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大力宣揚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社會思潮,企圖通過意識形態滲透,消解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制度基礎和價值基礎認識,使得人們對自由發展的主體以及自由思想的認識出現一定的偏離。因此,我們需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在重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糾正人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認知偏差,以真正把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是一部蘊含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經典著作,雖至今177年卻仍煥發著真理的光芒。加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人自由發展的主體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代路徑的構建。因此,深入探究《宣言》蘊含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彰顯新時代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當代解釋力具有重要的理論與時代意義。
一、《共產黨宣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宣言》作為人們追求自由發展和解放的宣言書,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科學闡釋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范圍,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基石。
(一)以“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
價值旨歸從思想維度來看,反映著思想的立場,即是為了誰、依靠誰,著重體現思想的立場屬性。《宣言》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的經典論述闡明了我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歸屬 —一切人的自由發展,著重強調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中的“一切人”即全人類的主體限定的范圍和根本立場,意味著每個人勞動的解放和自身的自由發展。
站在“一切人”的高度把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內涵。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價值追求,不是某一地區的“一切人”,也不是某一國家、民族、種族、政黨的“一切人”,而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意味著“現實的個人”處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條件中的“一切人”。立足每個人的勞動解放,把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勞動自由內涵。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追求人類的解放事業,關注每個人的勞動解放及其自身能力的解放,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意味著擺脫了異化勞動,可以自由地進行勞動,真正成為勞動的主人。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業,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或批判者”[2]。不再成為資本榨取進行增值的手段,也不再是除了讓人滿足動物般自身溫飽需求的愉悅別無快樂的勞動,而是在勞動過程中不斷地自我肯定,是幸福的勞動,有成就的勞動。同時,對人的自身發展而言,自由發展意味著能力的全面而非片面地發展。人擺脫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束縛,打破分工的細化導致的掌握單一技能,不再淪為機器的附屬品,而是可以自由地學習知識和培養技能,使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成為不受分工制約,受到教育、訓練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如此,人才能擺脫片面化、單一式、過于畸形的發展境遇,實現個人層面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以“兩個決裂”為理論基石
“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3]”“兩個決裂”的深刻論述指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要進行的革命基本任務,既要同“傳統所有制”決裂,變革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基礎,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物質基礎;也要在第一個決裂的基礎上同“傳統觀念”決裂,變革現存的上層建筑,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精神基礎。
同傳統的所有制徹底決裂,推動生產力的解放,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制是傳統的所有制的具體呈現。在這樣的所有制之下,只有極少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而最廣大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種占有的不平衡直接表現為社會的分配不公,無法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加之因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激化自然會導致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同時,私有制下的勞動者進行的勞動是一種異化的勞動,一切活的勞動都成為資本的附庸,勞動不再是自由的勞動而成為資本增值的手段,這也大大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得生產力的發展受制。因此,我們要將矛頭指向私有制,同這種傳統的所有制決裂。“無產者只有廢除自己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4]”我們要將資產階級私有制下的以少數人剝削大多數人和階級對立的占有消滅,將一切維護資本個性的自由買賣的自由一—資本家去剝削奴役他人的個性與自由一消滅,在公共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依靠的物質基礎。
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消滅私有制衍生出的不平等關系,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精神基礎。傳統觀念指的是在整個階級斗爭歷史中以私有制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觀念。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勞動者有時潛移默化地或者有時公開地被教育成自己是為生活而勞動的勞動者。事實上,他們受制于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平衡,不得不為自己的生活而被迫勞動,淪為生產資料占有者獲取利益的“會說話的工具”。在這樣的情境之下,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利用生產成果分配的絕對話語權,迫使勞動者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不平等的勞動關系和赤裸裸的剝削關系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不平等的關系的惡性循環之中,人與人的不平等會發展拓寬到家庭、民族、意識形態等領域。因此,同傳統的觀念徹底決裂也意味著同陳舊的家庭關系、現存的民族界限、陳舊的意識形態觀念決裂,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需的意識基礎奠基。當伴隨著私有制衍生出的各種不平等關系被消滅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依靠的意識基礎也就建立起來了。
二、《共產黨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時代價值
《共產黨宣言》誕生至今已177年,其中蘊含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舊具有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對引領人民的美好生活、推進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時代價值。
(一)引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彰顯人民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5]”這一奮斗目標清晰指明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人民,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核心立場即人民立場。這一立場的把握是在為人謀得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中確立的,也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當代呈現。我們要立足于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和人民共創美好生活這一辯證關系,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把握美好生活的人民向度,明確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范圍
馬克思在《宣言》中就提出:與以往運動不同在于“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我們所實現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以“一切人”即全體人民為目標向度的,我們共產黨人所創造的美好生活是為全體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無論是構建河清海晏的政治生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舉措,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都是緊緊圍繞人民這個主體范圍進行的,打破了少數人獨享美好生活的片面性,確保全體人民都能夠全面地享有創造美好生活、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利。
2.把握人民共創美好生活的現實,明確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力量
《宣言》中提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就意味著工人階級要從私有制下雇傭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依靠人民的創造性勞動這種現實的力量,同樣,美好生活的實現也需要這種現實力量的推動,需要依靠人民共同創造,需要我們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力量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變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6]”就是要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每個人都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否則,美好生活只能如空中樓閣一般,成為虛無縹緲的幻想。
(二)開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彰顯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7]”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指明了在新時代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就是要立足于“兩個文明”的構建。這與人類本質性構成要素一物質和精神相對應,它們是人類全面自由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8]。這一論斷也旗幟鮮明地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一協調發展。而以上指出的實踐路徑和價值追求是對《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科學內涵中“兩個決裂”思想的時代呈現。
其一,“兩個決裂”的論述對象指明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一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上,既要立足物質文明的構建又要兼顧精神文明的塑造,不是顧此失彼的“半吊子”而是統籌兼顧的協調發展。反觀在資本邏輯統攝下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展,一味的追求生產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以資本和貨幣宰制人類生活,抹殺人的自由和個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構建彼此脫軌,精神文明附屬于物質文明彼此不對等,呈現出扭曲的資本主義價值追求。而我國始終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從新民主主義時期提出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以改善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通過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經濟體制方面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紓解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困境,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和精神文化基礎[9]。可見,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使之相向而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歷史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實踐一以貫之的永恒追求。
其二,馬克思恩格斯在“兩個決裂”的論述邏輯中的“毫不奇怪”的語言表述指明,同“傳統的所有制”決裂和同“傳統觀念”的決裂是一個有機整體,也就是說要協調兩個決裂既要同資本主義現代化根植的私有制基礎決裂,又要同其上滋生出的“利己觀念”的這種價值追求決裂,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協調發展的價值追求。從物質文明建設的視角來看,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強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同時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角來看,我們突破了西方“普世價值”的認知局限,提出了具有民族特點和世界屬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價值觀教育增強人民的價值觀自信,并從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高度,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塑造支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可見,我國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為價值追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同向而行,未來要追求的是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協調發展。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我們追求高層次協調兩個文明發展的具體指向。一方面,要將“蛋糕”做大解決人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實現有學上、能就業、共建精神家園到上好學、好就業、共建向善向美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要將“蛋糕”分好,繼續推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積極探索制度改革創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結語
綜上所述,《共產黨宣言》中所呈現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主體范圍界定和“兩個決裂”的理論基石分析,為我們新時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基于此,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彰顯的人民立場和“兩個文明”相協調的價值導向呈現,有力彰顯了《宣言》中這一思想的現實解釋力。可以看出,中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從未脫離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因此,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回到《宣言》這一著作文本并放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中,才能返本開新,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注入思想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57.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8]劉日明.中國式現代化:“兩個文明”相協調的內在邏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5):5-14.
[9]郭苗苗,張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紓解新質生產力發展困境[J].現代交際,2025,(01): 23-31+121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