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看這個標題,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
"0.3333·與"
"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嗎?難道“ a=b*"與“ b=a ”不等價嗎?
帶著這些疑問,本文嘗試用通俗、生動但不失科學、嚴密的語言,對這個問題一無限(無窮)的形式與內涵進行解釋.
首先,本文明確分數的概念及其意義.
1分數既是一個數,又表示分子除以分母的運算
分數是對于整數而言的.從自然數到分數是數的發展史上的重大進展.自然數非常直觀,是現實數量的抽象,由數量的多少抽象為數的大小.有了1以后,陸續有了2,3,…, n ,…對于0的認識,人類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沒有0,就無法表述相同的兩個自然數相減的運算結果,可以說,0進人自然數集合,使自然數集合如虎添翼.自然數集合對于加法、乘法運算是封閉的,通俗地說,就是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和、積都是自然數.對于大數減小數來說,減法運算也是封閉的;小數減大數的情況,產生了一類新的數一一負數,我們姑且不談.
但是,對于除法運算,大數除以小數,有時能夠整除,有時無法整除.無法整除的,產生商以及余數.小數能不能除以大數?如果能,這種新的數如何定義?意義是什么?這就是分數.
上述描述都是從數自身的運算來看,也就是從數學內部自身的系統來看.從現實實際看,我們會遇到一類問題:把整體分為2份、3份,每份是多少的問題.對于具體的6個蘋果,即使沒有學過除法,如果我們把它平均分為2份、3份,學生也會通過具體的操作,得到每份是3個、2個.如果把這個過程一般化,不失一般性,把整體看作1(對它的認識并不容易).實際上,把6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不難.但是,把它看成1,這個1既是抽象的整體的1,又是具體的數字1.對整體是1的認識會伴隨數學學習的始終.抽象為1,會為后續的運算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不失一般性,這里面其實是符號意識的重要表現.符號意識、符號化是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直觀到邏輯的重大轉折.為了獲得一般性的規律,必須抽象,使得它能表示一類事物,進而能夠解決一類問題
產生分數有其現實必要性,這樣每份定義為"
"
"它們都是相對于整體1而言的.如果整體是"
"份就是"
"份是就"
"都是分數單位.
如何理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第107頁有一個經典的案例“例16除法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為什么 4÷2 可以寫成
"”[1這個案例講的很好、講的很透徹.由此,分數既是一個數,也表示分子除以分母的運算,是除法運算的結果.
在低年級階段,對整數、分數還是要做區分,這種區分是必須的.這是基于低年級學生具象、直觀的思維特點,抽象、邏輯和辯證思維較弱.而且分數一般來說,是真分數,不然不會出現“假分數”這樣的名詞概念.隨著后續的學習,符號化、形式化、一般化的數學特點,使得我們可以把整數看作特殊的分數,整數與分數有統一的解析式"
",其中 p,q 是互質的整數,"
"0.這是后話.
下面認識分數與小數的關系.
2 分數 ? 有限小數或無限循環小數
只從數的大小的角度看,整數可以寫成有限小數的形式,小數點后有有限個0.對于一般的分數來說,可以表示為有限小數的形式,如"
";有限小數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如"
"這個很容易理解,也不存在認識上的歧義.但是對于"
"的認識,只從形式上看,似乎不存在問題,因為 1÷3 的運算可以無止境地進行下去,小數點后的3重復出現,我們稱之無限循環,像0.3333…這樣的小數稱為無限循環小數.由此,根據邏輯學的排中律,還有一類無限不循環小數,這類數稱之為無理數.我們姑且不談
在‘"
"中,“ Φ=' 的意義,其實是表示的意思,或者說 1÷3 運算結果的形式表達.但是無限循環的意義是什么,沒有給出任何解釋.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我想沒有太大的問題.形式表達是數學很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數學的內涵.也就是L"
"的內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無限循環的數學意義?這個必須首先界定,不界定的話,容易產生歧義.而且,無限的問題與有限的問題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真正駕馭無限的集合論、極限等工具、思想在歷史上出現的很晚(19世紀末期),這本身就說明對于無限的嚴密、精致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然數集合我們說是無限集合,這很直觀,是我們研究一般無限問題的基礎.嚴格一點的話,就是對于自然數集合中的任意一個元素 n ,總存在一個比它大的元素"
",這個集合中不存在最大的元素,它是無限集合.進一步,對于下面的數列

當 n 越來越大時,"
"的值越來越小,與0的差的絕對值可以小于任意給定的大于0的正數 ε .顯然,這個數列表達的是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且這個變化是無限變化,是沒有止境的."
"既是一個變量,也是一個常量,這種辯證思維是字母表示數的雙重性決定的:字母既是特殊、具體的數,也是一般、抽象的數
如何理解這種沒有止境、無限變化的過程?極限出現了,極限對這種過程蓋棺定論.正如偉大的數學家高斯所言:“不要把無窮看作已經完成的過程,這在數學上是絕對不允許的.無窮只是一個形象的描述,其真正的意義是一種極限.”[2]
對上述無限、取極限的過程,用現在標準化的符號語言表示就是

通俗地講,就是當 n 趨向于無窮大時,"
"的極限為0,或者說"
"是無窮小量.極限是一個極其“微妙”的概念.這種“微妙”就是,它是變量"
"無限趨近的一個值,而不是達到的一個值,因為無論正整數 n 取何值,"
"的值恒不等于0.理解極限的概念并不容易,無論直觀上,還是抽象的用絕對值不等式進行嚴格描述,它是一個高級概念.極限的這種思想方法奠定了現代高等數學的重要基礎.
讓我們回到 0.333… 上來,它的內涵是什么?這是我們首先要界定的,必須要界定的.現在標準化的界定有兩種方式:
(1)把0.333…看作數列0.3,0.33,0.333,…
的極限.具體來說就是,數列0.3,0.33,0.333,的一
個通項公式為"
"
(2)把 0.333… 看作無窮級數
0.3+0.03+0.003+…
而無窮級數的值是這個無窮級數的前 n 項和的極限具體來說就是, 0.3+0.03+0.003+… 的前 n 項和為
",根據(1),它的極限為"
由上面的表述,不難看出(1)與(2)是等價的.同時,我們得到“ 0.999…=1…"這樣的結論.推而廣之,所有的無限循環小數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表示為分數.所以,分數與有限小數或無限循環小數等價.
但是,上述內容在小學或中學階段講授顯然不合適,在大學伊始講授也是一個難點.怎么辦?怎么把無限循環小數化為分數?
現在很多小學、中學教科書采用如下的方式:
假設 0.333…=x ,那么 3.333…=10x 10x-x=3 ,所以"
這種處理方式,從形式上看,沒有問題.低年級階段,也只能講到這種程度.這種處理方式,有三個默認:(1)默認 0.333… 雖然看上去是一個無限變化的過程,似乎是一個變量,但實際上是一個具體的常量x ,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它的具體數值,現在就是求出它的值;(2)默認0.333…與10相乘,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其結果也是一個具體的數值 10x ;(3)默認3.333與0.333可以進行類似有限小數的減法運算,小數點對齊后,小數點前后的數字從左到右上下對齊,對齊的數字上下相減即可.
當然,從后續的學習,特別是大學微積分的學習看,假設 0.333…=x ,與 3.333…=10x 并不是顯然的,而且無限小數的運算與有限小數的運算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是后話.
教學中,很多老師、學生認為"
"或者說0.999…lt;1 (兩者意義等價).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把"
"只看成一種形式,而非內涵.現在標準的教科書都把無限循環小數的形式以及內涵統一了起來.在這種意義下,0.333…與"
"等價,也就是說"
上述對無限循環小數意義的表述,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有限的問題.看下面的問題.
3神奇的142857[3]
數142857的神奇,不需要贅言.142+857=999,14+28+57=99,1+4+2+8+5+7= 2 .7(2+7=9 )142857×1=142857 1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6=857142 5 2142857×4=571428 8142857×5=714285 而 142857×7=999999 圖1
142857分別與1,2,3,4,5,6相乘,結果都是142857的一個排列,而且這個排列保持數字的順序不變,如圖1所示.
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是否可以給出理由?這時無限循環小數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首先,我們有一個前提"
". 142857 142857142857在這個前提下,給出證明.
觀察乘積的結果,我們發現,它們都是分數"
"的循環節中的數字向右移動1\~6位的一個排列.如何讓小數點向右移動?最簡單的方法是乘以10,100,1000等等.我們先看乘以10的情況:

1.428571428571428571·
而"
"即

"即1.428571428571428571-1的結果相等,所以 3×0 :142857 142857142857與0.428571428571428571… 相等,所以可以表述為
3×0.142857142857142857…= 0.428571 428571 428571.
由此可以得到, 3×142857=428571 同理可證其他結論.
你有興趣嗎?可以試一試.
這是一個典型的用無限方法處理有限問題的題目,很有啟發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無限與有限的辯證統一.
本文系統闡釋了分數“"
"1”、無限循環小數“0.3333···”等號“ Σ=Σ ”的內涵,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最后,讓我們回到文章的標題上來,“"
"
"”中的“?”是一語雙關的:既是疑問的表述,更是闡釋為什么的緣由;其中對于“ σ=σ ”的理解也是雙重的:既表示從左到右運算/推理的結果,又表示建立了“ Σ=Σ ”兩邊兩個數學對象的等價關系,而等價關系滿足的基本條件就是自反性、傳遞性等等.
綜上,中學數學學習的內容與要求的整體性、階段性與一致性告訴我們,既要整體上把握知識內容的表現形式及其內涵;又要關注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結構及思維的特點,做到嚴謹適度、“混”而不錯;還要前后語言表述、思想方法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同一知識內容的認識不斷螺旋上升,達到特殊與一般、具體與抽象、直觀與邏輯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埃德溫·湯普森·杰恩斯(E.T.Jaynes).概率論沉思錄[M].廖海仁,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4.
[3]R.柯朗,H.羅賓.什么是數學[M].左平,張飴慈,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勁松(1972—),男,編審;主要從事中學數學課程教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