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031-03
在新時代的高考背景下,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線,可以提升“教\"的成效和“學\"的質量。本文以人教版(2019)地理新教材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部分教學環節為例,依照“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的課標要求,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引導\"入戲”
教師的行為占主導地位,教師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教學方式為講解式。一般過程為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新課題的準備情況和現有基礎,然后引入課題。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師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去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在新學知識和原有知識結構之間建立聯系,從而引導學生更快“入戲”。下面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課堂導入為例說明。
例1:“入戲\"環節—課堂導人
教師(意圖:引導學生討論興趣話題—美食,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產生興趣):(描述情景)同學們,明天就是周末,一周沒回家,爸爸媽媽應該已經準備好你們愛吃的飯菜,等你們回家! (提問)大家愛吃的飯菜都有哪些?
學生:(回答)饅頭、面條、米飯、肉、魚·.
教師(意圖:啟發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和固有知識,自然而然想到“農業”:(展示圖片)日常餐桌上的美食圖片。(提問)餐桌上的食材都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學生:(回答)來源于農業,糧食是地里長出來的,肉來源于飼養的動物。
教師(意圖:啟發學生在固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自己歸納出農業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認知能力):(啟發)土地具有肥力,可以供植物生長,為人類提供糧食,為動物生長提供草料。(提問)結合土地的作用,歸納農業的概念。
學生:(回答)農業是人們利用土地的肥力,栽培植物、飼養動物獲得糧食和肉類等產品的過程。
生活與地理是統一的,強調生活中突出了地理學科的本源,有利于地理教學\"該環節就體現出這一理念。這里引導學生從“餐桌上的食物\"這一常見的生活場景,構建出本節內容的核心概念“農業”,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固有知識。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含地理知識的寶藏等著他們去挖掘,他們會更有興趣進入教師所唱的“戲曲\"中。
二、多維\"入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如果學習者對知識形成多角度豐富的理解,則他們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更容易激活知識、解決問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展現自己的知識和水平,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莫里斯·比格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正理解了一條原理,那么他就能夠用自己的話將它表達出來。\"]
由于學生對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間的聯系尚不清晰,處于一種模糊狀態,因此,教師需采用分析教學,和學生進行自由談話,引起統覺過程,使新舊知識產生聯合,從而達到多維度“入心”,提升教學效果。
在本課程實踐中,尤其需要教師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創設適合學生充分表達的教學情景或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達。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強,思維能力要求高,語言表達能使學生的地理思維得到鍛煉,更容易把地理知識內化為地理學科素養,相關的教學具體實踐如例2所示。
例2:(設計意圖)說明\"搶答\"活動的規則,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規范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使學生在“搶答\"中理解知識。激發學生快速思考,及時說出答案,并準確說明成因,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
教師活動(說明規則):我們采用分組搶答的形式加深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請各組輪流搶答,前一組同學答不出或答題錯誤,第二組同學接著再搶答。
要求學生想出答案就直接起立回答,必須站穩后才能答題,且聲音洪亮,否則無效。
明確教師說明搶答內容和搶答規則;及時鞏固影響農業布局的因素,為迅速搶答做準備。
(提問)請說出下列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
(更高要求)如果能準確地說出區位因素,加1分,如果又能快速解釋原因,再加1分。
(依次展示)
1.新疆塔里木盆地發展綠洲農業。2.海南島水稻種植一年三熟,東北水稻種植一年一熟。3.新疆的瓜果特別甜。4.東北平原黑土地大豆產量高、質量好。5.江西\"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模式。6.城市郊區常常有種植蔬菜、飼養奶牛等農業生產。7.“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學生依照規則搶答)
1.“水源”,因為塔里木盆地到處是沙漠,綠洲有水源。2.“熱量”,原因是海南處于熱帶,熱量充足,水稻生長快,黑龍江熱量不足,水稻生長慢…
通過實踐可以發現,“搶答\"可以激發學生表現欲,克服平時的膽怯,思維更加敏捷,從而更積極地表述。通過語言的表達,鍛煉了思維,加深對“農業區位因素\"這個重要知識點的理解。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要求人們在學習和認識地理環境、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時應具備綜合思維。\"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設置了“角色扮演”環節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角色扮演\"能夠讓學生以農業從業者的視角去解釋農業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使他們對農業區位因素理解得更加深刻。
引導學生發現并列舉家鄉的農業類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區域認知素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讓更多的同學從提問者的角度理解所學知識,角度新穎,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實踐表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啟發了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多種要素綜合思考地理問題,也讓學生多維度理解了相關地理知識,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強化“入腦”
動腦思考是構建學生主體課堂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直接影響學習主體的學習質量。構建學生為主體的地理課堂,教師要根據“困惑點\"設計教學,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讓他們答疑解惑。“困惑點”是驅動學生動腦思考的起點,教師要學會用“困惑點”啟發學生思考。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所謂的“困惑點”,是學生學習地理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地理教材內容設計的問題和活動、教師基于地理知識拓展而提出的問題等。強化“入腦\"的教學實踐,主要活動根據教師設計意圖進行,師生均參與。
四、升華“入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一節融入情感的課堂,對學生來說,其意義不僅在于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還在于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義。讓學生融入情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的精神狀態會更加專注,更有利于參與課堂活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能清楚學生的情感所在,并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找到聯系學生情感和教學內容的紐帶。這個“紐帶”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是一個小故事、一張圖、一首詩歌、一句話,也可以是某種調節學生情緒和情感的教學形式,如辯論賽、角色扮演、知識搶答等,如例3所示。
例3:升華“人情”
師:請同學們齊聲朗誦下面兩句詩,并感受一下它的含義。
課件展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學生齊聲朗讀,沉思)
師:同學們,剛才的那兩句詩抒發作者對生長的地方一祖國的熱愛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生長的地方——家鄉,家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當知道家鄉發展得還不夠好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為家鄉的發展想辦法嗎?本節課最后的話題: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為家鄉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學生回答略)
本環節設置的目的是營造一種氛圍,意在激發學生在情感博發中思考,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為家鄉農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應用,也是對教材內容的進一步拓展。當然受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所限,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可能會比較淺顯,缺乏實操性,但只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踴躍說出個人的見解,這個環節的設計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五、結語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課堂,是“三新\"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新時期轉變地理教學思想的內在需求,希望本文的基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地理課堂教學“人戲、人心、入腦、人情\"的四階遞進式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夠為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提供經驗。
參考文獻:
[1]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列夫·托爾斯泰.童年·少年·青年[M].草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3]張素娟.地理學科本質問題解析與中學地理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5]莫里斯·比格.寫給教師的學習心理學[M].徐蘊,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6]傅朝紅,戴文遠.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