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當今社會,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綜合能力,尤其對于外語類高校的學生而言,其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延伸,更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深化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多,外語類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要性愈發凸顯。外語教育應超越語言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然而,盡管近年來外語類高校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實踐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探索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家之間的交往不再是簡單的商業互動,而是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交流。對于外語類高校的學生而言,能否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有效溝通,已成為衡量其語言學習成效的關鍵指標。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愈發顯得迫切。
外語類高校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人才的重任。在當前形勢下,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能力,更需要在多元文化環境中表現出文化理解與適應能力。外語類高校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外交官、翻譯家、跨國企業高管或文化使者,他們對多元文化情境的適應將有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只有具備卓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才能真正勝任國際舞臺上的溝通者、文化使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
語言的表達在本質上是文化的載體,只有在對目標文化有深刻認知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精準、得體的語言運用。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語言的語境依賴性和文化含義,從而增強其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不僅體現在語言理解的層面,更體現在語言表達的精準性上。語言不僅僅是詞匯的組合,更是情感、態度和文化的體現。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語言的使用不僅要符合語法規則,還必須考慮到文化的特定規范與習俗??缥幕浑H能力的提升能夠讓學生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準確把握不同文化中的用語規范,如禮貌用語、隱含意義和文化特有的表達方式[]。這種精準性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既要掌握語言的基本結構,也要具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適應性調整的能力。
此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增強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語言的字面意義,更需要解讀語言背后的文化隱喻、價值觀和思維模式。通過跨文化交際的不斷實踐,學生能夠更為敏銳地捕捉語言細節,深入體會文化差異,從而激發其語言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技能,更是一種面對多元文化情境時的適應性、包容性和理解力。它使得學生能夠在全球舞臺上更自信地展現自我、表達觀點,并有效開展跨文化交流合作。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高校國際化教育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和未來職業發展。
一方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僅依賴單一的文化思維方式已不足以應對復雜的國際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從多重視角理解問題,并在跨文化沖突中進行有效的調和與溝通。它使學生在跨國交流中不僅能理解他國文化的表層符號,還能深人體會其深層文化邏輯與價值觀念。這種跨文化的深度理解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更加開闊的視野,從而在全球性問題的討論與應對中具備更加全面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提升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基礎。國際化人才需要的不僅是語言溝通能力,還需要在跨文化情境中表現出卓越的共情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多元文化團隊中有效引領溝通、化解沖突,并在文化差異中找到合作的平衡點。
二、外語類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
當前,外語類高校在跨文化交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依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學生對其他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層,往往局限于對文化符號的簡單認知,如美食、節慶、服飾等,而難以觸及文化的深層價值觀和社會規范[2]。這種表層理解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時,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在課堂教學中,跨文化內容往往被簡化為對不同文化習俗的知識性介紹,缺乏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深入探討。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僅具備被動的文化知識儲備,而缺乏主動的文化探究。學生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難以形成對文化的共情式理解,容易產生誤解。
同時,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相對單一以及個人經歷的有限性,不少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傾向于從本土文化的視角出發,將其他文化與自身文化進行對比,而非全面地看待多元文化。這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缺乏開放性和接受度,忽視了文化多樣性。
(二)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當前外語類高校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面臨諸多局限性,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教學方式過于偏重理論講解,而缺乏實際情境模擬與實戰演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不僅導致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流于表面,還使得他們在面臨具體跨文化情境時感到不知所措。
在現有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通過講授文化理論、概念和交際策略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旨在讓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然而,理論知識的講解過于抽象,而跨文化交際本質上是一種動態的、情境化的交往過程。學生在缺乏真實體驗的情況下,難以通過理論理解其他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此外,由于課堂教學缺乏實戰演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未能實現有效的內化與應用??缥幕浑H的有效性依賴于學生在不同文化情境中進行適應性調整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反復的情境演練和實際操作來實現?,F有教學模式中過于依賴理論講授,忽視了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主體作用,導致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缺乏應對多變文化因素的自信和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實踐機會不足
在外語類高校的教育體系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課堂教學的支持,更依賴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然而,現實中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與跨文化項目的機會相對有限,這一問題影響了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際提升。
學生跨文化實踐機會的有限性不僅反映在參與頻率上,還表現為實踐內容的單一和深度的欠缺。許多交流項目往往時間短暫、形式單一,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浸潤與體驗。學生在這些項目中僅能進行表面的文化接觸,難以深入理解自標文化的社會規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3]。這種“走馬觀花”式的交流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使其在面對復雜的跨文化情境時缺乏必要的應對經驗。
此外,跨文化實踐機會的不足還導致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層面,缺乏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實踐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化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真實的文化接觸和持續的互動,學生才能在情感上真正認同和接受其他文化的多樣性。然而,由于缺乏長時間的深人接觸和實際交往,學生難以建立起對其他文化的深層理解。
三、提升外語類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策略
(一)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自主學習意識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至關重要。僅依賴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機會遠不足以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4]。通過舉辦跨文化交際相關講座和研討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引導他們主動探索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共性,從而增強其跨文化交際的自我驅動力。
跨文化交際講座和研討會作為一種高效的教育形式,能夠為學生提供與領域專家和跨文化實踐者交流的機會。在這些講座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和案例,了解國際事務中的文化沖突與調解策略、跨文化商務談判技巧等具體內容。
研討會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學生可以就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反思,還能夠培養其解決跨文化問題的能力。在研討會中,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問題的分析者和解決者,他們可以在小組討論中分享個人對不同文化現象的理解,并通過同伴反饋和專家指導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策略。
為了確保講座和研討會的實際效果,外語類高校應注重主題的選擇和形式的多樣化。例如,可以邀請在國際組織或跨國企業中有豐富經驗的跨文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交際特點和策略;也可以圍繞特定的文化熱點問題組織專題研討,讓學生在深入討論中培養文化敏感度和問題分析能力。
(二)創新跨文化教學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外語類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這一需求。要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將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等實踐性教學方法引人課堂。
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情境模擬能夠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使其在仿真環境中進行多樣化的文化互動。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真實感的文化情境,如商務談判、國際會議、跨文化團隊合作等,并將學生置于其中,通過模擬實際跨文化交往的過程,使其在動態環境中不斷調整自身的語言和行為策略。情境模擬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差異與沖突,還能促使他們在應對文化挑戰時主動進行文化適應和語言調節。角色扮演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得到廣泛應用。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并在模擬的文化情境中進行交流。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文化的語言和行為規范,還能讓其在不同文化視角下體會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角色扮演能夠讓學生超越語言層面的學習,將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行為、交際風格和非語言交流等方面,幫助他們建立跨文化交際的整體認知和實踐能力。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學生能夠在情感上對其他文化產生共鳴,逐步培養起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接受心理。
在實踐中,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需要與課程目標和學生需求緊密結合,才能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設計這些教學活動時,應盡可能選擇學生未來可能面臨的真實跨文化交際場景,并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文化認知能力進行調整[5]。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討論和反思,以幫助學生深化對跨文化交際內容的理解。
(三)拓展跨文化實踐機會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理論教學的支撐,更需要學生通過真實的國際交流和實踐來實現全面發展。為此,外語類高校應積極拓展跨文化實踐機會,與國際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與海外實習機會。與國際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它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跨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與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外國高校等機構的深人合作,學生可以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項目中,如短期留學、跨文化培訓、學術交流、國際志愿服務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獲得第一手的文化體驗,還能讓他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實地的語言運用和文化適應。
此外,海外實習機會的增加也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在跨國企業、國際組織或駐外使領館等單位的實習,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跨文化環境的工作與交流中。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他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其在多元文化團隊中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為了確保與國際機構合作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高校應建立系統的合作機制。例如,可以與合作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在項目設計、學生選拔、課程對接等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同時,高校應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興趣需求,設計針對性強的國際交流與實習項目,確保學生在不同的實踐環境中獲得全面的跨文化體驗。
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關乎外語類高校學生的個人發展,更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通過教學創新和實踐拓展,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與交流能力將得到顯著增強,為其全球化生涯奠定堅實基礎。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如何在跨文化教育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并深人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的交際行為模式,以更好地優化教學策略和實踐路徑,以實現跨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多樣化推進。
參考文獻:
[1]王嬌.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策略與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4,37(04):23-25.
[2]石礫.基于跨文化交際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呂梁學院學報,2023,13(06):91-93.
[3]秦艷.語言技能與跨文化意識培養下高校外語教學的策略與方法論探討[J].現代英語,2023,(23):39-41.
[4]何玉花.文化意識視域下高校英語文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5):60-63.
[5]謝瑩瑩.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機制創新[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0):16-18.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