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106-03
量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增的概念,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新課標強調,學生應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能夠結合實際選擇恰當的度量單位,進行準確的單位換算,并感知度量工具與方法可能引起的誤差,通過身體尺合理估計出度量的結果。
小學階段涉及長度、面積、體積、容量、質量、貨幣、時間、角度等量感知識,這些內容貫穿整個小學教育,學習目標雖有側重,但其本質一致。本文立足于量感的整體性視角,關注其發展的階段性與一致性,結合蘇教版教材內容,梳理量感知識體系,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旨在為學生量感的形成與發展提供科學支持。
一、情境激疑,感知“量感\"必要性
培養學生的量感首先要讓學生深刻感知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喚醒學生的度量意識,產生了解度量本質的意義,初步感知“量感\"的必要性。而這一點恰恰是教師比較容易忽視的,從而學生的度量意識也比較薄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的情境、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度量單位產生的必要性,有助于“量感”的形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設疑,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有靈動性。因此,在教學中,情境選擇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引發思考,在疑問中滲透知識目標,萌發“量感\"啟蒙。比如,“認識厘米”一課,教師可以創設“安排學生去商店購買彩帶,如何在沒有尺子的時候和商家進行溝通\"的情境,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明確使用不同的物體去測量,產生的結果不同,也會有誤差,因此,需要生產出一個新的度量單位“厘米”;又如,在教學“認識平方厘米”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勞動課上折紙,需要準備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老師該怎么介紹這張彩紙\"的情境,學生使用橡皮、文具盒、手掌等工具,嘗試測量彩紙的大小,感受結果不相同,從而引出1平方厘米的產生;再如“認識時間”一課,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過度量它才能進一步地感知和認識它,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了解古人是通過觀察天象確定一天的時間,學生交流發現時鐘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產生認識時、分、秒的需求。
二、實踐體驗,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豐富的實踐體驗,實踐體驗可以通過手腦一致幫助學生進一步產生量感記憶,可以將多個感知器官結合起來,學生能夠更好地建立“量感\"的表象。表象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運動等,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過程。因此,建立“量感”表象離不開學生動手做數學,在活動中可以將抽象的“量感\"變得具體且直觀。
為學生建立單位量的表象,教師可以設計多維互動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基礎單位量,并借助其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動手做的活動過程中,豐富對量感的認識,進一步積累量感經驗。例如,在“認識厘米”一課中,教師在認識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后,組織學生認識1厘米,找1厘米,畫1厘米,并結合1厘米去創作厘米尺,感受尺的本質就是標準單位的累加。
具體活動:
記一記:觀察1厘米小棒,輕輕捏住,拿出1厘米小棒,兩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厘米。
找一找:1厘米在我們的身邊、身體上,找一找它在哪里?
畫一畫:借助1厘米小棒畫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線段。
做一做:借助1厘米的小棒,去制作一把厘米尺。
用一用:用你制作的厘米尺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1厘米有多長?是客觀事實,學生通過觀察1厘米長的小棒,對1厘米到底有多長有了直觀感知,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學生通過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厘米,將腦海中的1厘米的表象進行自我調整。再去找1厘米的物體,進一步強化了1厘米的表象。再通過用1厘米小棒畫線段,制作厘米尺,學生感受到長度其實就是由幾個1厘米進行累加的,理解度量的本質。
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認識“厘米和米”,可以借助1厘米制作厘米尺、米尺以及接下來要學習的分來尺,甚至是可以再分一分,畫出毫米尺,再利用自制的“尺”,去量一量課桌、書本、教室、黑板的長寬,豐富學生的量感。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標準單位的認識,能夠感知度量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對物體進行準確的估計,構建更加清晰的單位長度的表象認知。在具體活動中,學生的量感形成更加扎實。
又如在“認識整時”一課中,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在具體活動中感知時間的量感體驗,建立時間概念,體會時間知識的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鐘表、模擬鐘表運動、撥鐘表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時間及感受其也是可以度量的,初步培養時間的量感。
具體活動要求:
做鐘面: ① 做鐘面需要分為幾步? ② 一起制作鐘面。 ③ 指針是如何運動的?
認鐘表: ① 你認識這個時間嗎? ② 時針向前走時,分針怎么走?
撥鐘表: ① 你能撥出這個時間嗎? ② 快3時是什么時間?
學生在具體的制作鐘表的過程中,先進行規劃,熟悉鐘面的構造以及認識指針及指針的運動方向;再體會時針和分針在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距離是不同的,但是它們之間也是協同運動的。將時、分的相關量感知識,融入制作鐘表的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時間長短的感悟,建立時間“量感\"的表象。
時間教學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就非常重要,制作時鐘,了解時鐘的組成部分,學會結合時鐘認識時間,正確讀出時間,教師在設計過程中還能夠結合沙漏等時間工具,感知時間工具之間的聯系以及區別,在實踐活動中,建立時間長短的概念,不同的活動體驗,從不同角度建構時間“量感”概念。
再如教學“克與千克\"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感知物體的重量,能夠結合已有經驗和知識,估計物體的重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稱”。
具體活動要求:
準備材料:彈簧、硬紙板、掛鉤、直尺、已知重量的物體(如礦泉水、砝碼等)
制作過程:
1.固定彈簧:將彈簧一端固定在硬紙板/木板的頂部,另一端懸掛掛鉤或容器。
2.標定初始位置:未懸掛物體時,在硬紙板上標記彈簧末端的初始位置(0刻度)。
3.校準刻度:懸掛已知重量的物體(如500克水瓶),標記彈簧拉伸后的位置。重復此過程,用不同重量的物體標出多個刻度點(如100克、200克等)。
4.測量物體:懸掛未知物體,根據彈簧拉伸長度對應的刻度讀取重量。
學生在自主活動中,不僅能夠感知物體的具體重量,而且能夠結合物體的重量進一步認識“克與千克”,用制作的簡易“稱\"進行物體的測量,感受測量過程中的誤差,經過這樣的綜合實踐,學生對質量的“量感\"更加直觀、深刻。
三、積累經驗,內化“量感”
恩格斯說:“人類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培養學生的量感不僅僅需要直觀的動手操作,更需要學生思維逐漸深入并實現內化。因此,在“量感”培養的活動中,需要組織學生估測、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的介人。從直觀經驗到抽象理論的形成,學生能夠內化“量感”,使得“量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比如“升和毫升”一課中,學生已經了解了1升、1毫升的容量之后,可以去估一下2升有多少?5升有多少?10升有多少?推算出熱水器的容量等活動。學生能夠從標準單位1升中,認識到幾升就是幾個1升的累加,并不斷地重復積累經驗,發展學生的估測、分析的思維,內化容量的單位的量感。又如\"認識米\"這一課中,學生認識了標準量1米之后,可以借助標準量估一估教室的長度、寬度;也可以引導學生先估計自已的一步、一臂有多長,再去用跨步或者幾臂的方式去估測、計算。再如“認識秒”一課中,在學生認識了1秒有多長后,可以設計游戲,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估計1分鐘有多長,再和準確的1分鐘對比,感受自己估計時間的準確性,加強學生對1秒的精準認知。學生在估測、推斷的思維中,內化了長度、時間單位的量感
四、結語
“量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直觀感知、度量表征和邏輯運算。通過“做數學\"的實踐路徑,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知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量感”的表象,并通過估測、推理等思維活動內化“量感”,逐步理解度量的本質。從直觀體驗到抽象思維的升華,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具體的度量單位,還能學會用量化的眼光觀察世界,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基于實踐的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還為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豐富的活動設計與多維互動,學生的量感得以逐步形成并深化,最終實現從“感知\"到“內化\"的跨越。
參考文獻:
[1]余嬌.基于小學生量感培養的體驗式教學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大學,2024.
[2]王伶珊.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量感\"培 養路徑[J].文理導航(中旬),2024(6):10-12
[3]張茜.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實踐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4(S1):83-85.
[4]王漢松.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2024(9):163-166.
[5]韋鳳針.把握教學節奏培養時間量感—一以“秒的認識\"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24(11):13-14.
[6]楊黎琴.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量感培養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4(17):66-68.
[7]藍穎.小學生量感發展狀況的調查與分析[D].廣州:廣州大學,2023.
作者簡介:
景麗(1994年10月—),女,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