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我買了《魯迅全集》!”大概是講完《藤野先生》之后的某個課間,有個學生和我說。追過星的朋友都知道,為偶像的作品埋單,是“圈粉”成功的標志。為了讓學生走到這一步,我做了許多嘗試。
如果老師在一開始就帶學生看到魯迅有趣的、生動的、能夠牽引他們生活經驗的一面,那么學生對魯迅的初印象可能是“挺有意思”“挺搞笑”“嘴挺毒”。他們會在一層一層深入文本的過程中感受到魯迅的炙熱與深沉,自然就會對他生出又愛又敬的情感來。
初中課本里第一篇魯迅文章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講課文之前我問學生:“你們心目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你可以用溫度或者顏色來形容一下他嗎?”
學生在小學時學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記得魯迅給受傷的黃包車車夫包扎的故事。聽了我的問題, 紛紛舉手發言:“30度!”“不!應該是水燒開的溫度!”“如果用顏色表現呢?”“紅色!”“黑色!”……
我注意到,很多學生沒有說話,因為僅憑他們小腦袋里現有的信息,好像很難拼湊出一個人物的形象。于是我說,那咱們來采訪一下“魯迅親友團”,看看他身邊的人是如何回憶和評價他的:
魯迅先生的醫學究竟學到了怎樣一個境地,曾經進過解剖室沒有,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他有三個特色,那也是老于手術富于經驗的醫生的特色,第一個,冷靜,第二個,冷靜,第三個,還是冷靜。你別想去恐嚇他,蒙蔽他。不等到你開口說話,他的尖銳的眼光已經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許比自己知道的還更清楚。——張定璜《魯迅先生》
魯迅的身材并不見高,額角開展,顴骨微高,雙目澄清如水精,目光炯炯而帶著幽郁,一望而知為悲憫善感之人,兩臂矯健,時時屏氣曲舉,自己用手撫摩著,腳步輕快而有力,一望而知為神經質的人。赤足時,常常盯住自己的腳背,自言腳背特別高,會不會是受著母親小足的遺傳呢?總之,他的舉動言笑,幾乎沒有一件不顯露出仁愛和剛強。——許壽裳
以后我們又做過韭菜合子,我一提議魯迅先生必然贊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魯迅先生還是在桌上舉著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因為魯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飯后必吃“脾自美”胃藥丸一二粒。——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在這三段關于魯迅的回憶中我們發現,不同人眼中的魯迅是不大一樣的,學生尤其對蕭紅筆下貪吃的魯迅感興趣。我便給學生講,魯迅日記中經常出現“齒痛”,隔三岔五去看病,但又愛吃甜食,經常拐去稻香村買小餅干。
有一次朋友送他一包柿霜糖,魯迅一嘗就愛上了:“又涼又細膩,確是好東西。”許廣平告訴他這是河南名產,用柿霜做成,性涼,如果嘴上生些小瘡之類,一搽便好。魯迅便感嘆造化之妙,又無辜地聲明:“可惜她說的時候,我已經吃了一大半了,連忙將所余收起,預備嘴上生瘡的時候,好用這來搽。”更好笑的是,魯迅雖然自覺地把沒吃完的收了起來,卻一直惦記著,后來實在忍不住,夜里爬起來又吃掉大半。“因為我忽而又以為嘴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在趁新鮮吃一點,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孩子們天生喜歡聽故事,尤其是這么“反差萌”的故事。“咳,原來魯迅比我還饞!”在一片笑聲中,大家一起打開了這位“餅干圣斗士”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選文的難度循序漸進,最開始讓學生讀的大多是能引起共鳴的成長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會讓學生拍著桌子感慨“原來魯迅小時候也這么淘”和“原來魯迅也在課上搞小動作”的文章。
關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旨,教學參考書上給了三種說法:
“批判說” 認為文章的主題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現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兒童心理說” 認為文章表現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
“對比說” 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進行對比,表現熱愛自然的心理,表達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滿。
說實話,大多數學生能在文中感受到的,恐怕主要是魯迅對童年的懷念和不舍而已。那么更深層的含義要不要塞給學生呢?我選擇直接把答案呈現在P P T上,讓學生舉手示意自己認同哪一點,結合文章說明理由。
很少有學生認同“批判說”,贊同此說的同學解釋道:“先生拒絕回答‘怪哉’是何物,教我們讀的書過于深奧,也不解釋什么意思,可見這種教育是不好的,應該批判。”很快就有學生說:“但是‘我’在三味書屋也過得挺高興的呀,可以出去玩,還可以上課搞小動作,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充滿趣味,沒有感覺到作者在批判啊!”
我追問道:“那么這些趣味是來自教學本身的嗎?”
學生愣了一下,紛紛說那倒也不是。關于三味書屋的趣味,更多的是作者從枯燥生活里自己咂摸出來的。
這時, 有位學生提醒大家再仔細閱讀“怪哉”事件的后續:“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絕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也就是說,這件事之后,“我”不再發問,不再好奇,乖乖讀書,完成一些枯燥的學業。那句“正午習字,晚上對課”,也就讀起來大有深意:工工整整的句子,好像在說書塾中搖頭晃腦的少年,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度過了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美女蛇和怪哉的世界,永遠不和大人講了。
講到這里,同學們紛紛點頭,好像作者的確對封建教育有反思,只是“批判”得非常溫和,也帶著對老先生的體諒和尊重。好在小朋友的想象力無所不能,即便是每日所學枯燥無味,學生也能想方設法地玩兒,也可見兒童感知趣味的能力,這也就印證了第二種說法“兒童發展說”。第三種說法建立在前兩種觀點的基礎之上,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此,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從懷念童年更深一步,體會到了溫情背后的思考。課堂結尾時我說:“所以大家就知道了,魯迅寫自己的童年除了表達懷念,其實也是想告訴所有大人,兒童就是要玩鬧,就是要游戲,就是要聽離奇的故事,魯迅在成為一位大人之后,依然記得孩子的感受,替兒童和大人們對話,他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的代言人。”
有人說真正的語言大師的寫作技巧都是學不來的,讀了那么多魯迅,也沒有人能學成第二個魯迅。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能在模仿的過程中更理解作品,也會帶著作者觀察世界的眼睛去凝視自己的生活。對初中生來說,寫人作文他們再熟悉不過,在讀魯迅的“寫人作文”時,甚至也未必能讀出魯迅比自己強多少。于是我把《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和學生作文中的外貌描寫放在一起,學生紛紛撓頭:
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藤野先生》
我們的老師有著高挑的眉毛,苗條的身材,雪白的皮膚和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整個人精神極了。——學生作文
相比之下,學生作文最突出的問題在哪?就是大家的外貌描寫沒有為人物形象服務。同樣是寫老師,魯迅在寫老師外貌的時候勾勒出了其拘謹又有些古板的學究氣質,而學生寫的老師似乎顏值頗高, 但精神氣質模糊,唯一一句“精神極了”也沒有在描寫中給讀者傳遞出來。
學生紛紛點頭,我又拿出《范愛農》《阿長與〈山海經〉》《故鄉》等篇目中的人物描寫,讓學生來總結魯迅寫人的“套路”。大家討論列出了下面幾點:一、白描速寫式的外貌勾勒;二、能夠反映人物性格的動作神態細節;三、一兩句幽默的神來之筆;四、某個“名場面”的再現。
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的出場描寫:
她生得黃胖而矮……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
討論過后,我請同學們嘗試模仿魯迅寫人的技巧來給身邊的人寫一段人物速寫。很多學生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站起來,依然選擇寫老師。
有寫物理老師的:
她不算很高,面容慈祥,發型遠看仿佛一個蓬松的銳角三角形。一將三角尺拎起掛在臂彎,語速飛快,下面的同學聽得“云里霧里”,紛紛發出疑惑的聲音。每到這時,她便肺活量到了臨界值似的,用力吸一口氣。
和之前那段空洞干癟的文字相比,這段描寫人物特征突出,而且能感受到老師的性格和情緒,進步非常大。還有告發自己好兄弟上課玩魔方的:
阿龍永遠和其他人有時差。這本是一節數學課,但對阿龍來說則是一節魔方課。周圍的同學們正七嘴八舌地回答著老師的問題,而他卻充耳不聞,鬧中取靜,難能可貴。當老師朝他看去時,他便渾身一抽,將手里的魔方扔進桌斗,順手抓出一本書假裝在聽課。
他的魔方就像一只老鼠,一見到老師就像見了貓,永遠只能茍活在陰暗的角落里。
這位同學的文字不但捕捉到了細節,還繼承了魯迅的幽默和毒舌。在共讀這樣的片段時,教室是雀躍的,甚至大家會像聽相聲一樣為某個句子叫好。這時我給學生看了他們上屆學長寫的精彩片段:
班長的面色如同小麥般健康,細致的五官從容地分布在臉上,給兩塊長期凸起的蘋果肌留下了充足的空間。脖子上有一塊白斑頗顯眼,頭后的馬尾和頭頂的發卡作為少有的性別的象征長期存放在她的頭上。
也許是因為過于活潑,她說起話來也總是含著笑腔,就連管紀律時也是如此。而這標志性的笑腔,總能使她完成從怒火中燒到氣勢全無的“飛躍”,盡管她努力地用手扇著風,試圖把焰火重新扇起,也無濟于事。于是她便不再裝作嚴肅的表情,轉而露出一絲苦笑,顯得無奈和可憐。
這里有一個小插曲,我剛讀完這段,就有個男生好像發現了什么秘密似的問:“老師……我怎么覺得這個作者……喜歡他們班長啊……”
這時大家開始起哄了,事實還真被他說中了,這位學長當時的確在暗戀班長。所以啊,文字會傳遞你的感情,這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我們讀再多魯迅也寫不出《吶喊》《彷徨》那樣偉大的作品,但我們會帶著那種魯迅式的洞察來重新看見我們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那是一種更細膩、更敏銳、更幽默的眼神。
我和學生一起讀魯迅的故事還有很多可講:我們把《故鄉》分成少年和中年兩個聲部請男女生朗讀,清亮的和低沉的聲音交錯響起,“厚障壁”的悲哀不言而喻;孩子們暑假去魯迅博物館參觀,回來繪制《魯迅故居導覽手冊》,分享時孩子們好像和魯迅成了串過門的“老熟人”……
很多人說,初中生讀魯迅的意義是等他們在長大成人后的某個感到人生艱難的瞬間想起魯迅,教育穿越時空,抵達他們的人生。那時,他們才真正讀懂了魯迅。我并不這樣認為,我相信就在此時此刻,魯迅的文學世界也是向青少年敞開的,其文章中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完全能夠觸動青少年的心,引起他們的共鳴。
迪迦//摘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與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