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25)03-0052-10
[基金項目]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海洋六大產業)專項資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融合發展研究(粵自然合〔2023】44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均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當前,伴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走向縱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交織,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重塑加速,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期的深圳,正主動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集聚各類高端要素資源,強產業、蓄動能、布賽道。未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深圳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驅動,激發高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引領中國經濟的下一個一百年,將成為深圳推動實現全球標桿城市的重要議題。
一、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必要性
1.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內涵
磁極在物理學中是指磁體上磁性最強的區域,是磁場能量的錨點,在產業領域通常隱喻產業鏈中具有較強影響力或控制力的核心要素。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指對全球現代產業生態構建、技術創新方向、資源配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高端產業集聚錨點。
2.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便肩負起時代的使命。過去45年,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先鋒,創造了千余項全國第一,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重要經濟增長極,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西方對中國實施的技術封鎖愈演愈烈,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能夠匯聚全球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要素,有利于深圳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增強產業控制力,搶占全球產業鏈主導地位。中國正處于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現代化社會轉型的歷史關鍵時期,深圳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在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中更好地展現經濟特區擔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當前,深圳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到培育和發展新動能,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有利于增強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功能,加快建成全球重要的創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
二、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邏輯機理
(一)加速推動產業由低端向高端邁進
1.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樣會推動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近年來,從“三來一補”加工制造起家的深圳不斷解碼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要素變革所催生的新生產方法、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不斷推動傳統產業邁向高端水平。一方面,深圳作為全國數字經濟重鎮,通過數字技術助推傳統產業組織形態重構。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深刻改變了傳統經濟運行的邏輯和規則,促進產業組織形態得以重構(郭朝先,2023)。數字經濟作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與深圳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催生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業態新模式,孕育出關聯性強和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素升級促進傳統產業孕育新質態。深圳傳統產業通過綠色技術、先進工藝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充分發揮數據等新型要素的價值縮短傳統產品的生產和設計周期,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同時,技術外溢效應推動傳統低附加值產業逐漸轉變為高附加值產業,助力在深企業破局“低端鎖定”。深圳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通過改造升級反哺新興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傳統產業升級躍升發展過程中對新技術、軟硬件等產生的需求,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市場空間,且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撐。
2.新質生產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伴隨新技術的發明創造、推廣應用而出現,具有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增長等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征,是新一輪經濟發展范式的先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作為最早使用新技術、擴散新技術、帶動新技術從“前沿”走向“通用”的關鍵力量(王廷惠和李娜,2024),能夠為深圳整個產業體系質效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后勁,有利于推動深圳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作為當前新質生產力的最重要載體,與深圳新質生產力發展互聯互動,二者間存在內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一方面,深圳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最先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上,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深圳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王旭東和盧愛國,2024)。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涉及眾多關聯產業,這些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其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一般是涉及顛覆技術變革的產業,其發展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是塑造未來經濟格局的關鍵力量(毛強和龐凱,2025)。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在相關領域一旦實現技術突破,就較容易在相關產業領域的產業鏈環節占據發展主動權,助力深圳獲取產業競爭優勢。
(二)加速推動制度、創新、要素變革
1.以制度變革破除制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障礙
制度變革是引領時代發展的動力源泉,世界經歷的四次技術革命背后均離不開制度創新的推動。以新質生產力驅動產業高端化發展依賴于科技創新驅動,但能否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又離不開制度創新提供的良好環境。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的發展會產生新的業態、新的模式,這需要配套相應的制度對產業生態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加以保護、引導和規范。深圳通過制度變革不斷破除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使生產力更高效地運行,能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躍升。反過來,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發展會對舊的體制機制提出更高要求,加速深圳制度變革。通過制度變革構建適應高端產業發展的治理框架,為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與制度紅利,將加速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進程。
2.以創新變革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產業邁向高端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在傳統產業中應用科技創新,也要以技術創新創造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產業的萌發,實現產業和創新的深度融合(任保平和鞏羽浩,2024)。創新變革是產業邁向高端化的核心驅動力,深圳作為創新之城,以科技創新推動技術突破、模式迭代和組織重構,能促進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攀升,推動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為深圳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注人強勁動力。同時,深圳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發展產生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又將實現自身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產業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夯實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基礎。
3.以要素變革夯實產業向高端化躍升的底層支撐
資源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發展離不開底層資源要素的支撐,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邁向高端化的要素支撐。目前,深圳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產業高端化發展不僅要對土地、勞動、資本等各類傳統資源要素進行高效配置,還要充分釋放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潛能。近年來,深圳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數據要素市場先行先試,數據要素市場已具備一定基礎。如何發揮自身數字經濟優勢,推動數據、知識、算力等新型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打破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自由流動瓶頸,推動生產力要素組合實現躍升,重塑形成新的產業生態,也是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三、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基礎
近年來,深圳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密集出臺了一批精準化產業政策,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優勢不斷增強,為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夯實了基礎。
(一)完善的產業生態
1.政策基礎不斷夯實
政策的引導對一個地區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能夠為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提供軟環境支撐。近年來,深圳圍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財稅金融等方面不斷充實政策工具箱,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系列政策護航有利于加快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進程。例如,瞄準高端高質高新,以創新為引領、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結合深圳產業集群發展實際,推出‘ 20+8′′ 產業集群政策2.0版,動態調整集群門類。產業集群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通過集群內部行業間的聯系互動,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注入活力。深圳圍繞新型顯示、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鏈,實施“一鏈一策”質量強鏈工程,出臺《2025年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若干措施》等。為搶抓新質生產力新領域新賽道,作為“世界無人機之都”的深圳,出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成立中國首個市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發布《低空經濟標準體系建設指南(V1.0)》,打造全國首個“低空 + 軌道”空鐵聯運項目。
2.法治基座不斷筑牢
完善的法治保障和引導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制度環境和法律保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高端產業發展過程中諸多潛在的風險和挑戰。近年來,為規范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高端產業的發展,深圳聚焦這些產業細分領域首創性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促進條例,有力促進了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這些產業細分領域集聚。其中,《深圳經濟特區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是全國首部細胞和基因產業專項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是全國首部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無人機管理條例》是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專項法規。同時,深圳還加強產業創新的法治保障,破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截至2024年10月,已建成覆蓋“ 20+8 ,產業、重點產業園區和重點市場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超140個。
(二)扎實的創新基礎
1.擁有活躍的創新企業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深圳創新型企業中本土企業超九成,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以及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在企業的集中度均在九成以上(沈勇和林捷興,2025)。活躍的創新企業能有效地整合資金、人才、政策等各類創新資源,為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源。目前,深圳擁有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領頭羊企業。截至2024年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位居全國第一①。作為“民營經濟第一城”,深圳2024年民營企業數量達262.3萬家,占企業總量比重約 97% 。其中,民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民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民營獨角獸企業分別為2.37萬家、886家、34家,分別位列全國第二、第一和第三②。深圳民營經濟在研發創新、要素配置、市場開拓等方面具備優勢,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成為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2.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夯實
近年來,深圳不斷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攻關核心技術,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打造世界一流原始創新源頭,筑牢了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創新支撐;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固定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每年市級科技研發資金三成以上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是2014年的3倍多,研發投入強度達 6.46%3 ,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的比重高達 93.3% 。同期,圍繞解決重點產業鏈“卡脖子”問題,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攻關項目總數超207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創新和產業的重要橋梁,深圳建立了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提高科研人員職務成果轉化收益比重。科技創新平臺作為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深圳加快承接大型科學裝置,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正崛起向世界級邁進。目前,鵬城實驗室、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已建成,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4家、廣東省實驗室4家、各類創新載體超4000家。
3.“高精尖缺”人才不斷集聚
創新的根本在于人,“高精尖缺”人才的集聚能為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近年來,深圳不斷實施積極開放高效的人才政策,構建面向創新高端人才的“引鳳筑巢”機制,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鵬城”的良好發展態勢。例如,制定實施全球人才匯聚、特聘崗位引才等項目,推行高層次人才舉薦制、直認制等,創新創業人才加速集聚。2024年深圳新增高水平創新團隊36個、高層次人才2000余人、高技能人才5.2萬人④。同期,深圳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達46.1萬人年,居全國城市首位。2024年“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榜單(第七版)”顯示,920名深圳學者人選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榜單,20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①,深圳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成深圳獨特的創新生態。
(三)雄厚的產業基礎
1.產業加快向高向新向優升級
近年來,深圳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立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人工智能三個重點產業辦公室,不斷搶抓前沿行業風口,加大產業培育力度,以技術創新賦能傳統產業,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一批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產業,為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蓄足了勢能。2024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 10.5% ,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 42.3% ,占規上工業比重達
。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22.3% ,躍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被列入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同期,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4萬億元,創近13年新高。同時,深圳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為契機,以技改“煥新”傳統產業,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鐘表、自行車、眼鏡等優勢產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涌現出大量以智能科技為核心的眼鏡企業。
2.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知識溢出效應大、產業自我升級能力強、資源要素匯聚高效,能夠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發揮作用,將成為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深圳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成效明顯,形成高端產業最強磁極之一,為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夯實了產業基礎。目前,深圳在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等產業新賽道,實現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應全覆蓋,已形成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醫療器械、智能終端、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24年新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總數達5個③。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與空天產業集群增加值分別增長12.7% 、 15.9% 、
。其中,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增加值達213.77億元,低空經濟產業領域涵蓋研發、制造、檢驗、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鏈體系已形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構建起全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圈。
四、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面臨的挑戰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典范,深圳在鍛造新質生產力新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方面仍面臨要素瓶頸、新舊動能更替緩慢等系列制約。
(一)要素瓶頸挑戰
1.土地稀缺制約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空間拓展
優質產業空間是穩住高端產業的“金字招牌”,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需要優質的產業空間來承載相關領域的大項目。受土地要素的制約,優質產業空間成為最緊缺的“家當”,不利于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空間的拓展。深圳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僅為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廣州的四分之一。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國土空間規劃》)數據顯示,深圳的土地開發強度早在2020年末就已經達到50% ,遠超國際公認的 30% 警戒線水平。同時,《國土空間規劃》劃定1130.74平方公里的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在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排在倒數。空間結構性矛盾和土地資源相對匱乏是深圳目前面臨的困局,土地后備資源不足、城市發展空間緊約束等,將倒逼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過程中的土地使用模式向內涵挖潛轉型。
2.人才儲備與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需求仍不匹配
人才競爭是當前城市競爭的關鍵,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拔尖“新質人才”的主戰場,在高端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支撐和引領作用,是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主導力量。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深圳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 28.8% ,低于北京( 42% )、上海( 33.9% )等城市。據“2025年全國普通高校名單”,深圳共有17所高等院校,與上海、廣州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同時,據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深圳有4所高校27人次人選,不僅與其他全球頂級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與北京、廣州等國內一線城市也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吸引力方面,深圳引才聚才“強磁場”效應更多地集中在國內,對國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遠不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全球城市。中歐人才論壇發布的《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數報告2024》數據顯示,紐約、舊金山、波士頓是全球前三大人才聚集地,這些全球城市不僅擁有大量的優秀人才,而且還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相比之下,深圳對全球人才的吸引仍顯不足,高端人才儲備仍待加強,匹配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高端科技人才隊伍短板尚存。
3.數據要素對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支撐作用尚未充分釋放
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不僅需要人才、土地等傳統要素的積累,更需要數據等這類新型生產要素的賦能。數據作為生產要素能夠推動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組織結構的深刻變革,是驅動生產力躍遷升級、推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前提。對深圳而言,數據要素市場正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數據要素市場尚需培育。一方面,數據標準化、資產化和商品化體系尚未建立。由于商業競爭、隱私權保護和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大量數據要素的潛在價值未被發掘。另一方面,數據要素的收益分配機制仍不完善,缺乏成熟的數據安全流通交易技術。相較于傳統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具有低成本、可復制性、主體多元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數據要素確權、收益分配的復雜性。目前,隨著企業決策和運營對數據依賴的加深,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成為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挑戰之一,將不利于推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
(二)科技創新供給挑戰
1.高端科技供給能力有待提升
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較為依賴顛覆性、原創性前沿科技的突破。深圳雖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成就明顯,但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高端產業前沿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困境依然突出,產業供應鏈面臨斷鏈風險較大。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工業機器人部分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服務機器人部分智能技術尚不成熟等。同時,深圳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產出能力仍待提升,一些尖端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前沿引領技術產出能力還不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任重道遠。據《2024“理想之城”—基于顛覆性指數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研究報告》,與20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相比,深圳的科技顛覆性排名位居第8,與舊金山、波士頓、紐約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2.研發活動與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尚存短板
硬科技是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重要引擎,基礎研究則是科技創新的根基和底座。當前深圳基礎研究水平相對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仍待提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較少,研究資金大部分投向應用導向研究,真正投入科學探索和原始創新的比重相對偏低。成果產業化的暢通是新質生產力真正實現經濟價值的“金鑰匙”。深圳科技創新的研發水平雖整體不斷提升,但大部分“高新成果”難以跨越實驗室“圍墻”走向市場,實驗室科創成果真正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創新偏少,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仍需提升。
(三)新舊動能更替面臨的挑戰
1.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深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基礎扎實,產業鏈較為完備,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已初步具備一定規模,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基礎厚實。但與全球頂級城市相比,在規模和產品創新上的國際競爭力仍待提升。腦科學與腦機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等超前沿領域的未來產業大多處于萌芽期或發展初期,且這些未來產業代表的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其發展面臨技術、場景、產業轉化的不確定性,不僅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撐,還需要完善的配套投入、互補性產品等產業配套體系的支撐。同時,如何在未來產業相關法規政策方面填補空白并加強銜接,成為深圳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面臨的重要挑戰。
2.產業國際競爭力仍待提升
對比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頂級城市,深圳潛力大、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整體規模偏小,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后勁仍顯不足。獨角獸企業作為新經濟時代的代表,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股新生力量。獨角獸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其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城市未來產業的發展潛力。《2024全球獨角獸榜》數據顯示,深圳獨角獸企業共34家,全球排名第6。獨角獸企業在數量、增幅上都與舊金山、紐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深圳傳統廠房在設備和空間上的更新速度滯后于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速度,高附加值龍頭企業對產業生產、資源帶動作用偏弱,不足以為深圳建設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五、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路徑
以完善的適配機制、攀高向新的產業發展、高質量的科技供給等路徑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深圳以新質生產力驅動產業邁向高端、全球產業核心磁極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核心著力點。
(一)健全適配機制,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1.健全產業治理制度
創新產業組織機制,健全產業治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科學技術,優化生產對象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除利用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一般性政府政策手段之外,政府還可通過加強產業頂層謀劃、加速項目審批、窗口指導等一系列的措施緩解新產業發展初期可能出現的“協作失靈”困境,促進新產業培育,增強產業政策有效性。積極完善以“鏈主”為主導的產業鏈治理機制。完善產業鏈治理機制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增強產業韌性、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的具體政策取向。深圳要把產業政策轉向產業鏈政策,推動更多的政府政策深入到細微的產業間關系。同時,高度重視產業鏈上“鏈主”企業的培育和治理機制的建設。
2.健全知識產權制度
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能夠有效保護創新、激勵創新和促進創新。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載體。5G、大數據、基因技術等新技術催生的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制度保駕護航。深圳要積極適應新產業新領域新業態的不同發展需求,加強對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業態保護規則的進一步細化研究,優化知識產權資助獎勵政策,不斷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同時,縱深推進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增加時裝、鐘表、眼鏡、家具、皮革、黃金珠寶等傳統優勢產業專利快速預審通道,拓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領域的預審,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作為激勵創新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強化知識產權源頭保護、協同保護。此外,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保險政策,健全知識產權出資人股和退出機制,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率。
(二)推動產業能級躍升,助力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1.推動產業攀高向新
緊抓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機遇,促進先導產業積厚成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培育壯大,鑄長板、鍛新板,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推動生產力效能“質”的躍遷和產業體系形態向高端引領型、質量效率型邁進,全面推動深圳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以數字化發展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聚焦鐘表、服裝等深圳傳統優勢產業和關鍵環節,強化新技術在這些傳統優勢行業的應用與擴散。積極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撬動作用,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植入智慧大腦。發展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人工智能、6G、新材料等戰略性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先導性、國際先進水平的新興產業。用好用足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深入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未來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時”,其發展與一個地區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要超前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面對深圳新舊動能接續發展不暢,謀劃發展未來產業是深圳保持發展位勢、增強產業鏈前瞻性與穩定性,把握產業發展主動權與贏得發展先機的戰略舉措。深圳要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提前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和新技術,深耕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等產業細分領域,鼓勵轄區內產業鏈龍頭企業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夯實未來發展根基。
2.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
產業鏈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有效途徑。產業鏈建設不僅僅局限于本地之間的互聯互鏈,更是涉及區域之間的聯動合作。深圳要強化統籌產業分工,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一方面,進一步深化深圳與香港、廣州、東莞、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協作,與合作城市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差異化分工布局。以產業鏈為切入點,積極融入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大局,不斷提升與粵港澳大灣區以外的城市產業合作緊密程度和效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區的產業、技術的聯動發展。另一方面,縱深拓展布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打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最佳聯接點。大力開拓中東、東南亞、中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讓更多“深圳創造”“深圳品牌”享譽全球,加快邁入世界制造產業鏈供應鏈高端階梯。此外,加速新興產業產業鏈集聚發展。依托全市特色產業園區,聚焦園區主導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新興產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培育一批“高端鏈群”,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產業集群”。
(三)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增強產業創新內生動力
1.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活動空前活躍,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的建設須進一步強化新興產業等高端產業的科技創新驅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圍繞產業急需、未來所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高尖端科技前沿領域,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升級需要為導向,加強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國際領先的高尖端技術,增強關鍵核心技術供給能力。加大基礎工業軟件、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等領域的研發力度,突破重點產業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提高產業基礎領域供給質量穩定性和自給保障力。部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努力產出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增加源頭技術的有效供給。同時,積極支持本土企業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搶占高端產業尖端技術制高點。
2.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橋梁,深圳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閉環”,及時讓最新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應用到產業和產業鏈上,形成現實生產力、提升產業新動能。建設與引進一批高水平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著力推動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與產業對接,加快推進一批未來產業創新應用項目建設,高效搭建未來產業與資本、市場鏈接的橋梁,更快地促進前沿技術向大規模生產階段的轉化,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的體制機制。同時,建立知識發現、技術發明到產業發展的全鏈條成果跟蹤反饋機制,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與需求企業的常態化精準對接。
3.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各類創新型企業主體是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深圳打造全球高端產業核心磁極要發揮創新型企業創新引領、價值引領、集群引領和主體引領的作用,成為高端產業領域的“領航者”,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夯實主體支撐基礎。深圳可結合自身產業謀劃,聚焦? 20+8;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領域,構建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發現和培育壯大機制,支持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驗基地。發揮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耕專精特新發展。同時,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面向國家和深圳建設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需求,引導市內龍頭企業與政府聯合設立專項基金,推動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科研院所等聯合,圍繞產業需求探索建設“共投共建”機制。優化企業研發投人獎補機制,引導企業探索行業科技前沿、進入創新“無人區”,針對未來行業發展特點,持續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合理擴大基礎研究加計扣除比例、改進研發費用計核方法等稅收優惠政策。
(四)提升要素組合質量,強化高端產業發展支撐力
1.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促進產業演進、解構傳統產業邊界、催化新興業態涌現的關鍵因素,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深圳要適應新形勢、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切實用好數據要素,充分釋放數據要素資源潛能。要積極布局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等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以及衛星通信網絡等新型網絡,加快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行業間的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促進數據在更廣范圍內的有效流動與應用。以深港合作為切入點,促進深港數據商合作,鼓勵深港聯合建造數據交換和溝通平臺,探索數據跨境流通機制。可在南山、福田、龍華等片區加快建設區域性數據交易中心,整合區域內數據資源,加強與國際數據交易平臺的整體聯動,促進跨境數據要素流通,提高數據交易規模和數據流通效率(李杰和葉倩,2022)。支持行業間的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促進數據在更廣范圍內的有效流動與應用。
2.培育新時代新質人才
生產力的核心是人,人才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深圳建設全球產業核心磁極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以人才為貫穿要素、以教育為供給側、以科技為需求側,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和青年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加強與高水平大學、一流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共建人才協同協作平臺,深入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廣東省產業“新工匠”培養計劃,建設一流產業工人隊伍。要以產業高端化為牽引,瞄準“高精尖缺”領域,靶向引進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同時,完善國際化人才引進制度,精準繪制深圳人才引進的需求清單,拓展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提升全球人才競爭的影響力。
3.優化產業空間資源配置
土地要素作為最基礎的勞動資料之一,由于本身的基礎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平衡傳統和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為破解土地資源要素的制約,深圳要科學配置國土空間資源要素,實現更有效率的集約發展。要想方設法拓展產業發展用地,逐步建立“分類出讓、以房招商、以租為主”的產業空間供應體系,提升產業空間供應質量。以培育可持續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為落腳點,系統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強化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保障。積極開展存量空間專項治理,通過連片的產業空間開發、存量產業空間盤活等方式推動光明科學城片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片區等片區低效用地再開發,挖潛一批低成本、定制化、高品質的產業空間。同時,推動低效空間快整快用,完善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的園區整治模式。創新產業空間和先進制造業空間的有序供給,探索與新技術、新業態發展要求更相適應的產業空間配置方式。
[參考文獻]
[1]顧乃華,謝方梅.后疫情時代深圳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研究[J].產經評論,2022,13(6):133-140.
[2]郭朝先.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組織演變:趨勢、特征與效果U].中國農村經濟,2023(10):2-25.
[3]李杰,葉倩.新發展格局下深圳完善要素市場體系研究[]產經評論,2022,13(6):141-149.
[4]毛強,龐凱.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契合與互動路徑[].改革,2025(2):62-76.
[5]任保平,鞏羽浩.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新質化的機制與路徑[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2(3):13-22.
[6]沈勇,林捷興.深圳: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商業文化,2025(5): 28-33+5
[7]王廷惠,李娜.新質生產力催生機制與發展路徑—“技術-要素-產業”分析框架[].廣東社會科學,2024(4): 14- 25+284
[8]王旭東,盧愛國.新質生產力支撐要素:基本結構、運行機理與優化路徑[.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2(5):103-112.
Shenzhen’ s Vision for Building a Core Magnetic Pole for Global High-end Industries 一Driven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Gu Naihua, Xie Fangmei (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
Abstract:Agaistthebackdropofeleratingchangesunseeninacenturyandthsysteicrestructuringofthelobalidustralasape leveragingnewalityroduciefotoriveoflobleaedidustrihscoetateicfto frnzntdeat’df mechanisms,dldustralfudatioedoldoudokfoldgglobaloreagetforddustriwe alsofaceschlssuchsostaintsoprodctictsndoingofasigfrodtohivesd Shenznedlbleol upgradingtowdsigedthlofiusralifdoally toolsterdoosoabiliiusrdprotalitcoatistpd industrialevelotgeastscfoagfoddsriai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CoreMagneticforHigh-endIndustrie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5-04-28 責任編輯:賴芳穎)