作用,可以構建一個全面、高效、協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為師生的飲食安全與健康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艷.蘭州市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監管研究[D].蘭州大學,2021.DOI:10.27204/d.cnki.glzhu.2021.003288.
[2]高爽.高校食堂餐飲食品安全監管研究——以安陽市為例[D].鄭州大學,2022.DOI:10.27466/d.cnki.gzzdu.2022.000245.
[3]黃鴻.食品安全協同治理研究——以茂名市X街道為例[D].南昌大學,2021.DOI:10.27232/d.cnki.gnchu.2021.001362.
[4]郭雪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內部風險控制優化研究——基于浙江大學的實證調查[D].南昌大學,2022.DOI:10.27232/d.cnki.gnchu.2022.001471.
[5]張鄭超:基于協同治理理論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研究—以內蒙古科技大學為例[D].內蒙古農業大學,2022.DOI:10.27229/d.cnki.gnmnu.2022.000384.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