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雙困生作為兼有家庭經濟困難且就業困難的大學生,是大學畢業生中的重點群體,他們的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的前途命運,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國家的長遠發展。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因此,實現雙困生的高質量充分就業,無疑是新時代新征程下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
“以創促就”理念強調通過創新創業活動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緊扣“以創促就”理念,本文深入探討高校雙困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困境,構建雙困生創業的有效激勵機制,以期增強雙困生就業服務的造血功能、豐富雙困生充分就業的實踐路徑。
一、價值:“以創促就”是高校雙困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
(一)順應社會大環境發展需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創促就”即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以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迭代不斷加快,創新創業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國家明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尤其是線上經營的創業就業成本,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1]《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11條穩就業政策舉措,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
在此背景下,雙困生作為高校畢業生中的特殊群體,主動成為創新創業主體,以創新創業活動充分調動自身求知力、探索力和實踐力,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是搶占時代紅利、順應社會大環境的發展需求,也是雙困生實現自我價值、成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拓寬雙困生多元化發展渠道
雙困生受家庭背景、經濟能力、社會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在就業過程中常存在固化思維,往往更偏向于傳統的就業模式,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以創促就”理念的提出,鼓勵雙困生突破思維定式,在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實操過程中嘗試更多的可能性,為雙困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發展渠道。
雙困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特長、能力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合且可行的創業項目,努力成為自己事業的主導者,拓寬就業視野、激發內在潛能,實現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職業發展,以青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主體和創新主體。
(三)驅動高校就業服務精準細化
當前,高校畢業生中普遍存在著“懶就業、慢就業”現象。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保守,“有崗不就”現象突出,一味追求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穩定工作。同時期下,雙困生就業更難,他們的就業選擇較為固化,崗位適配度較低,更需為其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的精準就業服務。然,部分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仍存在著觀念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指導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推動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難以做到因人施策、精準匹配、定向推薦,在學生中的信服力還不夠。
“以創促就”這一理念的提出,為高校雙困生就業指導提供了新方向,能夠進一步驅動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精準細化。高校應以創新創業活動為切入口,及時掌握雙困生的就業需求,了解其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堵點、難點,為其提供分階段、全方位的適配性就業指導與服務,做實做細就業指導與服務,促進雙困生更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困境:“以創促就”理念下高校雙困生創業的現實境遇
(一)家庭困境:經濟壓力與資源匱乏的雙重挑戰
大部分雙困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之初就選定“穩定工作”或“升學考研”作為目標,否定創業選項。一方面受家庭背景影響,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際關系等[2]。因家庭背景較差,家人希望子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拿到“金銀飯碗”,對于創業這一“冒險”選項持觀望或拒絕態度。做不到觀念認同,也無法給予子女經濟支持,致使雙困生得不到家庭助力,創業難以起步。另一方面,家庭成員對創業的認知和態度影響了雙困生的創業決策和行動,社會資源的匱乏也使得他們在獲取創業信息、建立人脈關系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
(二)心理困境:自卑、焦慮與迷茫的心理枷鎖
受成長環境、經濟條件、學業情況或身體狀況的影響,雙困生往往存在自卑、焦慮、迷茫、缺乏自信等心理困境[3]。一方面,當面對創業困難或挑戰時,雙困生因缺乏自信,可能存在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的情況,讓他們更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或退縮想法。另一方面,因懼怕失敗、患得患失,使得他們在創業中決策過于謹慎,可能會導致錯失發展良機,而對創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創業過程中的風險性也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迷茫。種種心理枷鎖使得雙困生在創業過程中難以突破自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三)學業困境:理論學習與應用轉換的現實差距
普遍而言,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通常致力于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課程數量較多、涉及門類較廣、理論課程偏多,不局限于某一專門的技術方向。且受教學資源、教學觀念等的影響,專業實操和應用課程相對占比較少。大部分本科畢業生進入社會、進入企業后,發現需要自學大量的專門性、技術性知識,這導致部分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時產生能力困惑,對個人的學業水平、專業能力等產生猶疑,怯于邁出就業步伐,不敢輕易做出創業選擇。就雙困生而言,創業作為高成本、高風險的就業選項,做出創業決策更是困難。
(四)社會困境:認知偏差、市場競爭與政策限制的多重阻礙
當前,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技術快速發展應用等多種因素影響,給大學生創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新的機遇。一方面,社會對雙困生仍存在認知偏差。雙困生受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束手束腳。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雙困生缺乏創業經驗和社會資源,在同等條件下需要比普通大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卻依然很難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另一方面,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雙困生受家庭經濟條件約束,社交資源相對較少,可能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較窄,很難準確把握市場動態。這就需要國家、社會、高校給予其更多的創業指導、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雖然我國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已經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但確實尚難做到普惠每一個創業大學生,缺乏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和政策保障。
三、突破:“以創促就”理念下高校雙困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激勵機制
(一)精準發力,打破雙困生創業心理壁壘
實現雙困生以創業帶動就業,需要雙困生勇敢走出心理困境,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這需要高校積極探索有效幫扶措施,精準發力、持續發力,幫助他們打破心理壁壘。一是要主動摸排雙困生的心理狀態、學業情況和其他在校情況,并不是每個雙困生都適合創業,要在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建立雙困生創業檔案,做到“一生一檔”、“一生一策”,全力為雙困生提供有效心理支持;二是要針對雙困生開展專門的創業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有效識別雙困生的創業心理瓶頸,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在一對一、點對點的咨詢輔導下,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努力告別曾經自卑、敏感、焦慮的自己,勇敢面對創業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
據相關研究調研顯示,有 70% 以上的貧困生對創業感興趣[4]。其中,有的雙困生有創業打算,且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卻因自卑心理導致與人溝通能力弱,不善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不善挖掘并展示自己的優點,進而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不敢邁進“創業”的大門。面對這樣的學生,要用心、用情、用功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工作,邀請他們走進心理咨詢室,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指導,因人施策、對癥下藥,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同時幫助其解決“不善溝通、不善表達”的實際問題,安排班級朋輩輔導者(班干、舍友、心理志愿者)關心關注其在校情況,主動與其交流溝通,在過程中幫他們重拾信心,集聚創業力量。
(二)因勢利導,激發雙困生創業內生動力
在幫助雙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同時,高校應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多措并舉激發雙困生創業的內生動力。一是開設課程,通過系統的創業知識與技能培訓,邀請優秀校友、企業家開設創業專題講座,讓雙困生了解創業、掌握創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鼓勵雙困生參與“互聯網 + ”、“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實操中激發創業興趣、提高創業能力;二是建立合作,發揮高校一政府一企業三方力量,為雙困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實踐機會和創業資源支持,通過設立獎學金和創業基金等激勵機制為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解決雙困生的實際困難,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三是組織實踐,鼓勵雙困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走向社會,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發現機會、鏈接資源,明確創業目標,以專業為底氣,以機遇為挑戰,以熱愛為動力,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比如,有的雙困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因創業之路坎坷崎嶇、處處碰壁,喪失了創業熱情和創業動力。在這種境遇下,要積極發揮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指導教師等的作用,針對雙困生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開展創業指導、創業政策解答等專門講座,為其答疑解惑,與其共渡難關。同時,為雙困生創造更多的創業實踐機會,將雙困生與優秀企業家、校友企業家雙向鏈接,讓雙困生走進優秀企業學習相關創業理念、進一步了解行業資訊、獲取更多創業資源,充分鼓舞雙困生的創業士氣,堅持走好創業之路。
(三)提質增效,完善雙困生創業服務體系
近年來,國家貧困生資助體系構建日漸完善。為了拓寬雙困生就業視野,鼓勵雙困生開展創業嘗試,高校要將大學生創業指導作為就業指導和貧困生資助服務中的重要內容,持續打造“造血式”就業服務和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5]。高校應提質增效,不斷完善創業服務體系。一是成立專門的創業指導團隊或部門,根據雙困生的具體需求和問題,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個性化的創業指導和服務。二是加強與政府、企業、社會等組織的交流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力爭在政策、資金、市場等方面為雙困生更全面、更系統、更有力的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的創業信息服務平臺,運用多媒體資源,搭建創業資源庫,為雙困生提供及時、準確的創業信息和資源支持,提高雙困生創業效率和成功概率。
如,建立雙困生專門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創業孵化基地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持續的努力,同時要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雙困生的需求,為他們的創業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是要協同高校、政府、企業等多方力量,為雙困生提供必要的創業培訓、資金支持、資源對接、場地設施等。二是要成立具有創業實踐經驗、就業指導能力的導師團隊,如成功企業家、專家學者等,為雙困生提供專業指導。三是要大力推進創業扶持基金的設立,為優秀人才、優秀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四是要推進高校與企業的聯合培養模式,提供實習機會和市場渠道,訂單式助推雙困生創辦小微企業,實現創業夢想。
結語
綜上所述,“以創促就”作為推動高校雙困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具有順應社會大環境發展需求、拓寬雙困生多元化發展渠道以及驅動高校就業服務精準細化等多重價值。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雙困生面臨著家庭困境、心理困境和社會困境等多重挑戰。為了突破這些困境,高校需要精準發力、因勢利導、提質增效并協同育人,共同構建完善的雙困生創業扶助平臺。
未來,通過“政府—社會一高校—雙困生”多方的協同努力和持續探索,不斷優化和完善“以創促就”模式,激發高校雙困生自我提升的內生動力,為其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發展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創業實踐中,以創新之為、創造之力、創業之行助力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參考文獻:
[1]吳旭.基于SICAS模型的YB公司抖音直播營銷策略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23.D0I:10.27050/d.cnki.gglgc.2023.000349.
[2]張一卉.高校貧困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與實踐——以揚州大學商學院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7):190-192.
[3]商兆奎.精準扶貧進程中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響應能力及其實現[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1(04):75-85.
[4]任江林.新時代高校貧困生創新創業意向調查與促進策略[J].智庫時代,2020,(14):82-83.
[5]侯昀彤.融媒體時代高校雙困生就業服務微載體建設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1):149-151.
[6]劉鯤.學業之惑與就業之憂:“90后”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價值工程,2019,38(36):289-291.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