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劃分為應用型課程,且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推動教學進程的比例相對較高。因此,積極推進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思政建設,豐富高校大學生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理論層次,是高校進行學科融合實踐創新的重要舉措。由于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在社會服務性質、人才培養目標等層面具有一致性,所以高校在開展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這為高質效完成應用型高校大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的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專業的社會服務性質具有一致性
高校引導和組織同學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學習,本質上都是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肩上的責任,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擔當、有夢想的社會主義事業繼承者,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并跟隨社會前進的方向,守住初心,砥礪前行[1]。而高校計算機專業,尤其是應用型高校,更加注重培養出具備服務意識的計算機工作者。當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正處于“拔節”階段,急需要德才兼備,且專業性強的高校人才投人技術研究領域中來。技術探索的過程注定是枯燥乏味的,也是艱苦樸素的,保持對技術研究事業的熱情,具備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擁有能堪當大任的能力,都是研究人員的必備要素。由此可見,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專業在社會服務性質具有很強的一致性,也為尋找和探索二者之間在教學內容上的深層次的聯系提供了更多的契機和可能性,在實踐過程中,重點把握二者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將思政元素融入計算機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更有助于實現應用型高校大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二)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在“大思政課”理念的引領下,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為此其在教學模式、教材改革、師資力量強化等方面作出了充分的努力和調整,作為高校教學中的基礎性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滲透,保證高校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協同培育,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力量。而計算機專業,近年來人才培養的目標已經由“專業化”逐步轉變為“全面化”,即“德才兼備”型計算機人才[2]。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方面接觸互聯網平臺的機會更多,另一方面就業的口徑更偏向于技術研究類,這就要求學生在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既能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又能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蝕,牢記使命,堅守初心。因此,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綜合素養,切實提高自己抵抗不良文化侵蝕的能力,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技能,向著“德才兼備”的專業計算機人才邁進。由此可見,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能夠為應用型高校大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助力。
二、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核目標
(一)融入創新教學理念,把握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風向標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缺乏創新,一切工作都將如同無源之水一般,再無更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推進應用型高校的計算機課程思政建設,應著力提升教學創新能力,融入前沿思政理念,精準把握課程改革的時代需求。從常規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和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分屬于差異性極強的兩個學科領域,簡單來說可以劃分至常見的“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中。但是正如上文中分析的一樣,二者之間在社會服務性質、人才培養目標等層面具有一致性,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這個層面,并實現二者之間的學科滲透和學科融合,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性的表現[3]。因此,在開展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過程中,相信高校工作人員能夠將最新前沿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融入其中,用更加包容、開放的視角去發揮和展現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價值。
(二)堅持科學思維導向,找準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
高校學生通過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能夠正確、理性、科學地看待問題,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科學思維,這恰恰是計算機專業學習所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脫離了科學思維的學生,是無法在嚴謹、精準的計算機數據世界里“生存”的,同時也無法掌握計算機專業技能。因此,為實現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高校必須堅持科學思維導向,找準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這一著力點就在于培養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理性地分析問題、科學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思政課程的“馬原”模塊中含有大量能夠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的理論知識,高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如能將這一模塊的理論知識充分剖析和學習,將能與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內容契合的思政元素進行整合,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相信一定能夠讓計算機專業課堂上變得更加科學化、客觀化和理性化,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數據邏輯,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累。
(三)凸顯工匠精神本色,挖掘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
高校在開展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要牢記將教學知識中飽含的思政元素加以挖掘,并在教學過程中向同學們進行全面地展現。例如,在進行數據庫管理技術教學時,常規教學是教師通過對數據庫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的技術進行剖析和講解,引導學生掌握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能夠順利地完成數據模型的建立。在此過程中,如果只是進行常規教學的話,學生能夠對數據庫設計的基本步驟、運營和維護的管理方式進行內化,并為后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4]。但是,如果能夠探索數據庫管理技術教學內容中的深刻內涵價值,并將其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融入本節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將會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談到數據庫管理技術教學,不可能忽略的就是中國數據庫的開拓者薩師煊。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薩師煊教授就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教研室主任,在工作過程中,其憑借著對于數學工作的熱愛和對祖國數據事業發展的使命感,經過不斷的努力,成功將全國的數據庫工作者團結起來,并帶領大家為我國數據庫學科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如果能夠將薩師煊教授的事跡,融入數據庫管理技術教學內容中,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播放薩師煊教授的相關紀錄片作為教學引入,便能夠在實現課程技術教學的基礎上,引導高校學生學習和踐行前輩先烈的優秀品質,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凸顯工匠精神本色,使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政內涵得以真正地踐行。
三、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充分利用專業優勢,開展“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的日趨成熟,許多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均在網絡教學資源和多媒體設備的支持下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同時,利用線上平臺進行課外的教學活動,也能夠使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達到最大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高效性,綜合提升學習質量。相較于其他專業,計算機課程有著天然的專業優勢,充分的網絡資源和教學設備,能夠幫助教師充分開展“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從而進一步推進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為此,高校應從以下層面開展具體性實踐工作:第一,打造網絡精品慕課。以上文談到的數據庫管理技術教學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將其充分融合思政元素,打造一個完整性高、理論性強、內涵豐富的精品慕課。除去上文中所說的引人薩師煊教授開創中國數據庫事業的事例之外,在進行這一課程的教學中還可從其他層面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如借助ATM機轉賬這一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社會活動,剖析其內部蘊含的數據庫系統進行操作的技術、特性、程序等等,引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應當善于抓住事物背后的本質問題,掌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方法[5]。類似的計算機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有很多,需要教師進行深人性地教研活動,從而豐富教學理論層次。第二,強化網絡基礎教學,延續當前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優勢和專業性,同時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中實踐觀的理論指導同學們加強學習內容的實踐,強化線上學習和線下實踐的充分融合,從而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實現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教學目的。
(二)立足市場實際需求,強化“產教融合”式教學探索
應用型大學相較于其他普通高校,其不同之處的核心在于“應用型”這一教學定位,因此,在開展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務必要充分考慮到培養學生應用能力這一關鍵教學目標,將思政教育中能夠推動計算機專業課程學生應用能力的相關理論加以融合。為此,高校應當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作為切人點,立足市場實際需求,強化“產教融合”式教學探索。所謂“產教融合”根本上就是將“產、學、研”三種要素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當中,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各項能力,在學校學習和生活階段就能夠無限地貼近市場的需求,從而增加自身的市場競爭核心能力,在邁入社會大門時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話語權。在選擇好實踐切人點后,高校應當積極構建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體系,從強化頂層設計開始,逐步落實到實踐工作的方方面面,打造出一整套完整地、系統地、科學有序地教學體系。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應用型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從事的就業方向以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主,且這三類就業方向在市場上的用人比例最大。因此,當前高校應以上述就業方向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當以上述就業方向的需求作為基礎,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的共同點在于需要嚴謹的工作意識、認真的工作態度,保持數據和算法的精準性。所以高校應在專科課程上,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平時保持嚴謹的學習態度,注重體現計算機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實現專業技能與工作精神相契合的培養目標。
(三)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支撐,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為實現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高校務必要積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綜合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為此,高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第一,成立由計算機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小組,集體開展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工作。在此過程中,計算機專業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進人深入的剖析,并就每個教學模塊中能夠涉及的思政元素與思政教師進行充分地研討,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對于每一個教學模塊,教研小組應當從不同角度充分挖掘與思政元素的關聯性,使教學內容能夠盡可能地多角度、系統化的呈現在高校學生面前。第二,高校應積極組織計算機專業的教師開展培訓和學習,定期邀請名師名家為計算機專業的教師舉辦講座或文化沙龍等活動,增加計算機專業教師與行業內的知名專家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高校需要定期組織計算機專業的教師進行素能測試,通過測試讓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補齊短板,實現自身的超越,引導高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師自發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幫傳帶”的新老傳遞,綜合提升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整體水平。第三,高校應當組成教師監督評價小組,及時收集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反饋,根據反饋的內容,來改善當前計算機課程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并且,教師監督評價小組還應當在日常工作中督促教師與學生加強交流和溝通,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改進的內容,充分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增強教學效果,以高水平的計算機教師隊伍,加快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進程。
結語
應用型高校大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利用專業優勢,開展“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并立足市場實際需求,強化“產教融合”式教學探索;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等層面進行實踐探索。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大學生計算機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用理論指導教學,用專業優勢豐富教學形式,用新型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實現二者之間真正科學、有序、有效地學科融合建設,進而充分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鈴麗,汪凱.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觀察,2022,11(34): 60-62+82
[2]張莉.“課程思政”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大學計算機》智慧課堂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與設計[J].軟件,2022,43(05):53-55.
[3]王巖,朱世敏,張重陽,張斌,劉福來,孟亞坤.高校“課程思政”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實踐探索[J].科技資訊,2021,19(19):126-128.
[4]劉相娟.“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計算機》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32):151-153.
[5]富春巖,張立銘,李微娜,蘇曉光.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05):215-217.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