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064-03
識字是小學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漢字蘊含著我們優秀的歷史和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與符號文字不一樣,它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甚至是一段故事,是中華文化的歷史。正所謂“一筆一故事,一字一世界”,漢字蘊含著古老的故事、古老的習俗、古老的文明。漢字世界就是一個文化世界,通過識字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構形規律,從而體味漢字的智慧、審美和文化內涵。但是在當前低學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脫離漢字的最初意義,甚至將音、形、義割裂開的情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第一學段關于識字與寫字要求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這就表明低學段識字教學要指向興趣、態度,讓學生產生主動識字的內驅力。課程標準提出的義務教育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識字教學要重視教學漢字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力求通過識字教學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我們的識字教學應該是隨著識字幫助學生進人一個文化的世界,閱讀的世界。那如何幫助學生通過識字教學進入文化世界呢?我認為應該依據漢字本身的規律和學生的識字規律,按照“興趣一方法一能力\"遞進式進行有效識字,感悟漢字文化。
一、調動具身認知,激發識字興趣
低學段學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有意注意時間不長,一節課40分鐘,學生真正的學習時間僅15\\~20分鐘。如果采用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對漢字本身的興趣。短時間的認字、識字體現學生暫時的識字能力,但是潛在的識字興趣才是決定學生的識字能力,甚至是學生的閱讀人生,如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至關重要。那如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呢?應該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四階段理論,低學段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新知識主要依賴于感覺器官,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口耳目等。另一方面,漢字不是簡單的抽象符號,是象形文字,這與3\\~6歲學生的形象思維完全吻合。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和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甲骨文的時候思維相似。甲骨文的線條質樸而生動,就像幼童畫畫,因此,低段識字教學可以將漢字的形象性與學生的思維特點相結合。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天地人》,這是漢字啟蒙第一課,本課教學不能僅停留于教學生認識“天、地、人、你、我、他\"等幾個漢字,這是認字不是識字。通過這課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所在,激發識字積極的情感。在教學“人\"字時,出示字卡“人”,學生皆能異口同聲回答出答案,這時再出示甲骨文的“人\"字,引導學生起立模仿甲骨文的“人\"字動作,發揮想象力想象這個古人在做什么呢?有的學生說感覺像一個老爺爺彎腰駝背,拄著拐杖,還有的學生說像大臣在行禮作揖;有的學生說像農民伯伯在插秧。借助模仿動作,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出來。這時進行小結:祖先就是依據人的具體動作創造了“人\"字,只有懂得勞動禮儀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于是由彎腰弓背變成一撇一捺堂堂正正的人。接著出示“大\"的甲骨文,引導學生繼續模仿動作,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順勢引導當人做這個姿勢時就是\"大”?!按骪"字頭上加一個腦袋又是什么字呢?學生模仿動作,就像抬頭望著天空,這就是“天\"字,古人抬頭看到未知的天空,對這片天空有著奇妙的想象和美好的遐想,慢慢地大大的腦袋就變成一橫。通過做動作,學生們用肢體語言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漢字簡簡單單的一撇一捺都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還可以設計調動身體感官的識字活動,如教學《日月山川》一課,將漢字以及對應的甲骨文做成字卡,不同小朋友拿著找朋友配對。學生們在活動中,一邊觀察,一邊比較,通過這樣的識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身體感官和識字興趣,感受漢字象形的意味。
具身認知理論告訴我們,認知、身體和環境組成一個動態的統一體。應營造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創設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不在場\"轉為“在場\"學習。如教學二年級《我是一只小蟲子》中引導學生做動作,體驗情景,蹦蹦跳跳是什么樣子的?你能做一做動作嗎?從而歸類識字帶有“月\"字旁的生字,邊讀邊找一找自己身體的部位。既鞏固理解了知識點,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強化偏旁教學,習得識字方法
漢字是表義文字,幾千年過去,字形發生演變,一些漢字依然保留象形的意味,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漢字發生了改變,這就給現代學生的識字教學帶來了困惑,字形和字義發生了斷裂。
在低學段的識字教學應該尤其注意象形字教學,這些字的表象意識將成為學生后期識字能力的基礎。在識字教學中可以教給學生偏旁溯源的方法,加深對字形字義的識記,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而二年級上冊課文《拍手歌》課后習題就是對學生偏旁識字能力的培養。教材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發現帶有部件“隹\"就是和鳥有關,引導學生能夠仔細觀察偏旁,懂得去借助偏旁猜測字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部件歸類識字的能力?!蚌縗"字與“住\"字容易混淆,所以第一次出現“隹\"部件時,要引導學生形成對于“隹\"字形的準確表象,提前干預出現錯別字的現象。學生發現第一行字出現共同部分“隹”,比“住\"多一橫,這時可以抓住契機進行教學。出示“隹\"甲骨文字形,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字像什么,學生說這個字有尖尖的嘴巴,上面黑黑的線條像細細的羽毛,應該是一只鳥。教師接著指明這個字在古代就是表示短尾巴的鳥,幫助學生追溯字源理解“隹\"這個字形,發揮想象,雀是什么樣的鳥?學生會發現“雀\"的“焦”上面是“小”,所以雀是小的鳥。接著幫助學生進行擴展,哪些字還帶有“隹\"字,根據形旁推測意思。比如“集”,是小鳥停在樹上集合的意思。朱作仁教授提出:小學生產生錯別字的原因,主要是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連接發生斷裂。通過對部件“隹\"的溯源,學生對“隹\"字字形產生正確的記憶和表象,并且擴展了課外的字,既幫助學生避免錯別字,還提升學生偏旁歸類識字的能力。
我們熟知的漢字造字法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統編版教材中,這些造字方法集中呈現在低段識字教學中。如《日月山川》是對象形字的體現,《日月明》是對會意字的呈現,《小青蛙》《動物兒歌》是關于形聲字的設計。在教學這些字時要幫助學生還原古人造字的思維過程,進行適當的思維引導和文化的啟蒙。如教學《動物兒歌》一課時,學生發現動物名字都有“蟲\"字旁,這時可以講解“蟲\"字的演變過程,明白“蟲\"字大都與昆蟲有關,比如蝴蝶;一部分與體型很小的動物有關,比如蚜蟲;還有一部分與大蟲有關,比如“虹”,學生們就明白了形聲字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聲旁表示字的讀音,在這一思維過程中,學生就掌握了識字方法。
三、利用識字渠道,提升識字能力
低學段教學的重要識字渠道之一就是“識字加油站”,這個板塊的內容繁多,包含反義詞、家族字謎、數字詩、作業本封面、課程表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課內習得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如教學“包\"字家族字謎,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跟《小青蛙》的“青”字家族相似,都是不同的偏旁加上“包”變成新的字,運用習得的溯源識字法,學生們發現了“包\"字家族也都是形聲字,利用形聲字識字原理,形旁表義,聲旁表音,認識更多生字。教學容易混淆的“”“\"時,出示“衣\"象形字,學生觀察象形字發現上面像衣領,兩邊像衣袖,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衣服。所以“衣\"在漢語里的意思是衣服,如“袍、褲、襯\"都是與衣服有關。而“”,則多與祭祀、祭拜有關。通過溯源識字的方法,學生掌握了漢字最初的意義,減少對形近字的錯認,提高了識字能力。
四、設計學習任務群,提升核心素養
本次新課標第一次提出了語文學習任務群,任務群也是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的主要組織形式??梢栽O計以識字為核心的學習任務群,讓學生自己觀察漢字,體會漢字的文化內涵。如設計以“水\"為核心的學習任務群,模塊一:漢字探源館,展示“水\"字甲骨文形態,觀察水流形態。接著構建“漢字家族樹”,構建以“水\"為偏旁的漢字家族圖譜。在這個由一個字變為多個字的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會意字構字特點,感受漢字的有趣。如設計以“人”為核心的學習任務群,引導由“人\"到“從\"到“眾\"再到“比”的演變,分別代表人數的變化和方向不同,并且引申出含義不同。并且“人\"字還可以繼續變,變成單人旁,可以通過設計思維導圖方式,請學生整理出自己學過的帶有單人旁的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識字與生活的聯系,與以往學習經驗的聯系。學習任務群就是要多學科的融合,摒棄單純的知識取向,與生活多聯系,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目標。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通過有趣的識字教學,學生們對于漢字的求知欲就得到很好的啟發,對漢字的興趣更濃。漢字不再是一個生硬的字,而是一幅幅精美的漢字圖畫,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從而讓漢字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識字教學,帶著學生從真實生活出發,走進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再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感受語言魅力。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記錄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著祖先的智慧,我們用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漢字的世界,從而樹立對漢字的堅定自信,從小在學生心中撒下熱愛漢字的情感種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郭冬梅.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126.
[3]張琳琳.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戴采芬(1995年9月一),女,漢族,漳州人,碩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