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能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模型觀念有助于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感悟數學應用的普遍性.
應用意識主要是指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與規律,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能夠感悟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初步了解數學作為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
1學考一致背景下命題者與教學者的雙向轉化
當前,對素養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備受關注.一套試題或者一道題目的命制會遵循如下的考查準則:一是題目的考查內容是關鍵能力 + 學科素養,從關鍵能力角度來說,包含邏輯思維能力、運算求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建模能力、創新能力等.數學學科素養包含理性思維、數學應用、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二是考查要求著重于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三是試題情景傾向于課程學習情景、探索創新情景等[2].而對試題研究包含以下三個維度:一是命題者的視角.考查了什么(知識、技能、方法、思想、素養),問題情景的設置與選擇,解題路徑的啟發與創設,思維表達的準確性、完整度與合理性;二是教學者的視角.順利解題所需各要素的培養形成應在哪個階段,哪個知識點,怎樣的教與學中用什么方式完成[3];三是應考者的視角.閱讀理解、分析聯系、關聯綜合、預設路徑、判斷選擇、反思調整、檢驗評價等.
命題者、教學者、應考者三者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就是教學者,教學者與應考者關系緊密,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的構成者,但教學者與命題者之間有一定的脫節,這就無形中要求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學者要深度研究教材,研究試題的解法與構造,從設計意圖、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等方面學習研究.
2 重溫經典題型,明確解題思路
借助畫板的幾何直觀性,從構圖的角度重新審視數學問題,進而發現新的探究.阿氏圓定理(全稱:阿波羅尼斯圓定理)可具體描述為一動點 P 到兩定點 A,B 的距離之比等于定比 m:n ,則 P 點的軌跡是以定比 m:n 內分和外分定線段 AB 的兩個分點的連線為直徑的圓.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阿氏圓定理會被用來解決一些幾何問題.比如找到滿足某種比例條件的點的位置,或者在幾何作圖中構造類似圓;或題目可能給出兩個點,讓學生畫出所有到這兩個點距離比是2:1 的點,然后這個軌跡就是一個阿氏圓.這時,學生需要知道如何用圓規直尺來畫出此圓,或者根據給定的比例確定圓心和半徑.不過,初中階段可能更側重于基礎的幾何知識,比如圓的基本性質、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等,而阿氏圓可能會作為拓展內容出現,或者作為競賽題的一部分.例如,可能有一些幾何題目需要利用阿氏圓來找到關鍵點的位置,進
而解決面積、長度等問題
題目 如圖1,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 4,?B 的半徑為 2,P 是 ?B 上的動點,連接 PD,PC ,則
的最小值是( ).

A.6 B.5 
解析 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轉化
,變為折線段之和的形式,也就是想辦法借助相似消系數,找到等于
的線段,同時要注意點 P 為動點,所以要構造兩定點一動點的“折線段和”模型,由動點P 所在圓的圓心 B 相關的兩條已知線段 BP=2,BC= 4,正好滿足
關系
,嘗試在 BC 上截取 BE
,連接 EP (圖2),因為
∠PBC= A∠EBP ,證得 ΔPBC~ΔEBP ,從而得出 PE=
點 E 在射線 BC 上,且 BE?BR=r2 .像這樣的兩個點,被稱為 ?B 的一對“反演點”.


這樣把
轉化為 PD+PE (圖3),轉化為“折線段和最小”問題,當 D,P,E 三點共線時(圖4), PD+PE =DE ,此時最小值為5.

此題是典型的阿氏圓問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地把握此類題目的基本特征和解題策略,基本特征是兩定點一動點的旋轉運動,含有不是1的系數的折線段和的最值計算,解題的關鍵是將系數不是1的線段等值轉化為系數為1的線段,變成兩定點一動點的折線段和最小的模型,轉化的基本策略是先找到一個定點關于圓的反演點,進而構造共角型相似來解決問題.
在明確上面題目的解題思路和過程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用幾何畫板構造圖形時,常常會進行質疑式深度思考:
(1)題目是阿氏圓的典型問題,題目的條件雖然有一個 ?B ,但它就是阿氏圓嗎?(2)如果它就是阿氏圓,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沒有明確的兩個定點,確定的比值又對應題目中哪一個條件?帶著這些疑問,可引導學生利用尺規作圖法進一步自主探究,通過設置問題鏈讓學生進行脈絡化的思考.阿氏圓的構造方法有以下5個步驟:(1)確定定點和比例.給定兩定點 A 和 B ,以及比例常數 k≠1 ,如圖5.
·A k=② B(2)作線段 AB (3)找內分點 C
如圖6,在 AB 上找到點 c ,使得
尺規作圖法:從點 A 作射線,截取 k 個單位長度到點 E ,再延長1個單位到點 F. 連接 F 和 B ,過 E 作 FB 的平行線,交AB 于 c

(4)找外分點 D
如圖7,在 AB 的延長線上找到點 D ,使得
尺規作圖法:從點 A 作射線,截取 k 個單位長度到點
,反向延長1個單位到點 H. 連接 H 和 B ,過
作 HB 的平行線,交 AB 的延長線于 D

(5)構造阿氏圓.如圖8,以CD為直徑作圓,此圓即為阿氏圓,構造圓上任一點 P ,連接 PA,PB ,度量比值恒等于 k

在幾何畫板進行如下操作:新建參數 t1=2,t2= 3,A,B 兩個自由點,也就是要制作一動點 P 到兩定點 A,B 的距離之比等于定比 2:3. 先制作線段 AB 之間的定比分點,以點 A 為縮放中心,計算
為縮放(204號比,將點 B 縮放得到點 c ;再以點 A 為縮放中心,計算
為縮放比,將點 B 縮放得到點 D ;連接線段 CD 并構造中點 E ,點 E 即為阿氏圓圓心,構造 ?E ,以及圓上任意點 F (圖9).隱藏多余元素,只保留點 A,B 圓、兩參數(圖10),全選創建新工具“定比阿氏圓”,注意工具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兩參數值和兩定點.

阿氏圓不僅僅是作為解題的依據和思路,更多的時候可以把阿氏圓作為工具,能夠快速精準作圖,以下面兩個三角形中定比點為例.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中有兩個經典的構圖,一個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內部構造一點,使其到三個頂點的距離之比為 1:2:3 元
如圖11,構造基本圖形,新建三個參數t,t2,3,值分別為1,2,3.利用阿氏圓工具,依次選中參數 t1 t2 ,點 c ,點 A ,生成阿氏圓,再依次選中參數 t2,t3 ,點A ,點 B ,生成阿氏圓.選中兩個圓構造交點 F,F 即為所求點,隱藏其余元素,只保留三角形和點 F ,連接AF,BF,CF ,度量比值,驗證作圖正確

利用阿氏圓精準繪制圖形之后,很多隱含的定量關系與題目構思也就明晰起來,可以較為輕松地進行題目的命制與解析制作.比如在第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猜想 ∠CFA 的度數,并加以證明;通過逆時針旋轉 ΔACF90° 后,如圖12,借助內部線段比例關系就會證得 ΔBFF′ 為直角三角形,從而證得結論,還可以進一步探究與挖掘其它結論與命題.

同樣在第二個等邊三角形的作圖基礎上可以進行問題的創作與解析:
(1)∠AFB的度數是多少?并加以證明.(2)求ΔABC 的面積.
解題思路還是借助旋轉,利用內部三條線段的特殊比例關系,推導出特殊角來證明結論,求解答案.在借助畫板作圖(圖13)后,很容易對題目進行深加工和延展

3注重應用,深度解決問題
在幾何題中,可利用阿氏圓分析特定點的位置關系.例如,已知某點滿足到兩定點的距離比為
2:1 ,結合阿氏圓求解線段長度或角度
以三角形問題應用為例,如圖14,直線 AB 與 x 軸交于點 A(4,0) ,與 y 軸交于點 B(0,3) ,在 x 軸上有一點 E(2,0) ,將線段 OE 繞點 o 逆時針旋轉得到OE′ ,旋轉角為 α(0°lt;αlt;90°) ,連接 E′A,E′B ,求
的最小值.

思考通過前面的解析,我們雖然知道點A(4,0),點 B(0,3),OA=4,OB=3 ,這兩條線段的比值不等于問題中的非1系數,因為在 x 軸上有一點 E(2 0), OE=2 ,所以
恰好等于問題中的 E′B 的系數.這是阿氏圓問題,因為點 E′ 繞點 o 旋轉,點 E′ 的軌跡為圓,即為阿氏圓.但現在缺少的是第一個定點,也就是需要輔助添加的點.如圖15,在長線段 OB 上截取
,使得
為后續構造相似做好鋪墊.在圓上構造任意一點 P ,點 P 到 B,F 的距離之比始終等于 2:3. 根據條件證得 ΔBOE′ 相似于 ΔE′OF ,這樣就將
轉化成 FE′ ,當 F,E′ A 三點共線時出現最小值 AF

4命題分析策略
對于具體題目的解析需要從多方面來進行,比如分題型講解,每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解題思路和例題.同時,需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邏輯推理、幾何直觀、運算能力等,命題可能會圍繞這些方面展開.還要考慮深層需求,比如如何應對考試中的重難點題,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數學知識結構體系.
因此,在分析命題時,除了相關知識要點,還要重點剖析解題策略,比如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方程思想等[4].另外,在幾何命題分析中借助幾何畫板等工具可以使分析更加直觀詳細,比如經歷幾何命題發現和證明的過程,感悟歸納推理過程和演繹推理過程的傳遞性,增強推理能力;引導學生經歷針對圖形性質、關系、變化確立幾何命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命題中條件和結論的表述,感悟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會借助圖形分析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發展模型觀念[5].初中數學解題命題分析主要圍繞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及實際問題的數學化展開.因此,無論是教學研究人員還是一線教師,都要不遺余力深入研究,總結反思,提升解題、析題、作圖、命題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麗.數學教師關鍵能力評估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
[3]張麗,楊鈺辰.突出素養培育,讓思維可視:2024年中考“統計與概率”專題命題分析[J].中國數學教育,2024(21) :45-54.
[4]張麗,傅海倫.“雙減”背景下教師教育生態系統模型構建[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2(3):58-66.
[5]傅海倫,張麗.城鄉教師工作現狀差異分析及測評模型構建:以山東省域數據調查為例[J].教育導刊,2021(10):38-47.
[6]姜興國.初中數學模型求解策略指導[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張麗(1986—),女,山東聊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員,山東省中學數學教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大中小數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學課程教學論與中考命題研究;主持完成山東省科技廳軟科學、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市級社科重點項目、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等8項、參與國家級課題多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級獎勵2項、市級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獲市社會科學“學科新秀”稱號;獲得全國執教微課大賽二等獎;發表論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獲年度自然科學“中國最具影響百篇國內學術論文”.
李慶賓(1984—),男,山東聊城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教學與中考命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