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勞動教育是高校職業素養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對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建立、職業理想的形成、職業能力的發展、職業素養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開展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是新時代高校五育并舉的重要手段。
一、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現狀
(一)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在育人機制上融合不足
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對職業素養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已取得較為深入和有效的經驗,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其配套文件《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出臺以來,各高校又緊鑼密鼓地實施勞動教育,但并未充分分析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相似性和融合性,并未明確實施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主體,也未建立融合育人的協調機制,兩者在實施的過程中有重合、有碰撞,有沖突,導致教育資源分配效率低下,弱化育人效果。
(二)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在融合育人內容上貌合神離
部分高校已開始開展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育人,通過融合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內容、構建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一體化的實踐平臺等方式,致力于通過融合育人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但是基于對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研究的不深入、不全面,未能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特色開發適合學生發展的融合育人內容,只是簡單把《勞動教育》《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加入人才培養方案中,而且這些課程的教學師資也尚未統一,因此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相互脫節、貌合神離。
二、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關鍵點
(一)融合育人的目標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勞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勞動者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勞動者能力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其為國家進步做出貢獻的大小。勞動者所具備的職業素養是經過教育、勞動實踐和自我修養的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應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1.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過程中,應注重“超前性”,變“適應當前需求”為“適應未來需求”。高職院校可通過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和現代學徒制等特色培養模式,制訂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和實踐項目,將職業教育的理論性與社會需求的實踐性有機結合。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也能讓學生提前進人職業勞動環境中,更好地適應職場發展,指引其進一步提升職業素養。這種供需對接的培養模式利于學生加深對勞動市場用人要求的了解,為學生真正踏入職業場合提供有力保障。
2.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了讓新人職的員工更快適應崗位,企業往往需要花費3一6個月時間對其進行崗位培訓。如果把崗位培訓前置到高職教育階段,在職業院校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中,根據企業需求和崗位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這樣的學生畢業即可就業,省去了企業培訓時間,極大程度地減少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達到降本增效的自的。同時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融人了企業精神及價值觀,為企業職工的穩定性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3.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和職業素養也不斷提升,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模式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需充分正確認識和分析市場需求,絕不能盲從于市場。高校應充分研判時代發展中精華和糟粕,提煉積極向上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內容和手段,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使學生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技能上都堪當國家和社會的重任,真正做到“所學”即“所需”,實現職業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二)融合育人的內容應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職業人員,教育的內容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具有專業性和差異性,因此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上,高校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作為高校通識性教育,其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差異性往往還未充分體現。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應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多樣化成長需要因材施教。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自身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心理認知等因素方面有很大差異,如果使用“一刀切”的培養方式,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效果也將參差不齊。因此,最為有效的培養方案應該建立在個性化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屬性的要求和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采取“揚長避短”和“缺什么補什么”的方式進行因材施教,重點培養個體相對欠缺的基本勞動素養和職業素質,進而提高培養效率。
2.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素質特點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組織需考慮其范圍、深度與結構,要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物盡其才,人盡其用。受高校擴招政策的影響,高校專業方向復雜,生源類型多樣,人才培養方式相對多元,要求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時,應結合專業類型和生源特點,在選擇教學內容上更好地發揮能動性和主動性,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3.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學生的職業自標也因人而異,這就要求高校應根據不同學生的職業志向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培養。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調研學情,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和典型案例,除了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規劃講座外,學校還應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不同職業場景,分析不同職業所需具備的勞動素養和職業素質要求,同時結合市場用人需求變化,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實踐機會和職業體驗,開展勞動實習和就業見習等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為學生提供接觸目標職業的平臺,從而積累相對應的綜合素養。
(三)融合育人的方法應順應時代發展變化
工業發展已進入5.0時代,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時應契合數字時代的發展,要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思維和創新能力。
1.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的技術和工具改變了勞動的性質和方式,衍生了多種形式的就業和多樣化的行業,這種變化要求未來的就業需要具備更有智能化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勞動力。因此,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時應完善課程內容,增加數字勞動、智慧勞動、虛擬勞動及網絡勞動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數字時代下的勞動模式與勞動形式。
2.未來是創新的時代,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思想引領下,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過程中,應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學生對創新的認知,傳遞創新方法、技巧和思維。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創業活動。同時,高校應助力創業初期學生開設“培訓類”創新創業課程,通過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在打磨創業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樹立創新創業的職業目標,強化學生的創造性勞動技能,提升創新性職業素養。
3.在數字化的時代發展下,傳統的實踐手段已不能滿足育人目標。革新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課程設置,重構融合育人的實踐場域,可以尋找和開發新的實踐場地,包括校內的實驗室、工作室以及企業實訓基地、社區服務項目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根據不同的專業特性,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實驗室、仿真實訓系統等,提高實踐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數字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就業適應性[1]
三、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協調機制
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具有更基礎、更基本、更“原初”的意義和價值,勞動可以樹德、勞動可以增智、勞動可以強體、勞動可以育美。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堅持“五育并舉、融合發展”的思想路線,尤其以勞動教育引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多部門協同,將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模式貫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好頂層設計,調動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后勤處等多方主體積極性,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中。此外,協調機制應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會,形成“家-校-社”合力,充分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學校的主導作用、社會的支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強化勞動光榮的職業意識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強化勞動技能提升的職業能力教育,在社會教育中實現人生價值的職業發展教育,強化精準履職與協同配合,使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家庭日常化、學校規范化、社會多樣化發展,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價值。
(二)完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的首要陣地。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將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割裂開來,開設的《勞動教育》《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仍各自為政,未做到融合育人,既浪費教學資源,又降低育人效果。通過實施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課程建設,利用多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優勢,不同學科間相互滲透、堅持“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兩手一起抓。一是加強融合育人的教材建設。結合地方文化、校園文化,將勞模事跡、工匠精神、優秀校友典型案例等內容納入就業創業指導教材,加強勞動價值觀、職業使命感在融合育人課程中的滲透,促進勞育與職業素養的有效融合[2]。二是創新融合育人課程思政。充分利用好專業課的主陣地,將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融入各學科的專業課程中,強調勞技雙修,德技雙馨,引導學生將專業、職業、勞動聯合起來,加強學生對勞動育人的認同,并轉化為提升職業素養的內驅力。三是合理完善融合育人的授課方式。改變單一傳統的授課方式,借助開放式課堂、探究式教學、信息化手段等方式,提高學生主動性,讓學生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融合育人課程,提高融合育人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師資隊伍建設
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關鍵在于教師,建設一支結構優化、形成梯隊、素質優良的融合育人師資隊伍是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關鍵。一是培育一支專職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專業師資隊伍[3]。對輔導員隊伍、思政理論課、心理健康課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從融合育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技能等全方位提高其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授課能力。鼓勵教師獲取就業創業指導和勞動教育專業資格證書,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雙創比賽和職業規劃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保證課堂育人主渠道的育人實效。二是增強專業課教師的勞動意識和職業素養,提高其課程思政能力,幫助其掌握最新的行業動態和技術更新,從而更好地將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三是打造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融合育人師資隊伍。充分挖掘校外育人資源,加強與企業的協同育人,吸引工匠勞模、企業HR、優秀校友進校園擔任客座講師,借助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真實的職業案例,通過講座、團輔、咨詢等方式對課堂教育進行補充,以保證協同育人取得實效,促進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機融合[4]
(四)建設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師生評價體系
評估與改進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構建公平公正、全面實時的評價體系是確保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目標的達成的保障。一是結合第一課堂的課程學分和第二課堂成長學分,定期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多維評估,并將學分與畢業資格、評價評優掛鉤,激發學生參與激情,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同時還應根據行業產業最新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之更好的促進學生職業體驗的提升。三是基于評估結果,制訂改進計劃,明確具體的改進措施、責任人和時間節點,確保改進措施責任到人、落實到位,不斷提高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教育質量[5]
結語
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人才培養環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實施路徑,整合多方資源,發揮 1+1gt;2 的功效,實現協同增效作用,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馥瑜,王彩芳,潘奕帆.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大學生就業:理論探源和實踐路徑[J].公關世界,2024,(14):40-42.
[2]曾競.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風,2022,(36):16-18.
[3]呂穎.新時代下勞動教育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J].學周刊,2024,(13):94-97.
[4]邵亢邑,沈鑫.高校勞動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融合提升路徑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4,(05):21-22.
[5]于慧,張麗莉.新質生產力條件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27):3-8.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