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在\"換一個視角看學校運行一一基于學生發展的學校診斷\"第三次結果公布之際,紅嶺深康的教師們對診斷的目標與愿景有了更清晰與深刻的認識,診斷的運用與作用,穩穩契合了學校在邁向2035現代化學校砥礪前行中凝練并踐行的核心價值觀:珍視每一個人、看見激發每一個人,讓學習真【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061-03實發生,讓成長過程可見。
本次診斷,主要設置了學生視角的四個方面和教職工視角的三個方面。現就小學教育教學診斷結果做梳理與分析,實現以終為始、聚焦現象、看見本質,在發現優長處分享、借鑒、學習、內化、創新;在發現問題處尋找病因、對癥下藥、調理轉變(如圖1所示)。

教育教學方面的診斷,從學生視角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教育活動體驗、作業維度的學習體驗、學習興趣和學習收獲體驗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觀測,充分聚焦了診斷愿景目標里提到的:與時俱進,將學校建設為學生快樂成長、有效學習的地方!
本次診斷小學部3\~6年級學生共計864人,參與答題803人,答題率占比 93% ,無效答題1人,以下為數據分析及思考。
一、通過標簽云傾聽心聲
提取學生在主觀題“這位老師讓我想點贊的地方有\"中留言的關鍵詞,得到教育教學診斷的標簽云—耐心、有趣、溫柔、認真赫然于眼前(見圖2),與2023年秋季診斷標簽云關鍵詞不謀而合、不期而遇。
對于小學教師,面對6\~12歲的孩童,“耐心\"尤為關鍵,兩次診斷說明我們的老師具備了這樣的品質。父母懷抱中的小孩子是如何學會整理書包,學會系上鞋帶,是如何在雨天收好手中的雨傘,又是如何把知識和本領從不會教到會的凡此種種,都需要教師每天、每節課,甚至每時每刻像媽媽一樣陪伴、引領,不只是告訴,更多的是通過動手、動腦、體驗、感受等路徑歸納習得。蹲下來平等地和他們一起往前走,牽著他們的手,不離不棄,是老師們日常最真實的寫照。“有趣”是深康孩子們對老師喜愛的深度表達。老師們充滿童真童趣,只有他們感到快樂,才會感染周圍的人也是快樂的,并潛移默化地將對生活的樂觀態度通過日常行為傳遞給孩子們。“耐心\"“有趣\"既是贊賞,也是一種激勵。通過保持和傳承,讓這樣的特質成為紅嶺深康教師畫像的真實寫照。

二、運用指數發現長短板
明顯。這一點與標簽云中的“耐心\"“溫柔\"“認真\"等特質相契合,相互印證,這進一步說明了診斷的高準確度和強說服力。而“個別化關注\"觀測點中的“表揚肯定\"和“學習體驗”觀測點中的“學習活動”因子,雖較2023年秋季診斷有所改善,但仍是較為薄弱的指標,依標尋策:
(一)“個別化關注- 肯定表揚\"現狀
1.簡單詞匯“不錯\"\"挺好\"\"還行”…口頭不過心之感;2.偶爾或很少注意到進步,吝嗇贊許。
轉變策略:學會有智慧、有效果、有心的表揚和夸贊。
(二)“學習體驗 一學習活動\"現狀
實際反饋:老師講得多,很少有活動;有活動卻沒意思。
轉變策略:1.教育教學觀念即頂層教育理念的更新換代: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3.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
當然,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有意識地邁出第一步,我們才能開始改進。通過分析觀測到的作業情況,我們可以評估作業量是否適中、難度是否合適、時間安排是否合理以及設計是否有效,這揭示了不同學科及年級的差異。因此,學校能夠及時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改進。通過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方式,實現信息的互相分享、借鑒、融合和共同促進。
從各年級、各學科診斷結果及教師情況分析,水平四的教師呈遞增的態勢,從2023秋季診斷占比的17% 到2024春季診斷占比的 25% ,但我們也看到了紅嶺深康特有的一個指標現象一三四年段“一路綠燈”,五六年級“在線飄紅”
三、追蹤記錄問題軌跡
通過E智慧診斷平臺的數據反饋,我們可以清晰地在折線統計圖中看到教育教學的“長短板”。通過“個別化關注\"觀測點中“態度方式”因子和題目的診斷,我們發現老師們對待學生的態度方式優勢
為了深入理解這些差異的原因,我們聚焦年級差異、認知差異、年齡特點、當年學生生源狀況、教師關注集體、師生缺乏共同目標等因素,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破解路徑探討。
反思后我們指出兩點:首先,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高年級學生展現出更細膩的情感、更深刻的思考、更豐富的感知以及更多元的評價方式;他們甚至可能表現出搞怪、叛逆、苛刻或特立獨行的行為。其次,五六年級的學生生源與三四年級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依據年級反饋表 + 教研組學科反饋表,從診斷結果“在線飄紅\"現象看到:1.同教師異班級均飄紅(教師)——1個教師11個教學班,8個班級本學科需要支持。2.異教師同班級差異大(學生)—1個教學班10位任課教師,8個教師在本班的學科課程需要支持。
轉變思考:分清楚問題的主因,因人、因班而異進行問題歸因與解決,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E智慧平臺的多維循證實踐,系統構建了教育診斷數據的策略轉化機制,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進提供了可操作路徑。基于學生與教職工雙視角的數據分析表明,紅嶺深康學校在人文關懷、教學態度等維度表現突出,印證了“珍視每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同時,針對表揚方式單一、高年級教學適應性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分層干預策略,實現了從數據洞察到行動改進的閉環。這一實踐不僅為破解教育數據應用效能困境提供了范例,更通過動態追蹤與精準歸因,展現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學校治理的迭代升級能力。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數據采集維度,探索跨學段縱向追蹤模型,并將人機協同的智能診斷機制納人教育治理體系,助力“讓成長過程可見\"的現代化教育愿景落地生根。以終為始、聚焦現象,健康體檢,期待紅嶺深康有不斷更新的思維,不斷悅納的勇氣,不斷蛻變的驚喜。相信學校將與診斷數據“和解”,尋到深康個性成長與發展的底氣與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M].中國電化教育,2003(9):6-12.
[3]劉來兵,楊若怡.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涵蘊、表征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4(1):47-61.
[4]梁林梅,丁思杰.區域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特征分析與實施建議[J].現代教育技術,2022(12):5-12.
[5]盧銀滋.基于大數據的學校教育管理新模式[J].教育技術導刊,2024(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